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生意与生活

2015-09-09 09:44张艺翔杨百会
齐鲁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跑步

张艺翔+杨百会

忽然之间,你周围的人都跑起来了!跑步正在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健康投资。当你发现身边的“懒人”也开始加入到跑步的行列时,你会发现,跑步已经不仅仅是跑步本身,它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产业链条。

从小布什、马英九到村上春树、冯唐,无一例外都是跑步的fans,在济南,跑步同样是时下比较热门的一项运动,只要我们走在这座城市,身边总是不乏那些奔跑着的“跑步者”。

马拉松为何这么潮?

晚上8点,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梅玉从单位匆匆回到家中,休整片刻后,换上跑鞋的她,会立刻前往小区边上的体育场,开始享受她一天当中最为舒适的时光——慢跑。

在济南一家银行工作两年多的梅玉,每天都生活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环境中, “没有‘男票,朋友也不是很多,工作时间久了,整个人有时多少会显得有些‘焦虑。”为了缓解这种不良情绪,梅玉开始有意识地走出房门,参加一些户外运动。

她告诉记者,刚开始萌生跑步的想法是在一次登山运动中产生,因为喜欢旅行,梅玉经常会参加一些驴友组织的户外运动,前年,在青海旅行时的一次感冒,这几乎破坏了梅玉的整个休旅计划,于是她决心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最初,梅玉跑步的动因只是为了储备体能,而现在,她已把这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跑步这项运动了。“只要戴上耳机,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这样能够释放自己一天的疲劳,把忙碌的脚步慢下来,从而去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

如今,梅玉每周都会抽出至少四天的时间用来跑步。除去加班和聚会的日子,每天花1小时慢跑10公里几乎是梅玉的“必修课”。

与梅玉“半路出家”不同,大学教授马庆娟自上学期起就喜欢“运动”,后来由于工作原因,马庆娟没能坚持下来这项爱好。直到几年前的一个下午,马庆娟路过山师操场时看到奔跑在操场上的年轻人,“很奇怪,当时也有一种想去尝试的冲动”,后来她便自然而然的加入了当时跑步者的行列之中。

令马庆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尝试,就能让自己与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马拉松相联系到一起。

如今,马庆娟已经参加过大小40多场国内的马拉松比赛,最远一次,马庆娟甚至专程跑到香港去参加马拉松的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马庆娟所参加的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大地成为一项热门赛事。全国的国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呈井喷式增长,2011年22场,2012年33场,2013年44场,2014年增长到53场。2014年的《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显示,在“大众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中,跑步以43%的参与度名列前茅。

以马拉松代表的跑步运动为何如此潮?中国人尤其是中产阶层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肥胖、富贵病等十分常见,大多数人已经愈来愈关注自身的长远健康了。跑步,没有太多场地器械要求,没有性别年龄要求,也没有时间限制,天气因素也可排除(下雨天可以在跑步机上跑步)。只要备有几双合适的鞋子,在各种较为广阔的场地上都可以进行,速度可以自己调节,自由度极高。

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跑步变成了一种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乐趣度陡增。如现在流行的一系列健身+社交软件,让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跑步成果,为你点赞和欢呼。当然,朋友们也可成为你跑步的监督者。你持续分享的跑步记录,传播了一个时髦的、有趣的、自律的、阳光的形象。这种重要的信息分享,让跑步成为新的话题谈资,成为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新的精神提升催化剂和一种更多元的娱乐方式。

旧我与新我的沉默博弈

就像《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一样,在老赵长达三十多年的“跑龄”经历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缺乏过“追随者”。

今年47岁的赵勋元,依旧健步如飞,状态绝佳,用老赵自己的话就是:“有些年轻人都没我跑得快”,一名“跑吧”队员告诉记者,“由于老赵资历深,人也好,所以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跑”。

2009年全国性跑步论坛——“跑吧”进驻济南,老赵开始萌生了创立马拉松俱乐部的想法。经过一番筹备策划之后,2014年12月,经济南市民政局和体育局审核通过,赵勋元筹建成立了济南地区首个主攻马拉松运动的长跑组织——济南跑吧马拉松俱乐部。

“平日队员训练大都在自己家附近的公路、公园和开放大学的田径场。省体田径场、山大田径场、槐荫田径场等济南市区较固定的训练场地上都能时常看到我们“跑吧”队员的身影。”赵勋元告诉记者。

