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菜园》对工艺美术精神的启示

2015-09-10 03:38张超
中国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男童菜园阿姨

张超/文

浅谈《儿童菜园》对工艺美术精神的启示

张超/文

项目编号:GD12XYS21

基金项目:五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团队项目

项目编号:2014TD02基金项目:五邑大学第五届校级重点学科“侨乡文化”建设项目

本文试通过对寿山石雕作品《儿童菜园》高超的生活凝练水平、精湛的雕刻手法、优秀的工艺美术精神、完美的中国艺术哲学思想境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五个方面研究,梳理出它对今天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的启示。

《儿童菜园》 林元康 寿山石雕 工艺美术

《儿童菜园》是林元康先生1958年创作的一组寿山石圆雕作品,于创作完成当年获得了“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大奖”。林元康先生,出生于1925 年4月,福州市人,200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当代寿山石雕刻大师。按照师承关系,林元康先生属寿山石雕东门流派。

《儿童菜园》是由两件独立又有关联的作品组成,陈列时以左右相对的形式组合展示,呈现出“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的艺术魅力,表现了艺术家对物象神韵的独到艺术经营能力。作品通过高超的生活凝练水平、精湛的雕刻手法、优秀的工艺美术精神、完美的中国艺术哲学思想境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五个方面,塑造了一个时代雕刻艺术的经典。本文剖析梳理它的这几个艺术特点,并将它们逐一呈现出来,以供方家斧正。

一、《儿童菜园》展现了高超的生活凝练水平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儿童菜园》由左右两组人物摆件组成。场景中共表现有11位人物,其中的中心人物是幼稚园阿姨,她们为两位妙龄姑娘,梳有两条整齐的发辫,身着偏襟衣衫,脚穿系带布鞋。所有儿童年龄约为两岁左右,其中六个男童全部留“茶壶盖”传统发式,三个女童则扎小辫,服装与阿姨的风格相同,显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全景反映的是解放后中国当时幼稚园的生活场景。

林元康先生创作的《儿童菜园》

左边的一组雕塑作品长约20厘米,宽约6.5厘米,高约20厘米,由六个人物和三个动物组成,整个雕塑分为喂鸟的主体场景和喂兔子的配景两部分。主体部分是坐在竹凳上的幼稚园阿姨一手执着向日葵,一手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男童,男童左手轻轻地攥着一只小鸟,右手拿着一颗刚摘下来的葵花籽,正在认真地喂着小鸟,神情好奇而专注。阿姨脸庞清秀,笑容恬静,头自然下俯且微微右倾,双目洋溢着慈爱,瞧着对面的男童。在他们的对面,一个稍大的男童撇下脚旁的鸭子玩具车,一手揪住硕大的向日葵叶子,另一只手食指翘起与拇指形成夹合之势,正尝试摘取向日葵瓜子。在阿姨的身后,一个顽皮的儿童手执一束野花(此处为巧雕设计),仰着头,单腿跪蹲,身体重心后倾,正费力地尝试抽动阿姨坐着的竹凳。主景的这四个人物动静结合,相互呼应。

主体场景的右旁是配景部分,一个小女孩蹲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给兔子喂白菜。其中一只小白兔卧在白菜前自顾自嚼得津津有味,另一只兔子却对白菜不感兴趣,而是紧紧依偎着伙伴,还轻咬它的耳朵,全情于亲热嬉闹中。女孩的旁边,一个男童双腿微曲,双手支撑在膝盖上,仔细地端详着小兔们。女孩、男孩与兔子之间以三角形点位关系和情节表现,形成紧密的团抱关系。

这组作品的配景与主景部分呈现出有趣的艺术形态,配景内容显然是有意安排,但它自然地延展了主体生活场景,实现了“以次托主,离而不散”的呼应之势。在使整组雕塑层次更加丰富、更加情趣化和生活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图用这种不同的活动表现,扩展欣赏者的想象力。使《儿童菜园》的主题场景不断扩大,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小菜园变成了大菜园,艺术手法堪称独到。

右边的另一组雕塑作品长约17厘米,宽约7.5厘米,高约20厘米,由五个人物和两只小动物组成。同样是一位阿姨坐抱着一个幼小的男童,这个儿童正急切地扯住向日葵,拉向自己。他们的对面站着一个稍大的男童,双手紧攥向日葵,表情紧张,紧盯葵盘里满满的果实,生怕向日葵被抢走。在阿姨的身后,一个小女孩坐在小凳上一手扶着阿姨的竹凳,一手抚摸着一只大花猫,抬头观望着这边所发生的一切。大花猫则踩在拨浪鼓上也对向日葵虎视眈眈。在阿姨膝前,另一个小女孩在嬉逗小狗,神情专注,对向日葵漠不关心。整个场景人物关系呼应紧密,顾盼有致,聚散相宜,与左边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儿童菜园》左右两组摆件显然表现了不同时间的两个场景,但却同样气氛热闹,情趣饱满,尤其人物安排相互照应且动静有致、刻画自然、鲜活真实、生动感人,反映出创作者洞察生活的敏锐与精准以及巧妙捕捉生活题材的能力。同时作者相形度势、因材施艺,以轻松、娴熟的技艺,成功诠释了幸福的儿童菜园,场景以点示面和以小生活示大幸福,使观赏者在品读的同时能够被快速感染,唤起内心深处的儿时记忆,让观者立时进入一个明媚、五彩、让人向往的幸福菜园。可以看到林元康先生在感悟生活、寻求题材、表现时代感上的探索热情。

