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兵站建设

2015-09-10 07:22郜耿豪
党史文苑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四军

郜耿豪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兵站建设主要包括兵站领导机构建设和兵站线路建设两个方面。新四军建立后,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兵站领导机构,军部成立了总兵站,其下建立了若干派出所,各支队也建立了兵站组织。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兵站隶属供给部领导。在兵站线路建设上,于华中各根据地之间建立了战略兵站线,在根据地内部建立了基地兵站线路,在根据地与敌占区之间建立了秘密兵站线。新四军的兵站建设为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运输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新四军 兵站建设

人民军队兵站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职能主要是负责交通运输和通信事宜。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挺进华中,开辟了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同时也建立了兵站系统,以在华中各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各根据地与华北、西北进行物资、人员、信息的交流,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将新四军的兵站建设加以回顾和梳理,以缅怀交通战线先辈们的历史功绩,并为新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建设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一、新四军兵站领导机构建设

华中地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由新四军创建。新四军军部建立了兵站领导机构,它接受中央军委兵站部的领导,对下领导华中各个敌后根据地的兵站工作。形成了新四军总兵站、各支队兵站领导体制。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次年1月6日移驻南昌。军部后勤组织机构设军需处、医务处、总兵站[1]p314。1938年8月,军部进驻皖南泾县云岭,总兵站移驻泾县章家渡。总兵站对外称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新编第四军军属分站,简称新四军军属分站,站长张元寿、政治委员符确坚,兵站辖军实、粮秣、行政三科以及运输大队、兵站、派出所等单位[2]p150。

新四军总兵站不断健全机构。1939年6月,军部总兵站下设3个科:一科(军实科)、二科(粮秣科)、三科(行政科)。下属单位有6个派出所(地区兵站)和1个运输大队,以及招待所、仓库等。这6个派出所依次是:第一派出所设在岩寺,军内称岩寺兵站。第二派出所设在太平县,称太平兵站。第三派出所设在泾县马头镇,称马头兵站。第四派出所设在郎溪县头桥与梅堵之间的飞狸桥,称飞狸桥兵站。第五派出所设在溧水、溧阳两县之间的竹箦桥、上坝、下坝等地,称竹箦桥兵站。第六派出所设在繁昌附近的何家湾,称何家湾兵站[3]p449。此外,新四军所属各支队也纷纷建立兵站。例如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建立了立煌兵站,先驻立煌县(今金寨县)响洪甸,后移白水河,又称白水河兵站。负责向驻立煌的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请领、转运军需物资(第四支队军需由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负责调拨)[4]p140-147。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新四军兵站采用了与国民党军兵站系统相统一形式。总兵站有对内和对外两种隶属关系:对内,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称新四军总兵站。总兵站站长、各派出所所长、政治指导员均由军部派遣任命。对外,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兵站分监部。军属兵站首长的任命,要经战区兵站分监部认可,兵站下属派出所首长的任命,也要向分监部申报备案。因此,新四军总兵站又称为“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陆军新编第四军军属分站”(简称新四军军属分兵站)。总兵站站长张元寿也由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委任为“新四军军属分兵站站长”,并授予中校军衔。至皖南事变前,兵站部分经费也向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领取。例如1940年11月11日,项英致电毛泽东等称:“叶(挺)于本日去上饶,带去给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呈文,关于军需补给事项,内有请批发加发医院经费二万元、修械所及兵站经费一万元。”[5]p304在运输工具的使用上,出现了成建制的汽车部队运输。例如延安通向各敌后根据地的物资运输,根据道路条件、运输工具状况,由西安到延安用汽车运输[3]p445。新四军兵站成立时,拥有自上海煤业救护队的载重卡车近20辆,运输人员近百人,承担着东到浙江宁波、绍兴、金华,北到武汉,南到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直至桂林、重庆等地的运输任务[3]p450-451。

虽然如此,新四军兵站领导体制仍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例如1939年秋,军部任命叶进明为总兵站站长,接替张元寿的工作,因事先未报国民党第三战区,该战区兵站分监部拒绝任命。尽管如此,叶进明仍然负责总兵站的工作。1940年底,国民党蓄意挑起反共摩擦,总兵站北撤。自此,新四军兵站组织和国民党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即完全脱离了关系。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由皖南移至苏北,军部及各师兵站工作主要隶属各级供给部门。1941年1月20日,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新建立军部。军部成立了供给部,各师及以下建制均相应建立供给部、供给处。兵站属供给部领导,军部供给部下设兵站处。11月9日,为加强战时交通运输,军部设立兵站部,由供给部宋裕和、叶进明兼任正副部长。实际上兵站工作仍由供给部领导。1942年2月,中央军委颁发《八路军新四军兵站工作条例》后,新四军兵站部的组织序列是政治部、运输科、供给科、医疗卫生科、管理教育科和办事处等,并根据工作需要酌情设置汽车队、大车队、骡马队等。1942年底,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由盐阜区向淮南第二师驻地黄花塘(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南)转移,于1943年1月到达黄花塘。1943年,新四军进入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1943年夏,军供给部和卫生部合并,称供卫部,下设兵站科,兵站工作属供卫部领导[2]p163。1944年l0月,新四军供给部、卫生部重新分开。供给部撤销,军部成立直属供给处,兵站属供给处领导。1941年春夏,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师也建立了总兵站,下设分站和联络站,其中第六师还设立了苏南兵站[2]p157-161。1943年夏,各师也精简机构,裁撤独立的兵站领导机构,兵站工作归供给部门领导。可见,新四军各级兵站领导体制随着军事斗争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灵活机动的特点。

