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的慰藉
——夏晶心的简约艺术

2015-09-10 03:38JoshuaGong龚之允
中国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

Joshua Gong(龚之允)/文

无常的慰藉
——夏晶心的简约艺术

Joshua Gong(龚之允)/文

2004年骤然勃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部分青年艺术家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深刻地反思日益浮躁的短期艺术投资以及日益浮夸的中国当代社会。新生代的艺术赞助人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策略文化的舞台,他们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与风格追求。后现代主义拓展了具象与抽象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为新时代的精神诉求提供了一片无垠的热土。夏晶心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袭承欧美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的表现形式,致力于探讨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其独特的视角既提供了纯净的视觉呈现,又不乏针砭时政的机警,为观察当代艺术生态创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窗口。

当代艺术 极简主义 观念主义 后现代

个人与集体的当代反思:

夏晶心是一位中国“80后”女性艺术家,属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成长的那一辈人。这一辈人的成长经历与前一辈艺术家们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这样动荡的政治变革,也似乎无需用艺术来补偿和反思惨淡的童年(“零基础教育”、“零传统伦理”等),但是他们经历的是更为深层次的生产力媒介的变化。信息化和反复的城市基础建设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充斥在各种信息终端,作为视觉艺术家,发现和揭露问题已经是过去的课题了,如何探索解决之道才是当下的关键。

夏晶心的答案是:概念、抽象、简约。

无常概念:

365-No.03 综合材料 72cmx72cm 2014年 夏晶心

无常与有序是解释世界运作的两种互补概念。秩序能够给安于现状的大众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政客时常鼓吹的口号,并不是因为政客们选择忽视无常,而是因为反无常能够带来一种集体凝聚力,往往以积极的状态展示。无常则往往与无秩序、消极和个体性相关联,对无常的过分解读,会导致虚无主义的蔓延,而不利于生存。

无常的不可预知性也是喜悦的催化剂之一。没有过分的期待,没有必然的负担,惊喜给人的欢欣如同爱情一般无以名状。

夏晶心在“365”系列作品中,以随机性为命题,以投掷骰子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表现方式,探索人生的随机性所产生的悲喜。

抽象形式:

“365”系列下分两个小系列。

其中1号到4号,以骰子直接作为材料。本来具象的骰子被安插在玻璃面板中,其性质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个体的表示含义通过抽象的整体展示效果,被无限延伸。在视觉上仅存黑白两种色彩,把抽象的形式进一步精简,本来杂乱的数字,按照一定秩序排列,也进一步说明了有序社会整体是由各种随机事件及其关系组合而成的。

5号到8号,则是以骰子投掷的结果为索引,黑色的线条长短不一地排列在既定网格内。预设的规则和随机的过程,最终体现在了完成的平面上。由于预设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预告了各种结局,通过代数便可以计算出可能性的多寡,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仅有有限的可能才能最终实现,那些计算之内的组合方式并没有成为现实。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这些作品所揭示的那样,现实也许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结果往往让人惊奇,因为有限的结果让人奇货可居。

抽象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是一种反传统(具象写实)的艺术形式,相对更为彻底体现“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在达达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中占有一定地位。[1]二战后,抽象表现主义更是体现美国精神的艺术流派。虽然抽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容易在形式上模糊时空的界限,但是抽象艺术在不同时期内所表达的具体精神是有所区别的。美国现代主义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在其惊世骇俗的《走向现代的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抽象艺术是艺术的艺术,独立于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作为更为纯粹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历史性和社会性仍然清晰可辨,抽象艺术的崛起是艺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2]

21世纪初,中国北京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劣,人文环境也由于当代化变得复杂和浮躁。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虽然百家争鸣,从不缺乏抽象艺术,但是如果以金钱来衡量艺术价值,不难发现,稳坐象牙塔顶端的仍是具象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主要以人物画为主)。[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艺术家的夏晶心,其艺术风格从人物画转为简约抽象,是对一种固有程式的反抗,是对个体精神的诉求,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

简约风格:

夏晶心的“缺失”系列重点剖析了在浮躁的都市生活里被无形中忽略的景观。形同陌路的马路、诡异的电梯显示屏、被放弃修复仍在使用的标牌灯,这些客观存在的物件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不完整。冷漠、忽视和麻木这类心理病症已经席卷了中国的大小城市,而媒体也乐此不疲地报道着各种由于缺乏人性而产生的悲剧,然而不约而同的是,媒体提供的救赎良方往往是似是而非的“这值得让人深思”的论调。深思之后,是否应该采取行动和制定相应法规和措施来完善公信力和弘扬社会公德,遏制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在资本主义世界也为人不齿的思想行为呢?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哲学策略是行动和写作[4],同样的,艺术家的策略则应该是用创作来传达对这些社会不安的回应。

