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论述题的解题与训练

2015-09-06 09:05李永才韩开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解题技巧高考方法

李永才 韩开平

摘 要:最近几年,历史论述题作为一种较新的题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引起师生的关注,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已经于2012年、2013年、2014年高密度地考查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关键词:历史论述题;高考;解题技巧;方法

历史论述题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最近几年,已经成为高考中的高频高点,特别是上海的高考改革已走在前面,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安徽最近几年连续几年都在考。根据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历史评述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有可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历史论述题的研究与训练。下面就谈谈我在论述型试题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安徽高考最近几年连续考查了了论述类试题,例如2012年的文综第37题(2)问:综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2013年文综36题(2)问: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16分);2014年文综37(2)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根据出题的频率与密度来看,分值越来越高,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大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试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方法1:整体考虑,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慎重表态

首先将题目审一至两遍,初步得出“该题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几种明确的观点?观点之间有无联系?该题共有几问?提问之间有无联系?”然后针对不同观点,联系相关课本知识,进行纵深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合理、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慎重表态,尤其是第一种类型,尤其要慎重,表态出错则“满盘皆输”。下面试举一例,对上述方法加以说明。

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试根据周室衰微和秦朝早亡的历史,分析评论柳宗元的观点。首先通过审题,初步得出“此题围绕西周、秦朝灭亡的政治原因展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周失之于制,秦失之于政不在制;提问单一,只需分别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然后分别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纵深分析,逐步进行论证:该题的“制”专指制度,不涉及政策或国策;前一个“制”指分封制,后一个“制”指郡县制;“失之于制”在于分封制的双重影响。分封制曾一度拱卫了王室,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但随着诸侯强大,征战不休,王室更加衰微,至战国最终为秦之所灭;秦亡于暴政,与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且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细致、精准的分析,准确得出柳宗元的观点是正确的。不难看出,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制”的含义,要“看破识破”明确其专指制度;二是分封制的双重影响(通盘考虑);三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明确指出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

方法2:专业、灵活,审清题意,抓住重点,逐层分析

审清题目意思是做对、做好历史评述型题目的前提、关键,重中之重,首先需要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到灵活而又灵活,仔细而又仔细。其次上述例题解答过程中,对解题思维的专业性有一定要求,如对“分封制”双重影响的通盘考虑,对郡县制与秦亡无必然联系的分析都要有历史学科解题的专业思维,否则就会“盲人骑瞎马”,找不准解题的核心要点。不同的题目需要有不同的解题思维,不能僵化,尤其像评论型主观题,出题灵活,难易不一。

方法3:夯实基础,全真演练,总结经验,逐步提高

教师在给学生制作训练试题时,需要借助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全真演练,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我在出题时就引进了2012年江苏高考题: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材料(略),题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要求学生阐明历史认识修正与史家及史家所处时代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时,最重要的是提炼观点时要简明扼要,准确精练,否则论述可能会偏离主题。解答上述例题时可以看出,不管出题的“切入点”多么巧妙,不论要点如何难找,最终都会依托相关的基础知识合理诠释、论证相关看法或观点。“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解答所有历史学科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基础知识加以梳理,理解掌握以及重复记忆,这样在解题之时才能有效灵活迁移运用。通过总结,加以领悟将其逐步转化为相应的解题能力,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三、几点感悟

新课改引领高考改革,最终,改革中的高考引领我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面对高考,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千万不可回避困难,平时要潜心研究,还记得教研王老校长的一句经典名言:“老师要想不让学生下题海,老师首先要下题海。”只有平时训练有素,方法得当,老师的指导有效,学生的训练得法,反思正确,这样,我们就和高考相向而行,沿着高考的方向前行,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终到达高考胜利的彼岸。

猜你喜欢
解题技巧高考方法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知多少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