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女儿运动项目选择上犯的错

2015-09-10 07:22李爽
中华家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芭蕾滑冰体操

李爽

女儿最早参加的和体育搭边的活动是在幼儿园的课外芭蕾俱乐部,那时她4岁半。选择芭蕾的原因极简单:芭蕾可以锻炼身体协调性,还是音乐和体型训练的良好结合。许多小女孩的父母似乎多少都会觉得“芭蕾梦”是“公主梦”的一部分,我也不例外。

然而,在俱乐部年度汇报演出上,我的小小“梦”破灭了。那次演出的主题是“玩具店”,女儿的角色是店里的一只泰迪熊,虽然憨态可掬,但我却“遗憾”地发现,女儿之所以被分配到这个角色,是因为她的头不够小,脖子也不够修长,不是练芭蕾的材料啊!那天回来之后,我便叫停了女儿的芭蕾课。

其实,现在看来,当时这么快就下结论,实在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我过早剥夺了女儿在芭蕾方面的兴趣,甚至可能给孩子暗示:你做这个事情不行!从而扼杀了她在芭蕾上任何可能性的发展。

要知道,那个时候,她还不到5岁。如果参考英国的教育观念,孩子在10岁之前参加的所有学习项目都只为了培养兴趣和发掘潜力,就算要进行取舍,开始真正的训练,起码也得等到孩子上中学。

女儿所上的小学是英国的一所公立学校,1~3年级的体育课基本是两个内容:足球和体操。因为那时我已判断女儿不适合练芭蕾,便自然地把体操排除在选项之外,所以当女儿提出要进体育俱乐部时,我就给她报了足球俱乐部。

好在她对足球非常感兴趣,每周都跟着俱乐部的小伙伴进行一次训练。看她不管刮风下雨,在泥里跟男孩子一起打滚还乐在其中,我就没再多想。现在想想,这次对体操说“不”还是跳不出成人对运动的思维定式,总觉得这个对孩子太难、那个不适合孩子,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自己就先对项目做了一次筛选,自然也就隔开了许多可能性。

每年孩子放暑假,我们都会回北京。因为觉得女儿的协调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即便是回国放暑假,我也会带她去参加滑冰训练,每次一个半小时。刚开始,她倒是有兴趣,连续3年坚持下来,居然能开始学花样滑冰技术了。可到10岁那年,她却无论如何不肯学了。

女儿不学,我也没办法,这次滑冰训练又如芭蕾般不了了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高强度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她对训练的进一步兴趣?但回头一想,又有什么体育训练不苦、不需要坚持?如果孩子一遇困难就放弃,体育训练的意义又在哪里?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我不够严格,孩子学什么都无所谓,我也不够自信,不相信孩子可以在运动上做出成绩。

女儿9岁半时考入了伦敦一所私立女校,开始接受更系统的体育。每学期两门不同的体育项目,从4年级到6年级,体育科目的项目基本没重样,今年是体操和网球,明年可能就学田径和足球了,还有各种课外俱乐部。一般而言,学生们都能找到一项喜欢或者擅长的。

可能因为女儿有一定的足球和滑冰运动基础,她在这里的体育表现一直不错,这也鼓励她多报了一个击剑俱乐部。有趣的是,在正式确认吸纳女儿加入俱乐部之前,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者都反复问她:“你是不是真的有兴趣?而不是你妈妈感兴趣。”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孩子只是为了满足爸妈对某些体育项目的“向往”而接受训练,训练的质量不会高到哪里去。对于青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而言,自己感兴趣才是保证“坚持”的主要因素。毕竟,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开始有了“残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续下来的。

但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还是需要呵护的。关于训练的强度,教练有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维持住兴趣,训练的量和频率都要科学安排,不要每天都训练,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时间集中训练,如果训练太多,会使得小运动员到20岁左右就停止发展,等于是提前发掘了潜力,导致未来的枯竭。

女儿在过去两年参加了许多击剑比赛,期间既拿过全英青少年银牌,也在小组里就以1:5被淘汰,有过自己背包随队去欧洲参加比赛的无助,也面临过比赛中伤到对手的内疚,而她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现在,没有了以前的“说走就走”,她正在体育带来的成长中甘之如饴。

猜你喜欢
芭蕾滑冰体操
海滩芭蕾
滑冰大比拼
春天的芭蕾
小老鼠滑冰
“滑冰”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滑冰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