365-No.05 综合材料 100cmx100cm 2014年 夏晶心  

365-No.09 布面丙烯 100cmx10cmx10 2014年 夏晶心

365-No.02 综合材料 72cmx72cm 2014年 夏晶心

信息社会已经在过去的30年间在地球村形成了一张网格,并以城市为单位形成连接脉络的节点,其间歇地闪烁,如同荧惑,让人无从表达莫名的压抑与悸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都市从脉冲式地波动,仿佛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希望人人相同如机器”的说法讽刺般地似乎将要成为现实。[5]网络社交使得远程社交成为可能,却也在同时占用了见面社交的时间。当代社会信息膨胀近乎无限,而肉体的不朽仍然存在于幻想之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当代社会人类的群候症仍然是孤独,从而引发焦虑,进而导致虚无。

简约艺术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以艺术表现形式的去繁就简为主要理念的一种艺术风格。然而形式的简约并不等于艺术表达思想的简略,整洁的形式给予的是解读的自由。[6]

艺术既是社会性的,在特定历史框架下产生的人类思想表达,又是能够超越时空限制,通过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延续性而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焦虑,在当今的中国,有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之处。19世纪末的欧美经历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工业城市的兴起,引发了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这些思考在态度上是矛盾的(消极-积极),在历史性上是多元的(崇古-尚今)。这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末世现象”(Fin de siècle),为唯美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7]“末世现象”是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一大历史背景,其中影响艺术发展的现代性的社会文化因素有:纸醉金迷、无政府主义、浮躁不安、性别疑惑,这些无常因素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8]西方艺术史与中国文化较为相通的一处是“兴亡说”,即瓦萨里提出的艺术史发展为新生-兴盛-衰败,周而复始[9];而中国传统上也讲究“五行说”,以德之兴衰,述天下之更替分合。当社会出现不安衰败迹象的时候,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两条道路:拥抱堕落和荡除浑沌。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并不一定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和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在某种程度上就给人以选择拥抱淫邪的印象,但是他们也确实把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21世纪初的北京与19世纪末的伦敦和巴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被看作处于“末世现象”中。处于“末世现象”中的夏晶心,选择的道路是荡除浑沌。

夏晶心的艺术创作主要设想是用干净整洁的视觉呈现给观众以静谧舒适的感觉,从而试图在心理上消弥中国畸形城市化(重复基础建设、资本权力在地理上的过度集中)给人们所带来的加剧后的无常意识。

简约的风格虽然偏重于形式上的视觉体验,但是和形式上堆砌词藻的六朝诗歌的追求不同,用“艳媚”来形容是不恰当的。形式上的刻意安排偏要给人以自然之感,无常的设计元素偏又用有序的方法组合,艺术的矛盾性与讽刺性也更进一步地深化。当然,艺术家的初衷也许是更为单纯的,评论者繁缛的文字反而会使观众感到困惑。

所以,最后需要申明的是,文字的说明只是对艺术品的解读,这种解读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无论文字是否与读者产生共鸣,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美妙互动才是艺术家所希望看到的。我相信,在某一特定的时空中,艺术是可以从其他学科和各种解读中解放出来,并得到最终的自由。

注释:

[1]Rosalind E. Krauss.1986.‘Grid’.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London:The MIT Press.p.9

[2]Clement Greenberg.1940.‘Towards a Newer Laocoon’. Partisan Review.New York.VII.No.4.pp.296—310

[3]陈惠黛.《中国当代艺术拍卖走向国际化》.2006年《艺术与投资》第16期., [5 Aug 2014].

[4]David Caute.1986.‘Introduction’.The Age of Reason. London:Penguin Books.p.IX

[5]Hugh Honour& John Fleming.2002.A World History of Art.6th Edition.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p.856

[6]Ibid, 858

[7][8]Shearer West.1994.Fin de siècle.New York:The Overlook Press

[9]Eric Fernie.1995.‘Introduction’.Art History and its Methods: A Critical Anthology.ed by Eric Fernie.London:Phaidon.pp. 22—28

FLEETING CONSOLATION: XIA JINGXIN’S MINIMALISM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