浅谈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2015-09-06 10:14张伟伟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昌龄艺术特色

张伟伟

摘 要:盛唐边塞诗大兴,名家名篇层出不穷,其中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可以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水平。本文试从“短小精悍的组诗方式”、“雄浑开阔的壮美意境”、“强烈深挚的人文关怀”等方面来浅述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边塞诗 ; 艺术特色

边塞诗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是借助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将征夫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描绘出来,直接以鲜明的形象感动人。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上日臻成熟和完善。其中,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可以代表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他诗名早著,在文学史上有“旗亭画壁”的趣谈。他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他早年曾客于河东并州、灏洲,到过泾州、萧州、玉门等地,随后又漫游了西北的极地边塞。在游历边塞的这几年,王昌龄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七绝边塞诗著作,在这些诗中,体现了他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他的七绝边塞诗多以雄浑苍茫的极地边塞创作背景,以简明含蓄的语言来描述戍边征人的艰难处境,从而体现了他对边关将士的强烈而又深挚的人文关怀。

一、短小精悍的组诗方式

七言绝句源于民歌,到了盛唐时期,写作七言绝句的诗人不断增多。七言绝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以七言绝句组诗要求诗人必须要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是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的一位,有“七绝圣手”和“七绝长城”的美誉。明代王世贞说道:“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清代宋荤有言:“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漫堂诗说》),此处的龙标就是王昌龄,因其曾被贬为龙标尉而的此名。

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斐然,全在于他抓住了七绝的一般特征,并严格遵循了其创作的内在规律,他能用七绝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如《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中,王昌龄故意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入手,运用烘托的手法直接揭示了战争的结果,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渲染出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激战,体现出边关将士为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进而表达了他对边关将士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又如《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峰。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诗中写道:在玉门关一带,层峦叠嶂的山峰绵延千重,即使是极目远眺也只能看到险峰无数。置身于此境中,不仅报警的烽火会看不清,甚至连马蹄的踪迹也看不见了。通过这样简短的描写,王昌龄体会到塞外行军的苦与险,进而引起他对征人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二、雄浑开阔的壮美意境

王昌龄的边塞诗在诗歌意境的创设上是卓尔不群的。他善于平白无奇的语言创造出雄浑开阔、大气磅礴而又富有典型意义的壮美意境,而这样的意境往往又会给人以丰富和厚重之感。他能在在描绘壮美意境的同时表达出自己丰富复杂的感,真正地做到情景交融。如《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前两句中,王昌龄用“青海”、“长云”、“雪山”、“孤城”和“玉门关”等几个平凡常见的意象,通过简单连缀,就勾勒出了一幅跨度达千里、雄浑开阔而又浩瀚壮美的极地边塞图景。诗中的两个动词“暗”和“遥望”,又使得这幅边塞之景具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尔后两句先写边塞将士的金甲被黄沙磨穿、艰苦戍边的情景,又写他们为国奋勇杀敌、不破楼兰不回还的英勇气概,加上这种阔大意境的衬托,“穿金甲”似乎具有了动感性,显得愈加动人了。在这种意境的衬托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强烈坚定而又悲壮的爱国情怀也变得更加豪迈与豁达。

又如《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两句语言非常简洁,但含义却十分丰富。其中的“明月”和“关”都是普通的意象,但在此前加上“秦汉”、“万里”等限定词,就显得厚重多了。这就展现出了一种横跨千年、囊括万里的旷达意境。后两句巧妙衔接前两句,点明了王昌龄希望出现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家卫国,使祖国不受外敌侵扰的美好愿望,全诗也都被一种雄浑旷达的意境和一股激越不凡的豪情笼罩着。

三、强烈深挚的人文关怀

王昌龄边塞诗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他的诗里处处显示着强烈深挚的人文关怀。他擅长描写征夫的心里感触,尤其是他们刹那间的心里感触。他在写征夫心理时往往是从小处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突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感触。他还善于从对征人心理感触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强烈而又深挚的人文关怀。如《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诗中,王昌龄紧紧抓住征人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将它描写出来。在写征人心理变化的过程中,他也将自己对征人离乡别亲、万里戍边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注入诗句之中。通过征人强烈的心理瞬间变化,他的关怀与同情也愈发强烈起来。他深知以正义的战争来换取和平安定的生活是符合民意的,但他更能理解:征人远赴边疆,远离故乡和亲人又意味着什么。他被征人在久戍不归、苦涩难堪的生活环境下仍能坚持戍边深深地感动了,因此他对征人的人文关怀也强烈深挚起来了。

再如《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曲,总是关山旧别情。

扰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在诗里,王昌龄写到由于受边愁的长期折磨,征人们总是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因而无法听取新声。一支支花样翻新的曲子,在征人们听来却是关山的离伤之情,越听越把边愁撩起。他因身亲戎旅,对边塞大漠的生活有切实体验,所以才会常常牵挂那些跋涉深山、常受风尘之苦的征人。因此诗里蕴含着他对征人强烈的钦佩与深切的同情,这种复杂的感情正是他对征人的那种强烈而深挚的人文关怀。

总之,王昌龄善于运用短小精悍的七绝来写边塞诗,能用平白无奇的语言创造出雄浑开阔的壮美意境,在壮美意境中又能注入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强烈深挚的人文关怀,因而他的七绝边塞诗能够代表在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冯丽.王昌龄边塞诗的旷野之美解读[J].语文建设,2013(6).

[3]李江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特色[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8(4).

[4]毕世奎.秦月汉关即边情——王昌龄边塞诗思想价值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昌龄艺术特色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爱国情怀永流传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