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弱易“疰夏” 苦夏养生先养阳

2015-09-10 07:22蒋婷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艾灸阳气教授

蒋婷

在湿热的夏季,许多人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是整日无精打采,老是犯困,眼看着自己一天天消瘦下来,可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中医学中有个专有名词,叫“疰夏”,即指因暑湿之气侵袭,困阻脾胃所致。对此,专家告诉我们,只要稍加调养,“疰夏”并不难克服。

妇女、体弱者更易“疰夏”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隆卉教授介绍,“疰夏”其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病,而是身体和气候不相适应的一种生理反应。中医理论认为,“疰夏”是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通俗来说,这些不适症状其实是因身体虚弱,外接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或低热等问题。“一般来说,‘疰夏’往往更‘偏爱’老年人、体弱者,从性别来看,女性远多于男性。”

王教授说,“疰夏”可以分为暑伤气阴和暑湿困脾两种类型。暑伤气阴者,会表现出懒得说话、疲倦嗜睡、多汗眩晕、食欲不振、心烦口渴等症状,并且小便泛黄,或五心烦热,但体温却正常。这一类型多见于体型偏瘦的人群。而暑湿困脾者,则会表现出疲倦乏力、头胀头晕、胸闷恶心、口中淡黏、口渴不想喝水,并且大便糖稀。这一类型更多见于体型偏胖的人群。

膏方火罐,针药结合

面对“疰夏”,王教授建议,首先要从饮食上进行调理,膳食应尽量多样化,多食新鲜蔬果是总则。此外,常食绿豆粥,可解热毒、止烦渴;荷叶粥、薄荷百合粥、菊花粥等对夏季风热感冒者较适宜;一些营养丰富、新鲜味美的凉拌菜,再加些蒜泥、姜末、食醋及辛辣调味品,既可增强食欲,又能预防肠道传染病。症状较为严重者,可使用芳香化湿和燥湿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常见的芳香化湿药有藿香、佩兰等,燥湿药物有苍术、厚朴、白蔻仁等。“尤其是体质弱者和老年人群,通过中药复方和夏令膏方的调理,‘疰夏’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王教授同时提醒,体内阴寒却外现其热的‘假热实寒’患者,不要自行服用牛黄解毒类的去火药物,或者喝绿豆汤等败火的食物,否则会助势阴寒之邪。这类患者最适宜“热以热治、寒以寒治”。应到正规医院中医科请医生辨证医治。

此外,拔罐也是中医临床调理“疰夏”的特色疗法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尹平介绍,通过拔罐,可以祛湿活血、疏通经络、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使“疰夏”得到有效改善。不过,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肺结核及其他传染病、骨折、极度衰弱、孕妇、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情况下,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除了拔罐,尹医生还推荐用中医传统的“特色灸疗扶阳法”。主要包括艾灸、火艾灸和天灸三种,其中艾灸可自行在家操作,即借助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处,达到通经活络、温阳祛寒的作用。艾灸扶阳一般可选用气海(当脐下2横指)、关元(当脐中下4横指)、命门(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足三里(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4横指)等穴。

夏日养好阳,秋冬皆受益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而如果伤津太过,则会超出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耗伤元气,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疰夏症状。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重浊黏滞,所以容易阻遏气机。因此被暑湿之邪侵袭,疾病多缠绵难愈。

因此,王教授建议,夏季要养护好阳气。若是在夏季忽视了护阳、养阳,则病在秋季,加重在冬季;反之,若能在夏令时节保护好阳气,就能为秋冬保健打下基础。《黄帝内经》记载:夏伤于暑,秋为疟疾。意思是说夏天容易中暑,如果被暑邪伤害,也许当时没有明显症状,但等到秋天,则可能出现疟疾等疾病。若是在夏季将身体阳气调养充足,使五脏功能协调,那秋季的腹泻、冬季的咳喘等症状都会相应减轻。这和中医常说的冬病夏治是相似的道理。

所以,夏季里要顺应自然阳气变化,夜卧早起,使全身气血通畅,扶阳固本,避免外邪侵袭。

猜你喜欢
艾灸阳气教授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婆婆迷上了艾灸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千万“别”艾灸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