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盟国直接军事合作的典范

2015-09-10 07:22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远征军印军缅甸

刘朝晖

70多年前,曾有十数万中国热血男儿,高唱着激昂的战歌,从云南出发,跨过奔腾的怒江,穿过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最悲壮的方式,在缅甸拼死抗击日寇的侵略,将鲜血和生命留在了这片血火交融的红土地上。

这是一场围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生命线——滇缅路的争夺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抗击法西斯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在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期,这支跨出国门、远征他乡的军队,用一腔热血,在西南的滇缅,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赞可叹的丰碑。

历史的尘埃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辉与荣耀,他们,有一个不朽的英名——中国远征军。

肩负重任 昂扬首出征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军占领南宁,截断了中国通往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到9月,滇越线全面中断。而在1938年通车的从昆明通往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这条抗战物资运输线,对于浴血奋战中的中国来讲就是一条输血管!

对于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日本人岂能放过。在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后,加快南进,夺取英法等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在日本大本营的计划之中,拿下缅甸,是掐住中国咽喉,进入印度,从而挥戈西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的关键一步。

英国已经对日本人抢占南进战略要地后的举动深感不安,留意到与日作战的中国,正是可以借以阻止日军南进的力量。对英国来说,守住缅甸,将是保卫其东方防御枢纽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而蒋介石也很清楚,失去缅甸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1941年1月,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发出邀请,请中国派出军事代表团对缅甸、印度、马来亚进行军事考察,共商保卫缅甸大计。但是傲慢的英国人对30多万字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却并没有加以重视,也不同意中国提早进入缅甸布防。

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让中、美、英三国真正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达成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决定中国“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蒋介石对英国代表韦维尔明确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以派遣8万人入缅甸作战。”哪知这位英国驻印军总司令却傲慢地昂起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

显然韦维尔并不情愿中国来插手缅甸防务,而他看中的三国联合主要是美援物资。英国人根本没有把共同防御滇缅路当成保卫缅甸的大事。从一开始,中国远征军多舛的命运就已经埋下伏笔。

果然,根本没有做好充分迎战准备的驻缅英军,在韦维尔的糊涂指挥和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日军快速得手缅南,兵锋直指仰光。但直到在日军进攻缅甸2个月后,韦维尔才不得不向中国求助:“仰光情况紧急,请派第5军迅速入缅。”

已经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面对缅甸战事早已心急如焚,由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组建起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10万大军早已经屯于滇缅边界,但未经韦维尔点头,无法开赴缅甸。终于得到英方之请的蒋介石于1942年2月16日命令:优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

3月1日,待命已久的部队终于踏上了出国之路。

滇缅路上,车轮滚滚,旌旗飘飘,满载部队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卷起一路烟尘,与草黄色的军装,构成斑斓的长龙,盘山而来,跨河而去,浩浩荡荡,不见首尾。公路沿途挤满送行的群众,人们敬烟献茶,杀牲设祭,载歌载舞,为远征的勇士壮行,为能支援友邦抗日作战而扬眉吐气。

这是甲午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征境外,为民族存亡而战,为抗日生命线而战。出征男儿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豪迈的军歌久久在山间回荡:

“枪,在我们肩上,

血,在我们胸膛,

到缅甸去吧,

走上国际战场。”

血战同古 营救仁安羌

由于英方坚持先欧后亚的策略,因此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此时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任务也由“保卫缅甸”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

3月8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仰光。英军在日军攻入仰光之前放弃守城,径自向普罗美方向撤退。英方的阻滞,让缅甸战场的有利战机已经丧失。

同古,是仰光—曼德勒铁路线上的重要城市。就在仰光失陷的当天,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日夜兼程到达同古,随即接替驻守同古的英缅军第1师防务并掩护其后撤。

向同古扑来的是气势汹汹的日军第55师团。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 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交火,伏击了日军一个快速大队,歼敌300余人,给了第55师团师团长竹内宽中将当头一棒。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凭借空中优势,日军先以战斗机、轰炸机轮番轰炸200师阵地,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出动战车,地面部队……如此反复连续向200师的阵地发起猛攻,甚至使出了施放毒气弹的阴招。戴安澜师长率部顽强抵抗,日55师团屡攻不克,被200师牢牢钉在了同古。

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第5军军长杜聿明此时也急得跳脚,200师已牢牢地把日军吸住了,而他计划中参加同古会战的后续部队却由于英方的运输消极延误,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日军增援的第56师团却抢先到了。此时,日军兵力4万,是200师的4倍!

