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北路:昔日沪上“洋人街”(下)

2015-09-10 05:37惜珍
百科知识 2015年15期
关键词:宋家北路宋美龄

惜珍

宋家花园

宋家老宅上演世纪婚礼

陕西北路369号坐落着一座英国乡村式风格的别墅,它以黑色竹篱笆墙围护,透着一股浓浓的欧式乡村韵味。经过风雨的剥蚀,篱笆墙原本的黑色已经剥落,裸露出竹子的本色,颇显凋敝和沧桑。别看这里如今门庭冷落,它可是曾经影响了半个中国的宋家花园。这里是宋美龄出嫁前在上海的寓所,“老上海”称之为“宋家老宅”。

这幢花园住宅建于1908年,最初是一位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后被著名基督教牧师宋耀如买下,成为宋家花园。宋耀如从一名美国《圣经》出版协会的推销员发迹为上海最早的买办之一,他把外国的机械输入上海,发展印刷业,与人合办面粉厂,还涉足纺织、烟草等行业,最终成为上海滩的富翁。1887年,宋耀如与上海西郊徐家庄园一位圣公会教徒倪桂珍结婚,养育了三女三男,并不惜重金送他们出国深造,“宋氏三姐妹”就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1918年5月,宋耀如,这个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领袖”在上海逝世,倪桂珍携子女迁居于此。宋氏是当时社会上最瞩目的家庭。当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3家都与这座花园住宅有着密切联系,给这个花园住宅带来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传奇故事。

这幢花园别墅一共有3层,3楼为尖顶半层。从东边大铁门入内,一条不长的水泥甬道通向内门的石阶,拾级而上进入1楼客厅,四周是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门窗,绚丽耀眼。地上铺着老式嵌木地板。客厅东边的拱形内室是接待亲友的会客室,中间有活络门与大厅相隔。如果主人举行派对,可以拉开活络门,客厅与内室连通后便成为一个宽敞的大厅。从宽敞精致的木楼梯登上2楼,左手朝东的小房间就是当年待字闺中的宋美龄的房间,朝东的小阳台面向车水马龙的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正对楼梯的大房间是倪桂珍的卧室,该室有门与宋美玲的房间相通,卧室外朝南的阳台面向花园,花园里绿树成荫,种满了奇花异草。

迁居西摩路后,倪桂珍感觉这座独立式花园住宅尚不够宽敞,就在原住宅西侧扩建起与主楼相连通的2层楼房,其建筑风格与主楼完全一致,底层还设有地下室,1楼是客厅,2楼的两间朝南房间分别是宋美龄两个弟弟宋子安和宋子良的卧室,房间外是大阳台。当时,宋霭龄的寓所在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宋庆龄住在莫利哀路(今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宋子文则住在祁齐路(今岳阳路)。西摩路宋家花园不仅是宋家兄弟姐妹与母亲的聚会之处,还留下了当时一些风云人物的足迹。

1917年6月,20岁的宋美龄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毕业后回国,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工作,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她在当时的上海上层社交界颇有名声。1922年12月初,蒋介石与宋美龄相识,聪颖、美貌、受过高等教育的宋美龄让蒋介石怦然心动。1927年5月初,大权在握的蒋介石到宋家花园拜访了倪桂珍,并在宋家花园向宋美龄正式求婚。最初,倪桂珍反对这门婚事,她说:“蒋介石结过婚,而且他不是基督教徒,宋家的女儿坚决不嫁异教徒。”宋霭龄认为:“嫁给蒋介石,就是总司令夫人,今后是总统夫人、中国第一夫人。”她还说:“蒋介石只要登报正式声明与妻子离婚,皈依基督教,接受洗礼,就是基督教徒了。这两件事由我来办。”就这样,宋霭龄说服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倪桂珍最终接受了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订婚戒指,并回送给蒋介石一部《圣经》。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上海举行婚礼。因宋美龄是基督教徒,必须先要举行一次宗教婚礼,再举行世俗婚礼。按基督教传统,婚礼应在宋氏家族所在的教堂举行,由本堂牧师主持,但是蒋介石已几次离婚,教堂不予受理,婚礼只能转到家中举行。当日15时,在宋家花园的底楼首先举行了盛大的宗教婚礼。接着,蒋介石和宋美龄乘上一辆花车到位于大华路(今南汇路)的大华饭店举办中式婚礼。

世俗婚礼结束后,蒋介石又偕宋美龄乘车返回宋家花园,并由特地请来的中华照相馆摄影师为他们拍了结婚照。

蒋宋联姻后,各路新军阀、政客、大买办、商界头面人物纷纷出没于西摩路的宋宅,这里一度成为蒋介石在沪探讨国家大事、设谋定计之处。

婚后不久,宋美龄便随蒋介石移居南京,不过,她经常回上海小住。1931年7月23日,在青岛避暑的倪桂珍病逝,遗体从青岛运回上海,停柩于宋家花园。宋氏兄弟姐妹日夜守护在母亲灵前。每天前来致祭的亲友、国民政府政要和各界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倪桂珍最终被葬于万国公墓宋耀如墓西侧。从此之后,昔日宾客盈门的宋宅人去楼空,庭院寂寥。

怀恩堂

怀恩堂与船王老宅

宋家花园旁边的陕西北路375号是一幢知名的基督教堂,名为怀恩堂。怀恩堂由美国南浸会派宣教士乐灵生创建于1910年,最初位于虹口北四川路;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虹口沦为战场,怀恩堂被迫搬迁至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605弄王家沙花园32号。由于信徒人数不断增加,1940年,教会购置了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的土地,动工建堂,至1942年新堂落成。

