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为何成难啃骨头?

2015-09-10 07:22郑根岭
民生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权钱交易份子专车

郑根岭

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诸如沈阳、青岛、南京、济南、长春、南昌、成都等地发生出租车罢运事件,据报道直接原因就是“份子钱”和手机“专车”软件的双重压力。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原有的出租车运营和管理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亟须动大手术进行改革创新。

目前全国出租车行业的状况,基本上是“两头怨”+“两方怕”:乘客抱怨打不到车,车价高,服务差;而司机和出租车公司抱怨手机“专车”服务抢了他们饭碗致使收入大降,司机还抱怨“份子钱”太高负担沉重;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怕汽车租赁公司甚至个人司机,通过“专车”软件平台进入出租车市场,形成事实上的扩容加剧竞争;而政府部门又怕出租车司机闹事影响稳定和政绩。

遗憾的是,各地政府处理出租车罢运的思路和方法,仍然沿袭老旧的套路,不外乎提高票价、压低“份子钱”,至多“与时俱进”到宣布“专车”非法,是“黑车”,实际上等于迁就出租车司机。可问题是,运价提高直接损害乘客利益,而“份子钱”降低又会引发出租车公司不满,禁止“专车”服务还会使那些在“八项规定”和反腐冲击下日子艰难的汽车租赁公司怨声载道,并打击新兴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也就是说,传统的思路和方法,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容易招致多方不满,况且作为权宜之计只能是暂时缓和拖延矛盾。

出租车运营改革为什么成为难啃的骨头?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管理部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当中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私心杂念、利益纠葛甚至权钱交易的问题。其次就是出租车公司这个食利阶层不愿退出历史舞台,不愿主动放弃轻易到手的便宜。

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绝大多数个人买不起汽车,由公家出钱买车成立出租车公司很有必要的话,那么时到如今汽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加上移动互联网长足发展,手机打车APP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根本没有必要再存在出租车公司这个“中介”了。

尽量删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相应的成本,让出租车司机增加收入,同时降低出租车运营成本,减少乘客支付费用,让个人和单位感到乘出租车比养私家车和公车更划算,从而吸引更多人不买不开私家车而选择出租车,这样从社会整体来说,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机动车总量,减少空气污染。

一望而知对治理雾霾和交通拥堵都有效的办法,有关部门为什么不乐观其成甚至积极推进呢?不少信息表明,出租车行业改革之难,难就难在既得利益集团太强大,这些人私心杂念过重,不愿意放弃源源不断的私利。

其实,应对之策也很简单,就是把反腐败的火种引向出租车这个行业,好好清查一下其中的权钱交易和借权经商牟利,釜底抽薪,这样一来,无论权力部门还是出租汽车公司,再也不敢借此生财了,变革也就一下子失去了阻力,迎刃而解了。

猜你喜欢
权钱交易份子专车
智库,美国特色的“权钱交易”文化
封闭式权钱交易
单纯收受财物行为的犯罪化考量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
轰趴专车?——MINI CLUBMAN
让“份子钱”回归正常
岂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