腹背受敌的200师在日军三面包围中孤军奋战10余天,歼敌5000余人,但自身伤亡也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但在戴将军的周密部署下,全师居然在日军重围下成功撤退,堪称奇迹。这一战200师打出了军威,就连日本人也不得不称这“还是第一次与强敌相遇”。

英军的溃退对整个缅甸战局带来严重的后果,西线洞开,让中国军队主力的侧翼完全暴露。远征军不得不被迫放弃计划中与敌一搏的几次大会战,扭转战局的机会也再一次丢失。英军司令亚历山大似乎根本忘记了还有与中国远征军的军事合作,只需要中国军队帮他挡着屁股后面穷追不舍的日本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跑得比兔子还快,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还是在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包围,水源亦被切断。求救电报雪片般地飞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部,也飞向重庆最高统帅部,甚至是远在英国的丘吉尔首相的案头。

中国人对如此“猪一样的队友”,选择的是以德报怨。仁安羌营救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役。新38师师长孙立人带领着一个团的兵力,在黑夜和仁安羌油田大火的掩护下,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仗,新38师以少击多,以寡救众,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获得仁安羌大捷,成功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亚洲的敦刻尔克”行动立刻在中、英、美三国引起轰动,孙立人也因此获得英国国王授予的“帝国司令”勋章。

命令混乱 兵败如山倒

英军的撤退,让缅甸西线败局已定。此时,远征军最应重视的防务应该是东线,必须集中兵力,保全腊戌的两大门户棠吉、眉苗。这条薄弱的东线对中国军队来讲十分重要,它的北端就是滇缅路的起点腊戌。这座小城一直连通云南昆明,它是远征军的后勤基地,也是中国军队回国的退路。

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却在亚历山大接二连三的呼救中,把战斗力最强的200师、新22师、新38师调到了西线。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而当第200师抵达后,却发现又上了英国人的当。那里根本没有日军,英军只是希望有更多中国部队来掩护他们撤退。

当第200师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第200师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胜利收复棠吉。此战,戴将军身边的副官负伤,他的卫士牺牲。然而,位于棠吉东北面的雷列姆的失守,让夺回棠吉的努力打了水漂。

攻下雷列姆的日军第56师团全力向腊戌突进。而罗卓英此时仍然醉心于曼德勒会战,一日之内连续三道电令,让远征军各部仍按计划向曼德勒方向前进。

防守腊戌的仅有第66军第28师的一部,根本无法阻挡日军猛攻,伤亡惨重。4月29日当天中午,日军占领了腊戌。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中国远征军回国的最后一条通道被掐断了。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大败局像山洪一样瞬间爆发。

此刻,摆在远征军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往北杀回祖国,要么往西退入印度。以师长孙立人为首的新38师果断撤往印度。而远征军指挥官杜聿明则坚持把部队带回祖国,但在日军的堵截下,不得不一头扎进野人山。这个决定竟成为生还远征军军人心中永恒的噩梦!

远征军主力遁入野人山后,担任后卫的第200师被敌人分割开来。身先士卒的戴安澜将军在突围的战斗中不幸被子弹击中胸腹,因缺医少药,于回国途中光荣殉国,牺牲时未满38岁。一颗璀璨的将星陨落了,天幕沉沉,惊雷滚动,戴将军那豪迈的出征歌随着雷动仿佛在长空回响:“澄清宇宙安黎庶,力挽长弓射夕阳。”

和第200师一样,中国远征军其他北撤部队同样在野人山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野人山位于密支那以北,是一片延绵数百里的原始森林,山大林密,瘴疠横行,气候变化莫测。数万远征军官兵没有倒在日军的枪炮下,却因为饥渴和疾病,被这片黑色的丛林永远吞噬了。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数字,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伤亡总数达61000余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者失踪的。

一名亲身经历野人山撤退的笔名叫做穆旦的年轻诗人,在几年后发表的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写道: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至1942年8月4日,中国远征军全部撤出缅甸,10万余众的远征军至此仅存4万人。事后,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此次入缅参战,“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虽官兵奋勇用命,实难挽救全局,实为憾事”。缅北初战,终以失败告终。但中国军队为盟国所做出的贡献之巨,在世界战史上相当罕见。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盟国对中国的援助不得不通过危险的“驼峰航线”来进行。

重整旗鼓 开始大反攻

第一次远征的失利,并没有动摇中国军队对打通滇缅线的信心。逃回印度的史迪威感到十分窝囊,这位打了败仗的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发誓,一定要打回缅甸。几乎是从第一次远征失败开始,带二次远征反攻缅甸的计划已经在酝酿之中。

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的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1942年7月,新38师加上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在印度蓝姆伽被改编为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为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

蒋介石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的兵员也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编入新一军序列。

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全套美式装备,并开始接受美军的严格军事训练。经过一年的整训,驻印军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在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国内大批知识青年也踊跃参军,使得驻印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经过“西天”取经的驻印军的战斗力,此时已经超过了日军。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孙立人将军率领他获得美式装备的部队,正式开始了驻印军缅北反攻战。在曾经的伤心地,远征军将士们又杀回来了。