这幢清水红砖教堂由一幢中间三层旁边两层的楼房组成,可以容纳2000余人聚会,是上海基督教会中可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

从怀恩堂一路往北,离宋家花园不远的陕西北路414号是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的老宅。1940年,董浩云在上海筹资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家船务公司——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购置此房。当年,公司的许多高级职员和董家亲属等都居住在这里。

董氏故居

董浩云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其创办的事业由两个儿子董建华(香港特区首任特首)、董建成兄弟继承和发扬。

何东花园与崇德女校

在陕西北路,有一座仿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花园住宅,住宅最早的主人是英国爵士何东。这幢花园住宅建于1926年。住宅四周围着竹篱笆。从陕西北路正门进入,迎面是一座大花园,花园中央有一栋白色小楼,主入口在洋楼南立面,这幢仿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有着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住宅花园为中式风格,曲径山石之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园内一株近百年的古藤蜿蜒遒劲,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百年香樟,浓荫蔽天,使这幢身处闹市的住宅显得异常清幽。

何东故居

花园住宅的主人罗伯特·何东,中文名字叫何晓生。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苏州人。因此,何东有着一张西方面孔和一个中文名字。这个勤俭刻苦的混血儿经过奋斗成为香港首富,他是汇丰银行和上海黄浦船坞公司的大股东,投资和担任董事的企业有数十家。何东还热心于公益及慈善事业,曾在香港设立儿童幸福会、儿童工艺学校、九龙英文学校等。1914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何东捐给英国政府的钱款达百余万元。1915年,英国皇家授予他爵士头衔,中国北洋政府也向其颁发了勋章。孙中山、康有为和蒋介石都是他的朋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何东也加大在上海的投资,成为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和上海房地产巨商,如今,北外滩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浔路、峨嵋路一带的房地产,几乎全是何东的产业。

1926年,他购得西摩路爱文义路(今陕西北路北京西路)地皮建造了这幢豪宅。两年后,何东让他的儿子何世俭(爱德华·何东)也到上海打理生意。

1949年后,何东家族举家迁往香港。1958年,何东故居成了中华书局辞书编辑所,许多文化精英都曾在此办公。后来,这里的编辑部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何东故居也成为了今日陕西北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

毗邻何东住宅的陕西北路461号现为七一中学,其前身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私立崇德女中校舍。崇德女中是基督教广东浸学会汤杰卿牧师与万应运博士发起建立的私立学校,1905年初建时在武昌路,1940年迁此,学校以英文为其特色,社会声誉颇佳。

当年,崇德女校的学生多来自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永安公司的郭家千金、著名影星阮玲玉等都曾在此校读书。郭沫若、许广平等文化名人亦曾应邀在此演讲。

西摩路教会堂

太平花园和西摩路教会堂

陕西北路470弄的洋房被称为太平花园,它是20世纪初由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伍朝枢父子所建,建筑外观具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内里布局却又类似上海石库门南北前后间分隔的西式联体住宅。住宅为红砖外墙,每幢底楼的门洞采用了双抱式拱门,门窗的花样、柱子、壁炉和镶了红木的地板至今依旧。

这里曾是南欧人在上海的一个集居点,弄内居民以侨民居多,早期入住者大多是中产阶级,如医生、工程师、洋行经理等。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犹太人大批涌入上海避难,他们大多进入虹口提篮桥一带集居,一小部分犹太难民分流到了静安区。因为这里有一名“上海的辛德勒”,他就是太平花园的大房东伍廷芳。伍廷芳表示愿意接纳这些犹太人,并且用原本给女儿当嫁妆的花园洋房收容了一批犹太难民。

太平花园记录了已然湮没在红尘中的往事,入口直通二楼的石梯无声无息地承载了当年犹太人流浪在异乡的岁月。如今,经常会有一些回来寻根的犹太人后裔来到这里,抚摸着石梯,泪流满面。

太平花园

除了太平花园,陕西北路上还有其他关于犹太人的遗迹,其中最知名的要算500号的西摩路教会堂,它是目前在上海现存时间最早、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幢犹太教会堂。西摩路教会堂是沙逊家族中的第三代沙逊大班亚可布·沙逊为纪念亡妻于1917年捐资建造的,1920年建成。这是一幢具有典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住宅,但在局部的门饰、窗洞、过厅、四跑楼、束柱等建筑细部上,呈现出浓厚的犹太民族建筑特色和民情民风。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唯一信仰的宗教,他们对宗教极度虔诚与遵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当年犹太人来到上海后,先后在上海建立过7座犹太教堂。至今留存的犹有3座,除了西摩路教会堂外,还有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新会堂和虹口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西摩路教会堂是当年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进行宗教活动、学习开会及学术讨论之地,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犹太社区的聚会中心。当时,西摩路教会堂既是教堂,又是学校,住在隔壁太平花园里的犹太人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西摩路教会堂是2万多犹太人的避难所。如今这里仍是犹太人经常拜会、游览的地方。

西摩路教会堂和太平花园见证了上海人和犹太人的友谊,那是在苦难的岁月里熔铸出来的,不需要任何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却注定会地久天长。犹太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犹太人对上海的深情厚谊,甚至跳出了“上海犹太人”的范围,成为整个以色列国的一种公众情感。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宋家北路宋美龄
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
Important edge identifica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based on local and global features
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戏《段家湾》成功首演
从私家书信看宋美龄的婚姻观
岢岚县宋家沟 幸福生活接力跑
Analysis of the decrease of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concentration in GaN-based HEMT caused by proton irradiation∗
英文提要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城中北路系杆拱桥吊装施工工艺
宋美龄——中国抗战中一位睿智坚毅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