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与制度性伤害

2015-09-10 07:22杨雪冬
决策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心清洁工决策者

杨雪冬

在推进制度化、规范化改革的过程中,各项政策制度如果衔接不好,就会人为制造出弱势群体,给他们造成利益和情感上的巨大伤害。

最近,一则辞退老龄清洁工的报道,引发持续关注。西安市某街道以“按照政策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为由,辞退30多名年龄超过65岁、工作近20年的清洁工人,这再次提醒我们,在推进制度化、规范化改革过程中,各项政策制度衔接的重要性。如果衔接不好,就会人为制造出弱势群体,给他们造成利益和情感上的巨大伤害。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解决各类重要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一是依靠时间的流逝,二是通过主动的增量式制度改革。

让时间解决问题终究是一种消极方式,如果成为决策者的思维,必然带来懒政。而增量式制度调整重点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度之间的有机衔接,尽可能地减少政策转变、制度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挡”、“遗漏”,通过分阶段、分类型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政策和制度的全覆盖。

从经验上看,增量式制度调整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双轨制”,一段过渡期后实现并轨,这就是通常说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对不同利益群体实行分类治理,不将他们对立起来,既保持了原来政策的延续性,也能开启新的政策议程。

第二种方式是先建基本性保障,再解决问题,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以空间换时间”。比如先建失业保险,再推动企业改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安全网,才能减小改革对弱势群体利益的进一步冲击。与“双轨制”明显的过渡性相比,这种方式带有强烈的制度设计色彩,并且更依靠经济实力的提升。

在西安发生的辞退老年清洁工人的事件,并非缺乏经济能力的支持,而在于决策者思维的惰性。遗憾的是,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们经常会看到以制度完善之名行制度伤害之实的案例出现。比如,一些地方解雇长期在偏远贫困地区从教的民办教师,长期从事地方治安工作的协管员等。这些人曾经以个人奉献担当起了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并献出了自己青春年华。现在却在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被一下子推出了体制,失去了就业的保障。如果地方决策者能考虑得更周全,在制度设计上更用心,这样的制度性伤害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也能为制度的完善争取到更有力的民心支持。

之所以不断出现类似事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决策者没有真正树立起“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利益的分配和调节,尤其不能伤害社会中下层群体。争取更多人群的民心是任何一项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习近平说:“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认真想一想群众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在具体的实践中,地方决策者起码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制度,把握政策的内在精神,了解各项制度规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决策的制度自觉性和实施创造性,避免把遵守上级规定简单等同于禁止或停止等否定性行为。

二是要避免“新官不理旧账”,保持政策措施的历史连续性。尽管官员有任期,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既是决策科学化的需要,也是对民众负责。

许多地方官员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无情管理,有情操作”,在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的今天,更应该认真体会这句话的意蕴。

猜你喜欢
民心清洁工决策者
忙碌的清洁工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党心民心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环境清洁工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海港清洁工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