现如今,俱乐部现已有会员300余名,分散在济南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之中。马庆娟就是因为被“跑吧”的队员看中推荐到“跑吧”之中的。“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够跑得下来,但是经过很多一起经常跑步的朋友们的鼓励,最后还是跑下来了。”

“大家通过长跑和马拉松比赛,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结识了朋友,收获了友谊。作为一个地区性的业余群众长跑组织,多数队员能在短短几个月的长跑训练后,敢于去挑战马拉松”。

据赵勋元介绍,在一般的平时训练比赛时,队员训练量都会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确定,各大队负责人会根据队员训练情况,有选择的组织大家报名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

与一般的追求速度的跑步比赛不同,马拉松更加强调耐力,赵勋元告诉记者,现在他很高兴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去享受比赛的过程,对他而言,“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去感染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用这种环保的方式去贴近自然,陶冶情操。”

在马庆娟看来,跑步的高潮体验是冲过终点的一刻,当你蹒跚地踏上计时毯,接受观众的喝彩,仿佛躯体深处释放出一种东西,让你眩晕。路途中迈步的艰难早已置之脑后,一切都值了。你会觉得世界变了。其实世界没变,变的只是你的感觉,但人生,好也罢坏也罢,活的就是一种感觉。

“42.195公里,在不经意间消除了个人的信仰危机和信念危机。在极端艰难的境况下思考人生,很多困惑和迷茫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挑战自我,旧我和新我之间的沉默博弈。”马庆娟告诉记者。

马拉松的城市产业链

如果从赛事运营的角度来看,跑步产业链其实还可以延伸得更广泛。

跑步运动中,马拉松最具备商业链条拓展的资质。围绕着核心层,会有如下市场:最大头的体育用品销售、上游制造、媒体、中介、娱乐、培训、场馆经营、博彩、医疗和疾病防治、软件、网站、旅游等。在外延,就是品牌经营、BD和PR推广、咨询、公关、科研、建筑、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

众多运动品牌也已盯上了这块蛋糕。2013年,耐克把大中华区沿用了25年的口号“Just Do It”换为更接地气的“跑了就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年轻消费者对于跑步反馈出的狂热,是我们在2008年时没有想到的。跑步依然是耐克在中国最大的运动品类,高于篮球和足球。”2012年到2013年的一年时间里,NB(新百伦)在中国的门店从573家扩张到886家。国内品牌特步在全国也有7000家门店。

一名马拉松爱好者跟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一双鞋、一身运动衣裤就可以跑步,但是随着路程越来越长,跑者的上瘾程度越来越足,装备自然会水涨船高。这一类跑者身上的装备花费1万元很正常:跑鞋2000,一身梯度压缩衣2000,运动眼镜1000,喜欢摄影的来个GoPro4000,其他配件加起来也差不多几千块。

另外马拉松赛事对一座城市的全面影响也可以在数据上面体现出来。

以厦门为例,根据2013年厦门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厦门接待国内游客4423.11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518.85亿元,人均花费为1172.43元。按照因马拉松来厦门旅游的游客“最大值为17.4%”的标准,一个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在2014年给厦门带来了大约价值9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市场。

一场马拉松赛事影响的不止是旅游业。自首届厦马开始,厦门市统计局每年都会在比赛期间调查举办马拉松比赛对城市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力。这一调查的样本是全市50家重点宾馆、饭馆,10家大中型零售商场,以及随机选取部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3年,马拉松给厦门的企业带来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为12.98亿元。

承办过国内多项马拉松赛事的智美公司,2014年中期年报显示,其赛事运营部分的毛利率高达65.8%,集团整体的毛利率则是46%。之后智美又承接了广州、杭州、深圳、珠海等几个华南、华东地区的重头比赛。

“相比美国2013年的1100场马拉松赛,中国现在只有53场,差距还不小,有机构预测中国的跑步市场规模300亿元,那么这条全民健身的经济路还很长。”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一条再简单不过的“跑步链”,居然成为如此庞大而诱人的“产业链”。广大中产阶层热衷跑步带来的市场潜力,还将继续为中国的马拉松增加热度。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跑步
马拉松赛
冰上马拉松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带表跑步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跑步为何让人如此痴迷?跑了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