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赴山东传教的原因探微

2015-09-06 10:15魏晶晶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重阳全真教山东

摘 要: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创立全真教,但在终南传教的八年间收效甚微,全真教的真正发展局面是在他到山东收七大弟子之后才开创的。本文旨在考查王重阳赴山东传教的原因,综合看来,主要是山东地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道教文化传统适合全真教的发展,另外,王重阳在陕西终南的传教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更换新的环境在所难免。

关键词:王重阳;山东;全真教

王重阳归入道门后居于陕西终南南时村“活死人墓”中,他在墓中研读道教秘文,后迁往刘蒋村筑庵而居,在此潜心修道,至大定七年(1167),他烧了茅庵,离开终南赴山东寻找道友,从此开始了在山东传教的日子。自“甘河遇仙”起,王重阳在终南周边地区行化传教已有八年的时间,为何突然烧庵赴山东传教呢?诸道书说他受到了吕洞宾、刘海蟾等仙人的指点,要他“速去东海,投潭捉马”,笔者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全真教后人为发展教门而杜撰的,缺乏科学的依据,是一种宗教神秘特色的体现,事实上另有他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时山东地区的社会现实有利于全真教的传播。自古以来,宗教的出现总是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宗教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的生死与苦难,为深处困境的人提供精神寄托,一般说来,社会越是动荡混乱,对现实绝望的人就会转而寻求精神慰藉,宗教的社会基础越广大,传播速度越快。宋金之际,山东地区饱受战乱与天灾之苦。公元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之后,金于当年即兵分两路南下攻宋,东路军包围开封。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包围开封,城破后徽钦二宗及后妃、百官全部被俘,北宋灭亡。金兵在开封大肆搜抢财富,纵兵肆虐,波及范围极广,沂(今山东临沂)、密(今山东诸城)、曹(今山东菏泽)、兖(今山东兖州)、郓城(今山东东平)皆遭洗劫。公元1127年,赵构称帝后金兵再次南下,围棣州(今山东惠民)、陷潍州(今山东潍坊)、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淄川)等地。宋金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基本上都在山东地区发生过。山东地区位于宋、金政权的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无法避免充当战争主战场的命运,宋、金每一次的交锋都在此汇集,此地饱受战争蹂躏,社会混乱不堪。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满目疮痍,更有数不尽的苛捐杂税。频繁的征战导致财政危机加重,女真贵族对百姓的搜刮加剧。金占山东后强行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他们虽然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却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来维持安定,自金兵南侵的1127年起,山东地区的起义不断,即使金朝进入稳定发展期之后,山东地区还爆发了耿京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济南府民耿京,怨金人征赋之骚扰,不能聊生,乃结集李铁枪以下得六人,入东山”。金宋之间的交战和金对起义的镇压,都对山东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频繁的战争使得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频繁的水灾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使得强盗四起,以致人相食,山东百姓陷入了空前的劫难之中。此时对国家无望的人就会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上面,企图以此来缓解身心的创伤,王重阳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山东传教的,其主张的性命双修理论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影响渐次扩大。

第二,山东地区尤其是齐国故地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文化氛围和道教文化传统。山东地区尤其是齐国故地原始宗教观念和民间方术迷信极为丰富而久远。齐地的古文化盛行多神崇拜,崇拜内容丰富而全面,既有对自然界日月山川雷电的神灵崇拜,又有对鸟、熊、鹿等动物的图腾崇拜,也有对祖先的灵魂崇拜,还有对最高神天帝的崇拜。除崇拜内容丰富而全面之外,齐地还盛行各种民间迷信,齐人认为各种罕见的自然现象都意味着某种征兆,预示着吉凶祸福,传达着神灵的褒奖或警示。这种迷信观念后来便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符瑞说和谴告说。齐人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对民间方术的迷信,与道教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地传播全真教人们更加易于接受。

山东还因其濒临大海的特殊地理优势盛行“海上神山”和“不死之民”的传说。《庄子·逍遥游》中就有对仙境的描写,《列子·汤问》中提到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仙山,《史记·封禅书》中也有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记载。传说刺激了齐人对长寿永生的强烈欲望,使得他们积极的寻求行气养生之道。从先秦时期开始,统治者就不断的派人东来入海寻仙山,求取长生不老药。这种浓厚的神仙文化氛围对于传播以长生成仙为核心的道教是极为有利的。除此之外,作为道家哲学分支的黄老之学也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后流传于民间,同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逐渐演变为黄老道,最早攀附黄老之学的也是齐地的方士。另,阴阳说与五行说最终的合流也是实现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稷下学宫,而齐人邹衍则是阴阳五行思想的集大成者。据此可见,山东地区虽不是道教的原创地,却有着极为的深厚的道教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形之下传播道教的思想更能为人所接受。王重阳本人是很渴望能到蓬莱地区游历一番的,《踏莎行·烧庵》中说道,“惟留煨土不重游,蓬莱云路通来往”,他在很多诗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蓬莱地区的向往,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修道之人的共同心声,归根结底是由于山东地区的神仙传说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王重阳在关中传教收效甚微,要想扩大影响,必须更换新的环境。王重阳居终南的八年间,只有和徳瑾和李灵阳两个同道,其间虽然也收了几个徒弟,但是人数有限且影响力不大。他赴山东前想要弟子史处厚侍行,但史以母亲年老不能远游为托词未能随行。王重阳还在终南山留题“终南山,重阳子,违地肺,别京兆,旨兰田,经华岳,入南京,游海岛,得知友,赴蓬瀛。共礼本师之约”,期望能招徕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与其同行,结果仍是孤身一人。可想而知,终南之地的传教活动是极其不理想的,也难怪王重阳常常自叹“门外落花任风雨,不知谁肯悟希夷”。

王重阳在去山东的途中本想寻找几个同路人共赴蓬莱,他曾试图说动终南蒋夏村的巨族姚铉同行,但姚以“素(夙)以害风相待”,没有理会王重阳的说服。由此可见,终南之地的人对王重阳本人是带有成见的,在这种情形下传教,信服的人寥寥无几,要想继续宣扬自己的理论,只能更换新的环境。因此,王重阳更加坚定了东赴蓬莱的决心,于大定七年(1167)终于到达了宁海。

王重阳到达宁海之后,以此为根据地,先后度化了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七个弟子,是为“全真七子”,这在全真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后,在全真七子的积极努力下及统治者的支持下,全真教的信徒逐渐增多,一度成为全国第一大教门。

参考文献:

[1](金)王重阳著,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唐代剑.王嚞丘处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牟钟鉴、白奚、常大群、白如祥、赵卫东、叶桂桐.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作者简介:魏晶晶(1989—),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重阳全真教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王重阳入道时间及早期道号考
王著述考辨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浓郁的全真教烙印
裁一明段艳,覆一世相思
裁一段明艳,覆一世相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