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同感力

2015-09-10 07:22保罗·艾略罗,路易斯·穆诺
海外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情绪

保罗·艾略罗,路易斯·穆诺

同感力,简而言之,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

何为同感力?

人类从何时开始能感受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同感力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的?动物也具有这种能力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同感力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你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当你在电影院和周围人一起被故事情节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时候,当你在安慰情绪低落的朋友的时候,其实都是你的同感能力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同感力是一种让人能设身处地地以另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和体会周围事物的能力,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接受、理解和尊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医学界有个著名的盖奇案例,美国一个名叫菲尼亚斯·盖奇(1823-1861)的工人被一根金属杆从前部刺穿了大脑,他在严重的脑损伤后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未受影响,但是他的行为和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从一个温和礼貌、顾家的好男人变成了一个打架、酗酒、骂人的无赖。盖奇的遭遇成了神经科学上的经典案例,它证明了个体行为看似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生理机制。

盖奇的性情大变是因为大脑中的某个部分发生了改变。医学家们通过分析认为,盖奇被金属管刺进头部后,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丧失,这部分脑区受损会使人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也没有办法和其他人带有情感地去交流,即失去了同感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自然选择的结果

早在几百万年前,远古人类就有了同感能力,母亲好像天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宝宝有什么需求,这是一种生理和情感上的本能,正是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感力是人类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其范围也从亲子之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交往中。在动物中间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日常的捕食和防御也需要群体性的合作。

情绪、表情和动作都会传染

同感能力表现在几个方面,最基础的就是情绪的同感力,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受到其他人情绪的影响。在演唱会现场、电影院和剧院中,这种现象最常见——人们经常会跟着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大哭或者大笑。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婴儿房里有一个婴儿开始哭,其他婴儿便也会一波接一波地大哭起来,因而,情绪也像打哈欠一样会传染。

此外还有肢体动作的同感力,包括表情、动作和语言习惯,其中语言习惯是指我们的语调、口音和用词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当别人对我们微笑时,我们的面部肌肉也相继开始活动,不知不觉中也会朝对方微笑,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只需十分之一秒,在我们还未察觉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婴儿能觉察到大人的情绪

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不幸和灾难有很多,如果人们看到不幸就感同身受,岂不是天天都会心碎?事实上,研究证实,同感能力只是我们的大脑假装经历了发生在对方身上的事:当我们看到有人不小心拿刀切到了手,我们自己的手并不会痛,只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人的手一定会痛。否则的话,从事医生、护士和消防员等工作的人将无法正常工作。

研究证明,不到1岁大的小婴儿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变化,如果觉察到我们不开心,它们会主动靠近来安慰我们,可见,同感力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感知能力。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沃纳肯对一群不到一岁半的婴幼儿进行了实验:每次让一名幼儿在满是塑料球的彩球池里玩,然后坐在附近的实验人员会 “笨手笨脚”地把一本书掉在地上,实验人员装作很吃力地捡书的同时还会不开心地嘟囔着。几乎所有注意到这一幕的孩子都会停止玩耍,从球池里爬出来帮实验员一起捡书。对此,沃纳肯得出结论:在类似情境下,婴幼儿愿意帮助别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是后天教育赋予的,即使是在没有教导、指示或奖励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慷慨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镜像神经元

同感力与我们身体的哪部分神经机制有关?早在1996年,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加科莫·里佐拉蒂就利用猴子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微电极插入猴子大脑运动皮质的一个神经细胞中,诱使猴子做出拿花生的动作,以记录该神经元产生的电脉冲。正常情况下,一旦猴子做出这个动作,连接微电极的检测仪就会发出“哔哔”的响声,说明该神经细胞正在产生同样的电脉冲。过了一会,当一位实验人员走进实验室,在猴子面前开始吃花生米时,检测仪也“哔哔”地响了起来。可是,猴子并没有做出拿花生的动作,它只是通过眼睛看到实验人员在做这个动作,但它的神经元竟然也产生了同样的电脉冲。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科学家们把这类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它们就像镜子一样,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动作和行为,我们的同感能力正是依赖这些神经元发挥作用,不需要理性分析来理解别人每个动作的意义,而是通过这些神经元“感同身受”地在大脑中模拟同样的动作,从而迅速理解其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镜像神经元也会受到听觉的影响。意大利生物学家瓦莱丽·加萨罗让实验者们听一些声音,比如把纸撕碎的声音,咀嚼食物的声音和海浪声。实验发现,在听觉的刺激下,被实验者耳朵的镜像神经元也开始活跃,并且也会想去做跟这种声音有关的事情。精明的商家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在产品推广中,所以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各种汽水广告里,总能听到打开瓶盖的“砰然”响声。