二、新四军的战略兵站线建设

人民军队的兵站线,从职能上看,为战役需要而设置的称战役兵站线,多在战前临时设置,战后则撤销;为战略需要而设置的称战略兵站线,多为常设且线路较为固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建设的重点是战略兵站线路的建设。新四军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在职能上分三类:一是联系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兵站线路建设,二是联系根据地内部各部分的基地兵站线路建设,三是联系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的秘密兵站线路建设。这三类兵站线路再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新四军在华中的交通运输网。

(一)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依新四军军部所在的位置,主要经历了皖南和苏北两个时期。皖南时期,新四军总兵站与各地派出所、联络站相连,形成了由军部向南、向北、向东的3条主要兵站线路:南线通往国民党第三战区,北线通往第三、第四支队,东线通往第一、第二支队。①南线,由章家渡经小河口(泾县)、太平县至岩寺。该线通往徽州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以领取军需物资。②北线,新四军军部通往第四支队和第三支队的两条兵站线路:一条由章家渡经阳西冲、老头州、双桥、庐江至霍山县龙王庙第四支队驻地;另一条由章家渡经赤滩镇、何家渡至荻港,与第三支队沟通。③东线,新四军军部通往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的兵站线,先后开设了两条:一条由章家渡经马头、双桥、泗村至东坝,同时开设了双桥经盛店至东坝的迂回线。1939年11月,江南指挥部成立。总兵站又开通了章家渡经马头、夏家渡、黄庄、新渚至竹簀桥的线路,以保持军部与江南指挥部的联络运输。各条线纵横交错,形成战略兵站网[6]p296-297。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并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兵站线路。1941年11月9日,新四军司令部发布成立兵站线路的决定,对兵站线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①军部设兵站部,暂以供给部宋(裕和)、叶(进明)部长兼任正副部长职务。②淮海各区在大兴庄设一兵站,第四师在南兴集、第二师在淮宝区之仁和集、第一师在苏中区各设一兵站,并在盐东设一转运分站。③各师兵站主要干部已经本部派出,尚缺干部及工作人员、掩护部队皆由各师抽调补充。④各师兵站均归各师负责指挥,一切经费开支及预算解决,亦由各师负责,军兵站部只负指导责任。⑤派往各师兵站干部如到达后,应遵照军部所颁布之兵站组织工作条例,限一周内计划成立,并详报本部。⑥派至各师兵站主要干部未得本部同意不准调动[5]p625。

按照以上规定,新四军开设了军部经第一师,第一师至第六师,军部至第三师、第四师、第二师、第七师的兵站线路,形成新的兵站运输网,主要通往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东南线主要有以下几条:①从盐城(军部)向南经刘庄(联络站)、沈灶(分站)、潘家撇(联络站)、三仓河(分站)、角斜镇(总兵站)、葛家兜、秦家庄至吕四港。这条线路除担负军部与第一师的运输补给、通信、联络外,并负责上海方面的物资输入与人员护送。②由葛家兜经汤家园(联络站)、窝镇(联络站)、摇网港入吕四港线,该线为南线,如葛家兜至吕四线被敌切断时,即用此线路。③由葛家兜向西南经芦家庄、西来镇、钱圩埭(过江)、护曹港至华墅镇(第六师驻地)。该线主要任务是担负军部与第六师的运输联络。④由华墅镇经乐余镇(过江)、浒通镇至窝镇(联络站)。该线为水上秘密线。⑤由吕四港沿海向南至浙东路头镇(联络站)为中心开设兵站线,以保持与浙东抗日游击队的联系。西北线主要有以下几条:①从盐城向西北经湖垛镇、板湖、苏家湾、马厂镇、老家集至田圩(第三师兵站)。该线主要任务是与第三师交通联络。②由田圩经史家三庄、山头(派出所)至半城集(第四师兵站)。该线主要任务是担负军部与第四师的交通联络。③由半城集经高良涧(派出所)、观音寺(派出所)、黄花塘(第二师兵站)、自来桥镇(分站)、藕塘镇(分站)、周家南、范庄、清溪镇(联络站)、东关(联络站)至三水涧(第七师驻地)。该线主要任务是与第七师联络。另有两条辅助路线:由藕塘镇(分站)经马集、童家集、熊家岭、高林桥至三水涧;由马集经长临河、白石山镇、沐家镇至三水涧[7]p65-66。