另外,这组作品的方寸之间可谓富丽清灵,完美的雕刻手法是主题表现的技术基础。艺术家运刀婉转流畅,人物刻画入微入情,人物造型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完美、流畅、饱满的特征,体现了“圆”与“满”的视觉联系。作品的整体设计给人带来循环往复、团圆、饱满、充盈的心理感受。作品创作的魅力游离于现实与艺术之间,高度体现一个传统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与完美的艺术修养。

二、《儿童菜园》传承了优秀的工艺美术精神

《儿童菜园》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幼稚园儿童生活场景,但作品的实际内涵远远不止这些。首先它依托当时儿童生活的经典情境,真实而形象地记载了民俗,它既可以看成是当时民俗物质本体的精神再现,又可以作为展示和维系民族民俗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整个作品呈现了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即民俗性。

整组作品具有记录民俗生活(以儿童普遍的生活场景作为创作源泉和背景)、表达民俗观念(传统民俗文化里的象征艺术手法,即众多儿童形象的出现是象征子孙延绵、祈求生活幸福的观念)、张扬民俗活动(强化了民俗文化,更强化了民俗事项的情境气氛)的三项重要功能。尤其作品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手法,以当时的一个普通生活场景作为借体,与传统的子孙满堂、多福多寿的民俗精神的本体进行了绝佳结合,巧妙地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核心精神传递出来,可谓高屋建瓴,令人叹服。

作品成功地运用圆雕为载体表现现实生活,深刻地传承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优秀精神。以极高的工艺美术艺术内涵与追求,奠定了作品在时代发展中的艺术地位。

三、《儿童菜园》体现了完美的中国艺术哲学的精华

《儿童菜园》整组作品吸收了中国艺术哲学中空间认识的精华。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诗画的空间,是一种时间化了的空间,中国哲人的空间观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种哲学思想造就了中国艺术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和审美方式,中国艺术的空间是“时空一体”的动态关照方式,即“游观”。欣赏者的心灵不随目光追随空间的无限,而是在隔停之间往复,抚爱万物。

《儿童菜园》的创作思想正是体现了这种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念,左右两组场景是在同一空间(即儿童菜园)中发生的,只是具体的内容不同(这是时间发生的变化造成的不同)。作品将情境(即时间)的变化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将空间解脱出来,增加了空间的自由性,实现了观者在方寸之间的时间隔停的运动,从而造成视觉往复的艺术境界。从作品的创作理念可以探究中国人特有的空间哲学思想,把时间融化在空间中,赋予中国艺术一种生命的空间美感。所以说,《儿童菜园》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哲学精华。

四、《儿童菜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单纯重复传统或简单地模仿他人都不能成就一件艺术品。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需要体现与现实世俗的关系,所以作品必须与之同行。如果分离于时代精神,徒以传统的模仿,或仅仅是展现一下手工技巧,其价值便已丧失殆尽。

《儿童菜园》以20世纪50年代幸福的菜园现实生活,映射当时代的太平生活理想,完成了将民族化的传统思想与现代艺术语言同一到一个层面的探索。既体现个性和民族性,又展现出时代感,所以这件寿山石圆雕作品可以说代表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家在时代感、传统艺术表现、艺术哲学等层面的探索,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不奇怪它在1958年一面世,即获得当年“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大奖”。记得前人曾说“今天的经典,就是明天的传统”,所以这件作品必将成为寿山石圆雕领域的传统作品的代表。

说《儿童菜园》具有时代感,还因为它具有人类的共性,该作品表现当时代的儿童和小动物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它包涵人类共性的社会色彩,展现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的共性价值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成就了《儿童菜园》的文化内涵。

在工艺品和工艺艺术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儿童菜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作为一件艺术品一定要有时代感,如果缺失了这一点,那么它再有精良的手工水平,也只能是一件工艺品,难以代表一种广泛而积极的文化态势和跨越到艺术的行列中。

小结

林元康先生的《儿童菜园》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组寿山石雕依然散发着一件经典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今天分析它,仍能为当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提供启发。

THE SPIRIT OF ART AND CRAFTS INSPIRED BY CHILDREN’S VEGETABLE GARDEN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侨乡(江门)特色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应用》

猜你喜欢
男童菜园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小小菜园有惊喜
《老阿姨》剧照
疯狂大菜园
菜园里
谁的菜园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