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之教学解读

2015-09-10 18:47郭超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鲁迅

【摘要】鲁迅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革命、最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鲁迅作品具有深刻思想性,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无可厚非。随着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有所删减,而《拿来主义》依旧入选在高中人教版必修四中,可见“拿来主义”厚重的现实意义。目前,有一些语文教师单纯解读文本,而忽略对鲁迅的全面解读及作者与读者的心理对话。对于目前《拿来主义》的教学现状,本人经过一些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

【关键词】鲁迅;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时过境迁,鲁迅的作品有所删减,而其十二篇作品进入中学教材俨然依旧为中学课本的“大户”。对鲁迅作品的非议无非集中于历史变迁的时代价值。不管是鲁迅的小说、杂文还是散文,最重要的是通过鲁迅的深刻思想塑造现代国民品格,而《拿来主义》依旧入选在高中人教版必修四中,正是厚重现实意义之体现。目前,有一些语文教师单纯解读文本,而忽略对鲁迅的全面解读及作者与读者的心理对话。对于目前《拿来主义》的教学现状,本人经过一些教学实践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课程伊始,调查统计

理论来源于事实,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对于鲁迅的关注程度和预习程度,对症下药才能有良效。所以,我们在导入本课时,在学习之前,我给学生发了一份关于鲁迅的阅读和学习情况的调查表,而就其中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有学习鲁迅的需求,但因作品阅读有难度而影响了阅读量。这正是鲁迅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我们探求和挖掘之所在。而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细致全面

大家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了不少鲁迅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高中阶段,有必修一中的《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三中的《祝福》和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

中学生已经学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并不陌生,先找学生来阐述一下所了解的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同学都了解,所以,我扩充了有关鲁迅生活的内容,让鲁迅不只存在图片和作品中,而更鲜活地、生动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搜集了鲁迅的微笑、走路和吸烟的图片,并配以适当讲解,使当代中学生们更加亲近这位老朋友——鲁迅。

1.第一幅图是1933年所摄的含笑的、慈祥的鲁迅。在大家的记忆中,鲁迅先生总是笑着的么?不是。而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而萧红记忆里的这个“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的鲁迅,我们大概只能借助萧红的描述,在我们读者的想象中完成了。这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戒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

2.第二幅图是鲁迅正赶着去一所大学演讲,去和年轻人见面,他永远这样步履匆匆,走在我们前面。而鲁迅的一生中就留下了这一张行走中的照片。鲁迅先生的生活有两部分,从下午两三点到夜里十二点,鲁迅自己早就说过,他一生为他人,特别是年轻人“打杂”。只有十二点以后的夜,才是属于鲁迅自己的。鲁迅写过《夜颂》,并称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

3.最后这两张图片是鲁迅的吸烟,鲁迅无论是陪客还是写作,都在吸烟。许广平有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香烟》,一开头就说:“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手里面总是有枚烟拿着,每每和客人谈笑,必定是烟雾弥漫……”,于是就有了这幅最为传神的鲁迅吸烟图。这是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和青年木刻家见面时所摄,是鲁迅先生留下的最后一张影像:他点着烟,倾听,交谈,是那样怡然自得……

在讲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生活了解不多,这部分的讲解确实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学生预习中应该会涉猎的内容,所以交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点拨即可。创作背景:本文是在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五四运动前后,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彻底发生怀疑吗,“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多久,新文学的稚嫩和不适应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开始涌动“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就此提出了“拿来主义”。

三、梳理文本,结构清晰

文本是读者透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抵达作者创作原意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以一系列问题为线索给学生搭建一条理解作者及作品之路。

1.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2.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以电影《鸦片战争》和历史为例来理解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以鲁迅在第一段举了三个“学艺”上“送去”的事例。

3.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百姓非常穷苦,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靠列强的所谓的“抛给”过活。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第八九段运用一所大宅子中的三种人错误态度和四种正确态度的比喻论证表达对待文化遗产的作用。用PPT梳理比喻论证和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

四、现实意义,联系实际

钱理群教授在怎样读《拿来主义》中说:“鲁迅写杂文,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但他对问题的思考,又很深很广,带有很大的超越性。鲁迅杂文可以说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个别性(这一个)与普遍性(这一类)的结合。这样,他的杂文就可以超越时空,从他那个时代延伸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所以,我联系当下中国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影响解读“拿来主义”。

(一)中国当代的“送去主义”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自从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走向世界。

当代送去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二)中国当代的“拿来主义”

处在当下的学生正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也最有选择权。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讨论列举,老师举例)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继承之处:如武术、传统乐器、书法、诗词等。我们现在的“国学热”,因传统文化正慢慢被人淡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又如外来文化的冲击: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等;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等;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美国:麦当劳,肯德基,NBA,牛仔裤,迪士尼,可口可乐,英语等;韩国:流行文化,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日本:动漫,汽车,化妆品,电器等;港台:金庸武打小说,琼瑶言情小说,大陆流行音乐受港台影响等。(学生讨论和辨别)

五、回归课本,总结归纳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总结归纳:现在,“崇洋媚外”已成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其实,很多产品都写着“MadeinChina”。中国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世界加工厂”,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制造的产品位居世界前列。面对“崇洋媚外”的现象,我们不能去盲从。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我想我们做到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现实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郭超(1989—),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鲁迅
鲁迅《自嘲》句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