1943年10月29日,新38师一举攻克新平洋,这是从野人山进入胡康河谷的门户。12月下旬,中国驻印军攻克于邦,缅北战事顺利推进。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配属于新1军的战车第1营与新22师之66团所属步兵营在猛拱河谷的战斗中迂回奔袭18师团司令部,这是远征军战车部队第一次参战。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利用战车快速渡河的日军猝不及防,师团长田中新一仅以身免,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也被远征军缴获,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

当时日军把驻守密支那的部队紧急掉往猛拱河谷增援,密支那的防守一度空虚,1944年5月,中美联军组成的突击部队对密支那机场突然发起进攻,中国驻印军乘坐滑翔机突然降临,一举拿下了密支那机场。经过令双方都损失惨重的激烈巷战,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的“决战敢死队”绕到日军后方,最终拿下了密支那城。

密支那的攻克,让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日期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滇西惨胜 血肉铸丰碑

在驻印军反攻初具成果之后,国内滇西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的第20集团军于1944年5月11日也强渡怒江,开始了反攻。司令官卫立煌宣布:“大军渡江后,所有渡船返回东岸,集结待命!”后退的路被堵死了,背水一战,开弓没有回头箭!

怒江西岸日军经远征军第20集团军的打击,及第11集团军各加强团所牵制,不但伤亡很大,而且丢失了沿江要点。但随后的滇西反攻之战并不顺利,尤以收复腾冲、松山、龙陵的的这三场战役最为艰苦和惨烈。

腾冲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日军构筑了坚固工事和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武器,奉命坚守到10月底,等待援军。6月27日,第20集团军在空中支援下,对腾冲城外围的屏障来凤山及东营阵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同时还集中大炮、火焰喷射器和优势兵力,向日军的4个堡垒群同时猛攻。由于日军拼死抵抗,在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杀到腾冲城下。8月2日,远征军攻击部队首先以炸药爆破城墙,用火箭炮或火焰喷射器攻击枪眼,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拉锯和巷战,双方寸土必争,尸填街巷,血满城垣。在一处城墙阵地,双方甚至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第36师第108团第2营500多人在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8月30日,第20集团军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攻势,至9月13日,终将城内3000余日军全歼。从渡江到收复腾冲,大小战役40多次,远征军第20集团军伤亡军官1300多人,士兵17000多人。腾冲也成了反攻战中的血肉磨坊。

松山这座山同样不好啃,从6月开始,这场战斗足足打了三个月。日军在利用山体溶洞修建的坚固堡垒工事中坚守不出,远征军第11集团军的每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尽管有轰炸机、重炮轰炸,也无法从根本上瓦解日军的抵抗。最终远征军通过挖地道至松山主峰,用6吨炸药从松山主峰腹内炸开工事,才将日军全歼。战斗结束后,身着土黄色军装的中国士兵尸体密密麻麻铺满了松山的山顶至山腰,令人不忍目睹。这是远征军打的最惨烈的一仗,以阵亡8000余人的代价才肃清1000多日军。

第11集团军以一部于6月4日围攻松山后,主力立即向龙陵攻击前进。从1944年6月5日开始,到11月13日结束的龙陵之战,远征军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攻击,而日军进行了两次增援反攻,双方绞肉机般的搏杀,伤亡惨重。这是滇西反攻中持续时间最长,所用兵力最多,战斗最激烈的会战。日军前后死伤达13000余人,我军死伤达28000余人。

1944年底,夺取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中国驻印军和取得龙陵会战胜利的中国远征军南北分头推进。沿着滇缅公路穷追猛打,于1945年元月攻克畹町。当月的28日,两支中国劲旅在缅甸的芒友会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胜利。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收复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000余人,歼灭日军21000余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 ,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这就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的战役。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勇往直前,悍不畏死的精神,让中国远征军连克数城、毙敌数万,取得了滇西缅北反攻作战的胜利,也正是这种同仇敌忾的气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屈魂魄。

从中国远征军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30余万,被歼灭18.5万余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页。

缅甸战场也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远征军队两次入缅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重大军事贡献。

70多年前在滇缅战场上这群气壮山河的中国军人,不会被历史忘记,不会被我们忘记!他们的名字也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绩将永世长存!(除了署名外,图片选自陈香梅、叶选基荣誉主编;杨克林、曹红执行主编的《同盟国的胜利——抗日战争图志》)

猜你喜欢
远征军印军缅甸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一天全歼“王牌旅”
巴基斯坦释放被俘印军飞行员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克什米尔雪崩 17名印军士兵死亡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