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触摸”数学

2015-09-10 16:48李怀红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问题情境教学内容

李怀红

摘 要:数学学习应当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构建新知,通过开发可操作性、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还要善用教学中的心理学效应促进学生学习数学。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内容;心理学效应;数学建模

读过一个有关建构主义的童话故事——《鱼就是鱼》: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于是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跳上了陆地。几周后回到了池塘,向鱼汇报了陆地上所看到的鸟、牛、人等各种景象。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形象的解释,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对新知识的理解,我们的小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教学中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对学生都是新鲜的,如果我们能够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它们,更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构建新知,生成自己的理解。

一、创设现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我对所提问题力争做到真实有趣、有挑战、有争议、有价值,让学生感到这些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值得探究的,而且是可以触摸到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在教学“找规律(搭配问题)”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五一节快到了,老师打算外出旅游,准备了两件上衣,三件裙子。你能帮老师想想“一件上衣搭配一件裙子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想出了画图连线等各种方法“帮我”解决了问题。接下来又解决了几道类似的问题,并总结出A种事物和B种事物一一对应搭配:搭配的种类=A种事物的个数×B种事物的个数。

那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很开心,课后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我精心预设的问题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设计主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些信息:这些问题生活中确实存在,有必要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这些规律或方法的,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运用这些规律或方法还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数学真有用,真有趣!

二、开发可操作性、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学内容

1.操作性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多动动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记得最牢、理解最深的。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也可随之展开。

在教学“认识平方米”这节课上,当我向学生介绍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时,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而在接下来的根据物体或图形名称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据的时候屡次出错。课后我反思:课堂上我说得很清楚啊!怎么学生就不能填上合理的数据或单位呢?经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对于孩子空间观念的建立有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接下来,我组织学生用10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摆成了一个大正方形,摆完之后学生惊呼道:哦,原来1平方米就是这么大呀!从此学生再也不怕做这种题目了。

2.趣味性

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我经常开发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过多次的案例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孩子学得开心,记得深刻。

在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一课时,教学完新课之后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而又不那么枯燥。我说:“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人体计数器。”话音刚落,学生就惊奇地问道:“老师,什么是‘人体计数器。”我介绍道:人体计数器就是用小朋友的身体当数位,用手指当珠子来表示不同的数。话还没说完,小朋友们就争着上来玩。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下课铃响了,学生吵着说:“人体计数器真好玩,我还想玩!”

3.故事性

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教学融教学内容于故事特别有效。

“9以内的加减法”是我在一年级教学中的一节课,教学之前我说: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说个《七只小山羊》的故事,不过故事中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可要仔细听哦!故事说完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故事中有几只大山羊,几只小山羊?一共几只羊?(2)故事中一个共有几个动物?被吃掉6只小山羊后,还剩几只小山羊?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对每个问题都能用算式表示出来。整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学习着,学得开心有效。

三、妙用心理效应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

1.塑造效应

把一个大目标分成了几个小的目标,逐步用鼓励的方式慢慢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终就会整合成一个大的目标。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连锁塑造效应。这种连锁塑造效应可以非常好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姓朱的男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也很差。一次,我让他起来回答一个问题,他站起来不说一句话。显然,他根本就没注意听或是不会。本来我想批评他一顿,但转念一想那样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会影响全班的学习,我改变方法,我说:“那就请你把题目读一遍吧!”(读总会吧,可以挽回点面子)读完后我逐步设问到: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打算怎样解决?在一系列分散的目标中,终于达成了大的目标(解决了这道问题),这种做法帮这个学生找到了自尊,也令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更加透彻,我很庆幸我的做法,(无形中挽救了一名“差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这种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效应

“角色”一词是戏剧用语,后被社会心理学所采用,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表现出合乎角色规范的行为。

一次教学“排列问题”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三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队方法?”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想这是个机会,于是我就让这位女生到黑板前当小老师,听说当小老师,这个女生格外认真,用字母A、B、C有序地罗列了6种不同的排队情况。当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时,女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自信的笑容。下课时,女孩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谢谢你,老师!我从来都没这样过,我都紧张死了!”(她笑着说)趁机我又表扬了她几句,鼓励她以后再接再厉。从此,她上课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常主动与我交流,我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所能做的并将坚持做下去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触摸”数学、建构数学的模型,用肢体架起思维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张正红.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学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0(04).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问题情境教学内容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