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成果的签字仪式

2015-09-10 07:22吴德广
世界博览 2015年4期
关键词:金笔签字仪式国宾

吴德广

导语:签字仪式首先要做好文本的准备工作,如文字定稿、翻译、校对、印刷、装订、盖火漆印等项技术工作。

在礼宾司漫长的岁月里,每天做的事很平凡,但不平淡;在接待访华国宾的日日夜夜里,很辛苦,但很快乐,最快乐莫过于亲眼看到国宾访华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事访问是否取得成果,要看双方是否达成协议、协定、条约等,以及签署什么样的文件。隆重的签字仪式通常是国宾访问重要项目之一,两国或多国之间缔结条约、协定、议定书、以及联合声明、公报和重大合作项目的协议书等都举行签字仪式。签署人多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有关部门负责人。

“英雄”书写历史诗章

1965年调入礼宾司后,每次进钓鱼台宾馆接待国宾访华时,礼宾司领导都要提醒我是否准备好签字文具、签字桌上的国旗和国旗架等。那时签字仪式上用的是“英雄”牌金笔和黑色墨汁。签字前我小心翼翼地备好英雄金笔,注入墨水,做书写试验,保证届时国家领导人和国宾签字书写时流畅符合要求。

我所亲历的签字仪式有好几场。当我看到签字仪式准时而井然有序进行,一场场的签字仪式以生动特殊的画面和文字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业绩,书写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程,我心里充满喜悦。

据记载,195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与来访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在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上签字,毛主席等出席签字仪式。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场签字仪式,随后国宾访华举行签字仪式很多,例如1958年4月,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与来访的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雅罗谢维奇在中波1959--1962年长期贸易协定上签字;1960年,中国和缅甸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和条约先后在北京签字;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外交部长黄华与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字后互换文本等,这些瞬间的镜头已永恒记载在新中国外交史上。

签字仪式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1972年10月11日姬鹏飞外长同谢尔外长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正式签署中国、联邦德国两国建交联合公报。按惯例,通常签字仪式安排在两国外长会谈之后,此次却首先举行签字仪式,随后会谈。10月10日下午谢尔外长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后乘专机抵达北京,为了加深建交的重大意义和扩大影响,两国商定先签字再会谈。第二天上午九时许,谢尔外长同姬鹏飞外长见面亲切握手后,径走向签字长桌旁,在摄像机,照相机的闪闪发光中入座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中德两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翻开了两国关系的崭新的一页。历史瞬间,留下“先签为快” 的永恒记忆。

空前盛大的香港回归签字仪式

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行使主权。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签字仪式很隆重很热烈。当时出席签字仪式的除签字人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外,还有邓小平、李先念等中方领导、英方代表团全体人员、香港百余名观礼人士、中外记者,总人数近五百人。如此空前盛大的签字仪式安排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礼宾司巧妙地利用西大厅的长度安排签字仪式,场面宏大。

当时礼宾司为保证签字仪式顺利进行,专门致函上海市外办,请其协助找英雄金笔厂专门为此次签字仪式制作两支台式签字金笔,礼宾人员在当天签字仪式前,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还作了几次金笔注墨水试验,保证签字时书写顺畅,万无一失。

当天仪式很成功,在场的很多摄影记者不停追逐那两支中英政府首脑用过的英雄金笔,不停拍照。一时间,英雄金笔成为“明星”,因为它们书写了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诗章,光辉的一页。

礼宾人员把这两支英雄金笔收存好,送进历史博物馆珍藏,让英雄金笔永久见证历史。

签字程序严谨有序

签字仪式首先要做好文本的准备工作,如文字定稿、翻译、校对、印刷、装订、盖火漆印等项技术工作。通常来说,文件一经签署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但是也有些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文件,虽然已经签署,但需要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签字厅的签字桌一般呈长方形,上面铺墨绿色台布。桌上正前方摆国旗,在签字桌后为两位签字人安放两把座椅,均是主左、客右,桌上要为双方各自摆好一副签字笔及笔架、吸墨纸。签字桌对面数米外,是记者采访区。 出席签字仪式的基本上是双方参加会谈的人员,人员数量和级别基本相当。

司仪、译员、助签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礼宾习惯是,将主客双方出席人(包括签字人)站位,分别安排在签字桌后方,一字排列;主、客双方人员各占半边,主左,客右;身份高者居中,由中间向左、右排,从高至低。如出席签字仪式人员多,可设置二三排站台架。

签字仪式司仪常由礼宾司司长担任,助签人由双方负责文本的一名官员担任。签字仪式助手很重要,千万马虎不得。司仪在麦克风前,宣布仪式开始。司仪宣布签署何种文件,由谁签署。此时,助签人带着文本走到签字桌后,将文本摆到桌上,然后站到签字座椅外侧,等待签字人入座。待签字人从站排中走出并入座后,助签人来到签字人外侧,翻动文本,指明应签字的位置。 签字人先在本国保存的文本上签字,签后由两位助签人去交换对方手中的文本,再在对方保存的文本上签字,两位签署人亲自互相交换文本,即将本方保留的文本,留在自己手中。交换文本时,通常使用右手。一般认为,用左手传递东西,是不礼貌、不文雅的。交换文本后,签字人将文本交给助签人,再与对方握手、或拥抱。此时,双方参礼人员,热烈鼓掌,并举起服务人员送上的香槟酒,与对方人员碰杯庆贺,仪式结束。

两个以上国家代表的签字仪式,程序大体如上所述,只是相应增加签署人的座椅、签字文具和国旗等。国际上签署多边公约时,通常仅设一个座位,由公约保存国代表先签字,随后由各国代表依次轮流在公约上签字。不论哪种情况,双方或多方签署人的身份均是对等的。各国对签字仪式安排以及位次排列,做法不尽相同,但签字程序的严谨性却是一致。

签字仪式的“阴差阳错”

严谨的签字程序必须落实在各个细节中。现场如战场,细微环节,一环扣一环,细节不落实,尴尬的事时有发生。上世纪90年代初,某国总统访华,两国签署一个经贸合作协议,由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举行签字仪式时我方由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字。由于我方签字助手的疏忽大意,将对方总统应签的地方指给杨主席签了。无巧不成书,当时对方助签人也将由杨主席该签的位置指给了对方总统。这样双方都签错了。现场谁也看不出什么破绽,当晚我方才发现错情。当时双方元首都准备就寝休息,次日来访总统将离京回国,如何处理?双方礼宾官反复研究,为维护经贸合作协议的严肃性,请双方元首重新签。80岁高龄的杨主席只好专门等礼宾官重新印刷文本后送给他签。待双方元首重新签好文本后,已是深夜了。这一错情,说明签字仪式助手很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1966年,非洲某国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在一项协议签字仪式上宾主相互举杯祝贺时,周恩来总理见对方端起香槟酒略有迟疑,便立即说,做做样子就行了。事后他指出:他们是伊斯兰国家,习惯不喝酒,以后遇此情况不要上香槟酒,以水代酒即可。

如今举行签字仪式,祝贺时以水或果汁代酒者,也不少见。

猜你喜欢
金笔签字仪式国宾
中国国宾洞——桂林芦笛岩
橘子
在文字里栖息
南瓜卧秋遍地黄
江南造船厂交付一艘22000立方米液化气船
重振英雄再创辉煌 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2016’新品推介会暨英雄金笔厂成立85周年庆
韩启德出席第三轮“九攀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英威天下闻 雄豪冠当时——英雄100型金笔的演变发展
4800 TEU集装箱船设计合同签字仪式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金笔奖、银笔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