动物的友爱之心

同感能力不只人类有,和我们相似的灵长类动物和智商较高的哺乳动物也同样具有,比如大象,海豚和鲸鱼。假如象群中有生病或残疾的大象,为了照顾它们,整个象群的行进速度也会变慢,海洋生物学家还目睹过海豚帮助受伤的同伴躲避渔叉的情景。

几年前,海洋生物学家曾拍摄过这样一段画面:一群虎鲸在围攻一只年幼的灰鲸,企图将它与母亲分开,这时突然来了一群座头鲸试图帮助小灰鲸。虽然最后小灰鲸还是被虎鲸杀死,但座头鲸们依然围成一圈来保护小灰鲸的尸体不被虎鲸吃掉,也防止他们继续围攻母灰鲸。最后,出乎海洋生物学家们意料的是,座头鲸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和虎鲸争夺猎物,纯粹是因为同情小灰鲸和它妈妈的遭遇想帮助它们逃脱险境。

最能为同伴设身处地着想的,还是跟人类有着最相近基因结构的灵长类动物。有科学家用猕猴做过实验:将一群猕猴关在一起,在它们一天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单独给其中一只猕猴食物,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只猕猴会在同伴挨饿的情况下接受食物,直到所有猕猴都得到食物后才开始进食。在黑猩猩群体中,受伤和残废的成员都会受到特别照顾,如果一只小黑猩猩刚出生就成了孤儿,群体中的其他母猩猩会自觉地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哺育、照顾,直到它成年。

同感力与我们的生活

同感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该怎样更好地运用它呢?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会去倾听他人的看法,在看待问题方面,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艾玛努尔·卡斯塔诺还提出,阅读小说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在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随机阅读几篇短文中的一篇,接着要求参与者观看并确认有着不同面部表情的人在表达怎样的情绪,结果证明,那些阅读文学小说的人比那些阅读非小说或什么都不读的人,在判断他人情绪上更为准确。心理学家分析,其原因或许是,阅读小说可以扩充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使我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感知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和小说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所有这些特征都提升了我们的同感能力。

尽管对同感力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科学界足够的关注,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同感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那些富有同感能力,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们会得到更多的朋友,人生之路也会更加顺畅。

多面同感心

现代社会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对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帮助。但有时同感心理过强也会导致失误,所以关键是要学会区分理智的同感心理和感性的同感心理。

2007年1月2日,纽约的某个地铁站里,一名20岁男孩突然癫痫发作失去意识,摔落在了铁轨上,而此时不远处亮光闪烁——一班地铁即将进站。此时,一个名叫卫斯理·奥特利的建筑工人奋不顾身地跳下铁轨,将男孩拖到了铁轨的缝隙间,并且将他紧紧地按在地面,列车就这样在他们的头顶呼啸而过。最终,摔落的男孩毫发无损,奥特利也只是受了点轻伤。奥特利的英勇举动被媒体报道后,广大的美国民众亲切地称他为“地铁超人”,因为他向大家展示了,在这个冷漠的大都市里,还有人为了帮助他人,做出铤而走险的事情,令人感到十分的温暖。

罪恶=同感心的缺失

心理学上对于“同感”的定义是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他人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和尊重。同感心理不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作用。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蒙·巴伦科恩在其著作《罪恶=同感心的缺失》中,列举了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残酷折磨的事例,并提出所谓“恶”就是将人视为非人的客体,即同感心理的丧失。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对他人的感受表示关切,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失去同感心理,比如被极端宗教思想洗脑,患有精神疾病,吸食毒品或受到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同感心系数”标尺,根据这个标尺来测算,希特勒和特雷莎修女几乎处于两个极端,分别为0和6。

如巴伦科恩教授所说,当人丧失了同感力,不再把人视为人而是当作物来看待时,便是罪恶的源头。近年来频频生事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就是个例子,他们公然在网上连续发布残忍杀害外国人质的视频,并在当地大规模残害和活埋儿童,还利用先天精神缺陷的儿童充当人体炸弹和人体盾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

