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鬼节要奉姜

2015-09-10 07:22韩良忆
南都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礼俗山珍海味拜拜

韩良忆

台湾全岛“中元普度”拜祭都有供奉姜和盐的礼俗,姜代表“山珍”,盐则象征“海味”。除了这两样山珍海味,台湾南部人在拜拜时也常供奉空心菜(通菜),这做法可就有意思了,带有弦外之音。

一大清早就起床,慢条斯理地喝了咖啡,吃了奶油烤吐司,接着上网读新闻,看计算机屏幕右下方显示的时间,哟,还挺早,往窗外一瞧,太阳也不太毒辣,一时兴起,着了装便出门去,从巷口搭公交车,一路到旧北投市场。那儿离我童年的家不远,我三不五时就会到那儿晃悠,算是怀旧吧。

市场建筑外围的街市,人潮汹涌,大妈阿婆、大叔阿伯或拉着菜篮车,或拎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走走停停,货比三家不吃亏。而我并没有特别要买什么,随兴走走,随意看看就好,却见到好几处菜摊都在卖嫩姜,有的一半的摊位都堆满了姜。难道是嫩姜产量过剩吗?

逛到一摊,嫩姜用滚金边的红色缎带系成了一把一把,论把卖,一把总有六七根,价钱真好,就买上一把,晚上炒个子姜肉丝,把嫩姜切成细丝,拌炒用酱油、太白粉和料酒腌过的猪肉丝或牛肉丝,随手再加一小撮辣椒丝增色添香,就是特别下饭的家常热炒。

于是掏出50元给菜贩,挑了一把,收进自备的环保袋中。坦白讲,在我看来,这一把姜给系上大红尼龙缎带后,卖相有点“伧俗”,但也因此多少带有喜气。这时福至心灵,好像突然开了窍:虽然夏天产嫩姜,但今日姜姿张扬,想来不是产量特别多的缘故,而与即将来临的中元节有关。

于是请教也刚买了一大把缎带姜的中年太太。

“对呀,中元普度拜拜一定要有‘山珍海味’,就是要有一把姜、一包盐。”

我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习俗,但不知是全台湾都如此,还是仅限于台北。

“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家是一直都这样拜。”多谢这位太太有耐性,我追问了半天,她也不见怪,一一作答完才施施然离去,留下我在路边感慨,自己对民间信仰的仪式和礼俗,所知实在太贫乏了。

如此“无知”,和家庭背景诚然有关。我父亲1949年从江苏只身来台,他生前自称不信神佛,只感谢祖先,因此我家春节虽一定祭祖,平日却完全不拜神。而母亲虽出生于高雄,娘家却是虔诚的长老会基督徒,周日必上教堂作礼拜,根本不到寺庙烧香。在我的成长经验中,求神拜佛这回事从来就不存在,现在又嫁了个相信“理性”的西洋丈夫,对家乡民间宗教习俗陌生至此,应该也不算太怪异。

我端详着手中的这一把姜,它似乎在提醒我这个“鲑鱼返乡”的游子,既往不究,从今而后,必须更努力地去认识这一片土地,还有那许许多多我所不了解的家乡事。

回家遂立刻上网查数据,打了“中元”和“姜”这两个关键词,哇,一百多万条资料。没看几条便读到:台湾全岛“中元普度”拜祭都有供奉姜和盐的礼俗,姜代表“山珍”,盐则象征“海味”。除了这两样山珍海味,台湾南部人在拜拜时也常供奉空心菜(通菜),这做法可就有意思了。

原来,由于中元节拜的并不是正神,供的亦非佛,而是“好兄弟”(孤魂野鬼),空心菜因其“无心”,而成为一部分南部乡亲“中元普渡”必备的供品,祭拜者是想借此委婉地表达“无心留客”之意,各位好兄弟享用之后,麻烦请回吧。

哈哈,这可真有意思。按这道理,我以后要是请朋友来家里吃便饭,就千万不能拿空心菜来飨客了。

猜你喜欢
礼俗山珍海味拜拜
明朝人的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
拜拜
“山珍海味”营养价值几何
“握手”曾是丧葬礼俗
请和不良的说话姿势说“拜拜”
跟熬夜说“拜拜”
罹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