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素质之我见

2015-09-10 23:46张硕
新闻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知识面图书素质

张硕

【摘要】图书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和把关者,是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的纽带。图书编辑从事的工作是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图书编辑所具备的职业素质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如何看待图书编辑的过程性、影响图书编辑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图书编辑的“杂”与“专”等几个方面论述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图书编辑素质能力

编辑工作者的职责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基本技能,包括编辑的政治修养、作风修养、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各门具体学科的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此领域的从业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修养的具体要求、重要性和培养出各种修养的途径,去探讨主体编辑能力形成和发挥的规律。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历程和业务实践,从如何看待图书编辑的过程性、影响图书编辑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图书编辑的“杂”与“专”的关系及如何正确对待等方面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

一、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图书编辑,不管是社科图书编辑,还是自然科学读物的编辑者,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千锤百炼练出来的。从不会编到会编,再到熟练操作,编有建树,逐步成为行家,势必也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编书工作涵盖了一本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题目推敲、内容科学、表达合规、装帧规范等,是有一个过程的。其过程对已“轻车熟路”、“驾轻就熟”的老编辑而言,那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初学者来说,就不是很简单的事了。特别是专业性的图书编辑,不仅受制于专业知识的制约,而且又拘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压力,一开始会碰到很多问题是预料之中的事。现在,由于受市场价值观的影响,“初出茅庐”的新手面临的问题就更多。老前辈、老编辑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尽量缩短适应编辑工作过程的时间。由此可知,任何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图书编辑工作也不例外。

何谓“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素质本来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这里指从事此行业的特殊要求和必备的条件,即图书编辑的素质与修养。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的来说,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核心的基本素养是要有强烈的编辑意识即职业意识。编辑职业要求图书编辑能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以其独特的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有价值的精神产品信息,并能用理论的头脑作出分析判断。他要具备社会活动家的活力和本领,活跃在各种舞台上。同时要具有杂家的博学多才和作家、文学家的文学修养。

二、影响图书编辑素质提高的因素

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被绑在“考试”的战车上,严重损伤了基础教育本应完成的任务。基础教育的本来任务是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语文教育,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语法、逻辑、修辞方面,文体适应方面能为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但为适应应试考试的需要,长期以来实行的“文理”分科,使得“基础”变质。虽然国家已经出台高考改革新政,试点取消文理分科,但应试教育带来的“后遗症”是多方面的,单就编辑工作而言,就难以在实践中迅速“入门”。

知识面。这里说的“知识面”,不仅是博学,懂得的东西要广要博,而且在某些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进入编辑行当的初学者,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是专家,但要有快速成为行家的可能条件。由于受前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没有工夫去读书,他们的功夫是在题海中游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没有宽广的知识面恐怕是难以胜任的。

刻苦学习的精神。图书编辑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而且要研究、设计图书的创造、创新,不能拾人牙慧,也不能按老一套的办法去工作。在图书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单靠重复劳动而没有新招数、新办法去创新,是难以有出路的。这就要求从业者要开动脑筋,绞尽脑汁去做出与众不同的精神产品来,要刻苦的学习。图书编辑的学习要从多方面入手。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的理论、历史和实务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图书编辑学要学习,图书编辑的历史规律不可忽视,图书编辑的实务更是一点都不能懈怠,更要学习优秀的编辑作品。应该说,良好的学习精神是影响图书编辑业务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书编辑工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图书编辑工作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它又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因而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一个甘做无名英雄,致力于向广大读者输送和奉献富于营养的精神食粮的图书编辑必须效忠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应该看到,在突出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讲经济效益是无法生存的,但前提是讲政治、讲法治、讲原则、讲政策,要弄清编辑的政治意识、职业责任,不为金钱的“浮云”遮望眼,陷入某种邪路和泥潭。同时,要知道精神产品的发展需要社会协作。图书编辑既要讲求创造性劳动的付出,又要努力做好公关工作,广泛联系同一编辑战壕中的战友共同奋斗。协作可以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协作与公关相结合又能扩大精神生产队伍,拓展新的领域,也有利于提高图书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三、图书编辑的“杂”与“专”

图书编辑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尤其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美国的学术界曾出现过一个新思潮,“认为为着人类的进步,有建立一种‘通才学’的必要”。新加坡专栏作家梁厚甫概括的这种观点,从一个角度看,广博的知识涵养对编辑来说,就是要有杂家的智能。我国古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时,写过一个自序,说他编那部药物经典,“渔猎辟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傅,产韵农圃,医卜星期,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奋编摩之志,僭篡述之权,岁历三十稔,出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出芟之,阙者辑之,论者绳之。”李时珍在编纂这部在世界科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药学巨著时,若无既杂又通的渊博知识,是难以完成的。现代科学更是各种学科纵横交错又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呈爆炸之势,令人目不暇接。因此,知识贫乏的人是难以胜任图书编辑工作的。

诚然,图书编辑的“杂”是就“博”而言,也就是知识面要宽,宽到何种程度呢?笔者以为,“宽”和“博”是一类综合性的字眼,其含“量”是富于弹性的。立足于某一行当的编辑工作,以“够用”为标准。如果编一本书,处处都是拦路虎,问题成堆,每走一步都要请教别人,那肯定不行。

图书编辑的“专”是就“专业”而言,也就是你编辑的图书属于某一学科领域,该学科领域的理论、历史和实务作为图书编辑是否基本上都懂。如果专业“对口”或大体“对口”,就应该是“专”了。应该明白,任何专业学科的“专”本身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的。在这方面,我们要懂得一点辩证法。就是某一“专业”的学习者也常常会碰到新的专业知识,一般“补”起来不太困难。同时要明确,图书编辑的“专”绝对不能与专家、院士、学部委员等划等号,那是另外一个档次的“专”。

图书编辑工作中的“杂”与“专”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以为,应明确两点。一是要抓住“杂”中有“专”的基本点。“杂”中有“专”是指对图书编辑的内容而言,即你所编辑的图书总有一个“大体”的范围,在你所适应的图书内容的编辑范围内,天地也不狭小,这就要讲“杂”,而具体到某一本书也可能比较“杂”,也可能比较“专”,这就要区别情况,不同对待。就一本书而言,学术性或专业性较强,那是“专”,但其中涉及的一些具体的新知识,对编辑而言就是“杂”了。如数字的使用,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麻烦,因为不同类型的图书有各种的不同的规定,这就是“专”中有“杂”了。

编辑工作是幕后工作。人家把呕心沥血之作送到你手上,你就必须要有眼力,要识货。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情况不算普遍,但发生此类情况也不是没有。美国曾有一位作家写过《马丁·伊登》这部长篇小说,深刻抨击了商业社会世态炎凉的现实。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一位作家,他拼命写了很多作品,但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结果收到的只是一堆退稿信。有朝一日忽然时来运转,有一个出版商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书坛顿时为之雷震。别的出版商闻讯,趋之若鹜,纷纷登门索稿,就连他中学时的作文之类的文字也出版了。

图书编辑能力的训练,对从业者言之,前进的道路不可能平坦,必须要多方面努力。先天不足、基础不牢的,尽快补起来;知识面太窄的,要加强积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编辑一部专业性强的书,必须要像一部大戏的主角,迅速进入状态,从专业上突破;要善于在关键点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前所说,图书编辑者还要与作者、同事、上司等加强协作……影响图书编辑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也必须走出多条路来。□

(作者单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知识面图书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小记者如何拓宽知识面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世界上最大的心脏等
几类无理函数的最值求法
数学素质浅谈
“补全对话”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