1943年春,新四军又成立淮南交通总站,并根据作战行动的需要,建立了以黄花塘为中心,连接各师的兵站运输网,共有8条。①军部至第一师有两条:一条由黄花塘向东,经娄子头兵站、七星庄兵站,到葛家兜总站;另一条由黄花塘向东南,经草上庄联络站、熊套兵站、刘家庄分站,到葛家兜总站。同时为确保上述两条兵站线的畅通,在它们之间增设3条横向沟通线。②军部至第四师,由黄花塘向北,经高良涧兵站、田集兵站,到半城总站。③第四师至第三师,由半城总站向北,经史家三庄、田圩、童家镇,到吴家小寨总站。④第三师至第一师,由吴家小寨总站向南,经新民乡、龙王庙联络站、七星庄兵站,到葛家兜总站。⑤第四师至第二师,由半城总站,经双沟、双山分站,通向第二师被敌分隔的部分。⑥第二师至第七师,由黄花塘总站向西南,经自来桥、藕塘、清溪、东关,到三水涧总站。⑦第七师至第五师,1943年下半年,由三水涧总站向南,经无为、贵池、东流、彭泽和黄岗、仓子埠、八里湾3个兵站,到新五板总站,再通向大悟。[8]p654

战略反攻阶段,新四军兵站线路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华中总兵站驻淮阴,淮北分区兵站驻大李集(今睢宁县西南),淮南兵站驻天长,苏中兵站驻东台,为积极支援战略反攻,依进军方向部署了兵站线路:①由淮阴经淮南分区至苏中地区:由淮阴经高良涧(今洪泽县城)、马坝(今金湖县西)、天长、界首镇(今属宝应县)、兴化至东台。②从淮阴向西北至淮北分区,由淮阴经渔沟镇、泗阳县、洋河镇、凌城镇至大李集。③从淮阴向北至山东临沂,由淮阴经钱集、沭阳县至新沂县域新安镇,与山东军区兵站连接[6]p294。

(二)根据地内部的基地兵站线路建设。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各师经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逐渐稳定下来,也进一步建立了交通兵站线路,以加强所属各旅之间以及与其他区域的联系。由于资料缺乏,现仅将第三、第五师兵站线路建设情况作一介绍。第三师兵站线路主要是协同地方机关,利用地方关系建立起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在30里或50里之间建立一站。为反击敌人的“扫荡”及应付一切情况的变化,每一站设副站。兵站的工作方式,在根据地中心区是公开、半公开的,在复杂的地区和敌伪区是绝对秘密的。在交通沿线或在公路、铁路、河川要塞两旁,建立休息站,以便随时转运。每个站的附近建立3至5个情报小组,特别是在敌伪区。第三师以各级兵站为基础,建立了师部与所属盐阜区、淮海区和皖东北地区的交通兵站线路。各地区之间的交通线相互联系,并沟通鲁南、豫皖苏、皖东等其他战略区。第三师的兵站组织为交通科(第三科)—总站—支站—中心站—分站。在工作关系上,交通科协同办事处、军区交通科建立总站;师和旅的第三科协同地委、县委和各级政府建立支站、中心站和分站;总站和支站、支站和中心站通过分站联系或直接联系;总站、支站、中心站附近之分站,均直属其总站、支站或中心站[9]。新四军第五师也建立了根据地内部的兵站线路。由新五坂(第五师总兵站)经赵家棚(分站)、义堂镇(兵站)至罗桥(兵站),负责第五师与鄂中分区,三、四分区以及驻该区的部队交通联络运输补给[8]p654。

(三)根据地与敌占区之间的秘密兵站线路建设。新四军注意开辟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秘密交通线,以建立根据地与上海等沦陷区城市的战略联系。1938年5月至1940年间,为确保由皖南新四军军部到苏北新四军的人员、武器、弹药、物资、文件的转送,沟通大江南北相互间的联系,在苏南区镇江、常州间曾设有地下兵站。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从盐城地区东海边的斗龙港到上海,开辟了水上兵站运输线,秘密从上海运输了大批军需物资,比如钢材、布匹、药品、书籍、电影胶片、医用鸦片等。1941年3月,叶进明和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去上海秘密采购上百万元的军需用品,就是通过上海吴淞口到斗龙港这条兵站线,历时3个月完成了采购和运输任务[3]p457。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的长期包围和封锁之中,打破包围和封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四军兵站部门在险恶的环境中建立起战略兵站系统,始终保持了根据地之间,根据地与大后方和沦陷区之间的联系。为抗战物资、人员、信息的流通作出巨大贡献。因时、因地制宜建立的兵站领导体制,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建立的战略兵站线路,是新四军兵站建设的宝贵经验,也为未来我军兵站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南京军区后勤部.华东部队革命战争年代后勤工作概述.[M].南京军区后勤部出版,1988.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表册(1)[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4]陈忠贞·皖西革命回忆录(第二部抗日战争时期)[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6]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7册)[G].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史(1927-1987)[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8]北京新四军研究分会.铁流(9):新四军的后勤战线[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9]新四军第三师.关于组织交通兵站的指示.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3070701-0001.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新四军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