同感心理的健康意义

同感心理不仅有利于维护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早在几千年前,代表了古印度哲学智慧的《伊莎奥义书》中就提到: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斯人将无憎恨。近代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回报,就是当人们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现代科学家用数据证实了上述观点。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通过实验证实,人们在观看了有关特雷莎修女的影片后,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浓度增高了,它能够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样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雷福德·威廉姆斯教授也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越是不友善、敌意情绪强烈的人,他们的冠状动脉越容易出现斑块,应激激素会刺激血小板,使它们在本就狭窄的动脉血管内形成堵塞,从而增加了动脉血栓的风险。

除了有益于生理健康,同感心理还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乔治·瓦兰特通过对一组毕业生跟踪研究30年后发现,这组人中对生活满意度较高且心理状态更好的,都是比较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

女人的眼泪和拳手的微笑

同感心理虽然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处,但专家们还呼吁,我们要有一颗理智的同感心。由于情感很容易受到影响,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去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将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及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以色列威兹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实验后证实,女人的眼泪确实会让男人心软。他们发现女人的眼泪虽无气味,但有一种化学作用,容易使男人在被感染后降低睾丸激素水平,降低攻击性,从而“心软”起来,因此,男人更容易对哭泣中的女人产生恻隐之心,哪怕她们只是假装在哭。

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心理学家研究拳击赛时发现,当比赛中暂时处于下风的一方向其对手友好微笑时,对手的求胜心也会变弱,出拳的力度也会减弱。由此可见,两方之间任何互动或联系,甚至一些轻微的举动都可能使他们对彼此产生更多的善心。

利他行为也要适可而止

如果一个人的同感心理过了头,就会变得过分注重别人的感受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一些人只顾着揣摩别人的喜好,忖度别人的心思,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最终反而迷失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定义是: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例如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但心理学家巴森认为,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当一个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既有可能产生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焦虑,也有可能产生专注于他人的同情情绪,因此可能产生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一种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帮助别人的行为,这种情况的动机是为自己服务的,通过帮助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同时证明自我价值,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而另一种情况是,看到有人处于困境,同感心理受到了激发,从而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种则是纯利他主义取向。

人性善良的真实故事

大卫·林奇有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故事讲述了63岁的主人公阿尔文·史崔特和他智障的女儿一起过着平静朴素的生活。一天他接到电话得知他弟弟亨利中风了命不久矣,尽管兄弟俩由于不和已经十年没有说过话,且史崔特身体不好,连走路都很困难,但他觉得应该去看看弟弟,他便带着50美元开着割草机从爱荷华州前往威斯康星州。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离家出走的怀孕少女,有二战退伍老兵,还有孤独的牧师,这些人都很善良,给予了他帮助。影片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也打动了数万观众的心。

所以,理性的同感心也好,感性的同感心也罢,我们的研究并不是要在两者之间分出高下,或提供一个教条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学会倾听自己心中同感心的召唤,去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心理测试:你是不是一个有同感心的人?

根据问题的阐述,选出0~5中你认为更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

1绝对没有 2很少如此 3 有时如此

4经常如此 5完全符合

1. 看到别人哭得很伤心的时候,我也会莫名地想哭

2. 当听到别人诉说他遇到的问题时,我会不自觉地帮他想办法

3. 我总是能清楚地明白其他人想表达的意思

4. 我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人情绪的变化

5. 当我在做决定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其他人的需求

6. 损人利己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7. 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快乐

8. 帮助别人时损失一些个人利益我也不在乎

9. 当别人向我诉说他的遭遇时,我很容易感同身受

10. 当我做错事,还因此妨碍到别人的时候,我会觉得非常内疚

11. 在处理利益冲突时,我会综合考量各方的利益再去协调解决问题

12. 一旦别人对我发起情感攻势,我就很容易妥协

13. 和我越亲近的人,他们说的话和做的事越容易带给我困扰

14. 我经常因为帮助别人而给自己找麻烦

15. 为一件事情犹豫不决时,我就会很烦躁,觉得我这样可能也妨碍了其他人

16. 我很容易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

17. 我的消遣娱乐方式都尽量和身边的朋友们保持一致

18. 偶尔脑子里一些比较自私的想法会让我觉得充满负罪感

19. 有很多聚会,其实我并不想去,但最后碍于情面还是去了

20.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周围人需要什么

结果

把每个选项相对应的数字进行相加,最终结果就是你的同感心指数百分比。如果该指数小于等于22%,就说明你不太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过于独立和冷静。如果该指数大于等于89%,说明你非常在乎周围人的情绪和想法,同时,你自己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到影响。

猜你喜欢
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