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2015-09-07 00:53孙加强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生分层分层教学初中数学

孙加强

[摘 要] 分层教学,即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掌握知识,不可顾此失彼,要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探讨,提出几点看法,运用实例来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分层;教育分层

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 以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作为依据,将学生分为A,B,C三层. A层为对已学数学知识掌握良好,接受能力强,能很快掌握新知识,消化快、运用快的学生;B层为通过努力,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且能运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中的学生;C层为对教师已经教授过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对新的知识应接不暇,解题时,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其中,对数学知识消化较慢的学生. 此外,还有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过关分层与评价分层. 本文将重点就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与过关分层进行详细论述.

备课分层

所谓备课分层,即教学目标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 指教师备课时,针对A,B,C三层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层次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授同一知识点时,教师提前备课,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A层学生,可要求其在掌握本知识之后,往多方面进行延伸,就教学方式,可多利用具有一定难度与灵活性的方法进行. 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就此进行联想学习,扩展教学,对知识能熟练运用,着重创新方面的培养,鼓励自学,扩充知识面. 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其能基本掌握知识,在解题时能灵活运用到其中,着重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提升其思维活跃性. 因此,针对B层次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可将重心放在解题的灵活性方面,可多设计一些较为困难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来解题,提升他们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 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着重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还可通过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对此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是确保他们能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教师的提点下进行运用.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知识点多作细节处理,尽可能让学生明白并掌握,要多鼓励,慢教育,多耐心,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来让他们回答,以此加深印象,注意辅导和强化.

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 对A层学生,备课重点可放在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例题上,让学生熟悉和领会性质的整体知识,并进行熟练推理. 利用例题,让A层的学生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能灵活运用性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B层的学生,备课重点则应放在平行线的性质方面,目的是让B层学生理解并熟练使用平行线性质. 备课时,可以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一半理论一半例题,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后,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巩固. 对于C层的学生,应将理论知识放在重点,通知对理论的着重讲解,细化知识点,让该层学生充分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简单例题加深印象.

又如,学习有理数相关知识时,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备课时可将“实验与探究?摇 填幻方”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加以应用. 学习“科学记数法时”,多以实例形式来让学生领会记忆. 对于B层的学生,备课重点可放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其掌握知识;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学习,可多加入具有数学趣味的案例,结合理论,加深学习印象,注重学生的课后练习. 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备课时则应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深入记忆;对于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方面,可利用简单的数学例子加以说明解释,从浅入深,帮助C层学生打好基础.

授课分层

授课分层,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将知识点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来解答,而遇到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时,可由C层的学生来解答,多给予C层学生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被教师重视,提升其学习的自信心,让其更加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对于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则可交由B层学生来解决. 对于每一层的学生,授课时,都需要全面照顾,不可只将某一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为重点,而应将目标放置于整体学习情况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氛围,激活课堂. 当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多进行辅导与引导.

例如,学习“不等式”时,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同一道试题,授课方式亦有所不同.

例题1?摇 (1)已知5>3,则①5+4____3+4;②5+(-7)____3+(-7);③5×(+3)_____3×(+3);④5×(-3)_____3×(-3).

(2)已知a>b,则①a+2_____b+2;②a-2____b-2;③ax(+2)_____bx(+2);④a×(-2)_____b×(-2) .

对于C层的学生,可要求其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两道题,并归纳和总结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论,要求其能用语言在课堂上将之表述出来. 如此,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不仅仅是“似曾相识”. 对于B层的学生,授课时,可利用反向思维法,在完成以上题目之后,将所领会到的不等式知识自行用其他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在此过程中融会贯通. 对于A层的学生,可将例题难度加深,要求他们能熟练地将不等式性质灵活运用到问题当中,并进行解答.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分层选编练习. 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的全部练习和A组题,选做B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 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且学生完成各层次的相应练习. 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可运用如下教学方式进行.endprint

例题2?摇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1默写;(2)求图2中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3)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对角线的长;(4)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A(-2,0),B(0,3),求△AOB斜边上的高.

针对这道例题,可要求C层学生正确完成(1)题和(2)题,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并能得出答案;对于B层学生,则要求能正确解答(1)(2)(3)题,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4)题;对于A层学生,要求以上4题全部能正确完成,并能熟练运用其中涉及的知识.

作业分层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依据学生分层的不同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来,对于A层学生,可以增加难度,全面获取知识量;二来,对于C层学生,应布置较为简单的任务,让他们能够成功完成,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例题3?摇 已知x=(a,b是正整数,且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1),且a≤8-1.

(1)试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x;

(2)求所有满足条件的x.

对于此题,可要求C层学生完成(1),要求A层学生完成(1)和(2),要求B层学生,在完成(1)的基础上,就(2)进行推理,尽可能求出多个x.

过关分层

所谓过关分层,是指学生在学完知识点之后,就此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要求每位学生都掌握,检查过关. 学生能力不同,检查的题目也不同,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过关试题. 可以进行分层测试:第一次测试,以书本练习为主;第二次测试,以平时习题为主,两组测试总分分别为100分. A层学生,要求第一次测试分为95分以上,第二次测试分为90分以上;B层学生,第一次测试为85分以上,第二次测试达到80分以上;对C层学生,则要求两次测试分均达到60分及格线. 对于未达标的同学,将安排A组或B组学生对其进行辅导,或教师自己辅导,并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作为困难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教学分层,是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 首先从备课开始,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授课时,需全面关注,给学生同样的机会,学习知识,回答问题;对于课后作业方面,应有分层要求;最后,还应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系列分层教学完成之后,还应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评价.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分层分层教学初中数学
分层过滤创新教学的探究
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初中数学多层次教学论述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