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升华说

2015-09-10 07:22陈石磊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素质教育

陈石磊

摘 要: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教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并能灵活运用,作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言文字 训练升华

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目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语文课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目的呢?笔者认为只有了解语言文字训练历史及现状,明确语文文字训练目的,灵活运用训练方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任务。

一、语言文字训练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往日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削弱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自主、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因为过于强调自主而使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交流只重视内容反馈,忽略语言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渐淡化。

二、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1.明确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既包括字、词、句、篇的训练,又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果教授一篇课文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进行训练,其收效就一定甚微。因此,教师每讲一篇课文都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课后作业是编者根据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语言的特点和思想内容安排的,反映课文“双基”教学要求,揭示教学重、难点,是训练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在深刻理解课后练习题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确定训练目标。这样,制定训练目标时,应以单元训练重点为训练主攻方面,兼顾一般性训练,科学安排好各项训练的时间、环节,并拟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克服教学随意性,落实语言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像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浓厚,对课文重点记忆深、理解快。即使简略的地方,也不至于当成“耳旁风”。这种对节奏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科学运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相当阅读能力,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几乎过目成诵。如果不是古诗词之类,那么大凡课文内容,学生都能在阅读的同时理解。因此,就理解内容而言,在课堂上应加快节奏、压缩时间,如果某篇课文计划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的前半时,完成语言文字阅读和主要内容理解,后半时则深入内容所蕴含情感中,至少使学生产生出对某种情感的认同。爱与恨、悲与喜,教师与学生必须达到清晰的确认。调动情感投入,语文课就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第二课时则有了充足时间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如结构方式,字词运用的巧妙精微,句式风格,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结合课文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性认识。对一篇课文教学,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就能保证“量”度。当然,不能为这一方面的量的增加,盲目草率地压缩课文内容教学时间,而要通过抓住重点、删除冗杂、减少重复“挤”出时间。这里的“挤”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课外预习指导,提示预习方法,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如此,课堂上加快节奏,学生没有吃力的感觉,教师因此赢得时间,确保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量”。

3.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学习

如果只会读字、写字,却不懂其含义,那么就失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意义课。所以,学会理解字词背后蕴含的意思,是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教学生理解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查字典,让学生通过音序或部首查字典,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字词对比进行理解,如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结构的词等。如表达“沮丧”的近义词有“失落、颓废、颓丧、悲伤、懊恼、颓靡、萎靡、懊丧”等,反义词有“振奋、高亢、愉悦、亢奋、兴奋”等。通过对其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对比学习,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又如“行走”的近义词有“前行、漫步、走路、游走、徘徊、闲逛、慢行、蹒跚、跋涉”等。但这些词虽然意义相近,又有所不同,需要我们在不同语言环境和上下文中理解含义。如“小明在街上闲逛”和“小明一直在十字路口徘徊着”两句中的“闲逛”和“徘徊”的蕴义不尽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种轻松的“逛”的动作,而后者更注意人物的心理状态。这些字词需要将其放置于篇章之中,结合上下文情境理解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对字进行组词,加深对字词含义的理解。

4.提供场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语言。

学生积累了丰富词汇、多种句式后,若没有机会运用这些词汇与句式,就看不到学习语文的用处,高涨的学习热情会随之下降。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助推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应用语言文字的场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甜美、成功的喜悦,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供新的兴奋源,把学生推向新的学习高峰。提供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方式方法随处可见:口头作文、即兴演讲、陈述事由、应用写作、组织讨论或辩论、开主题班会、提倡文明会话、命题作文等,只要广大教师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留意日常生活和教学的具体细节,挖掘出更多可利用的机会与场合,就会把平日不起眼的机会“变废为宝”,充分加以利用。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会提高到新的水平,语文教学由此上了新的台阶,教学目的日益接近。

参考文献:

[1]骆美玲.让语言散发文字的芳香.成功,2012.10.

[2]吉秀欣.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浅见.山东教育科研,1998.4.

[3]刘杏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例谈.教育评论,1970.60.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