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例案

2015-09-10 20:42赵开顺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赵开顺

摘 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教师通过设计事例和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利用案例说明如何围绕教学内容优化设计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层层推进,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获取化学知识,领悟化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问题驱动 课堂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思维从问题开始。在问题驱动的课堂中,通过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链”,既激活学生思维,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的分析、解决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下文笔者借助具体案例谈谈“问题驱动教学法”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盐类水解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设置问题1:“纯碱溶液显碱性吗?纯碱是盐还是碱?”学生经过回顾化学必修1碳酸盐的性质,由Na CO 、NaHCO 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色,轻松推知纯碱溶液显碱性,经过小组简单讨论,结果酸碱盐的定义,也可以得知纯碱是盐而不是碱,从而自然引出问题2,过渡到新课学习。

2.问题驱动,层层推进。

设置问题2:“测定NH Cl、CH COONa及NaCl溶液的酸碱性,由测定结果,能得到怎样的启示?Al (SO ) 、Na S、K SO 溶液的酸碱性又如何呢?”学生首先经过讨论回顾,明确测量溶液酸碱性的一些常用方法,再就是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思考,讨论总结由盐的组成方面推测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

设置问题3:“NH Cl溶液中阳离子有哪些,阴离子有哪些,哪些离子不共存,对H O的电离平衡H OH +OH 有何影响?写出NH Cl溶液中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不同盐显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以写出NH Cl溶液中阳离子有NH 、H 等,阴离子有Cl 、OH 等。也不难发现NH 与OH 因会结合为弱电解质NH ·H O而不共存。更进一步,NH 由于消耗H O电离出的OH 而使得H OH +OH 向正向移动,溶液显酸性。由于NH +夺取了H O中OH ,而因经过小组间同学的共同协作,也就可以写出NH +H ONH ·H O+H 的离子方程式。这样学生就明白不同盐显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设置问题4:“尝试写出CH COONa水解离子方程式,总结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本质及发生条件。”学生经过对比NH Cl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依据同样的方法,分析讨论,写出CH COONa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然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盐类水解应该指的是盐中弱酸根或者弱碱根离子与水中水电离出的H 或OH 结合成弱酸或者弱碱的过程,本质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定义看,离子反应要有弱酸根或者弱碱根离子的存在离子反应才可以发生。

3.课堂小结,领悟提升。

结合上述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学过的知识,领悟化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课硝酸性质案例

在复习氮族元素硝酸性质时,笔者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浓硝酸和稀硝酸到底哪个氧化性更强?(2)怎样用实验证明浓硝酸和稀硝酸到底哪个氧化性更强?”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发表意见时,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执不下。一种认为稀硝酸氧化性强,理由是浓硝酸和铜反应,硝酸还原产生是NO ,氮元素化合价下降一价,而稀硝酸和铜反应,硝酸还原产物是NO,氮元素化合价下降三价,氮元素在反应中得电子数浓硝酸比浓硝酸多。另一种观点则相反,理由是浓硝酸常和铜反应速率快,稀硝酸和铜反应速率慢。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还列举浓硝酸常温下能使铁、铝钝化,以及和浓盐酸组成王水溶解铂和金,而稀硝酸均无此性质来证明其氧化性强于稀硝酸,但这还说服不了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于是,笔者又提出问题(3):“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平衡关系的存在?”问题一提出,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立即发表意见:让一氧化氮气体分别通过浓硝酸和稀硝酸,如浓硝酸能将一氧化氮气体氧化成红棕色二氧化氮,而稀硝酸不能氧化一氧化氮气体,则不但证明浓硝酸氧化性确实比稀硝酸强,而且说明Cu和浓硝酸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能是二氧化氮,稀硝酸和Cu的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必然是NO。于是,这个创新实验就在大家勇于探索的过程中被成功地设计出来,实际操作效果极佳,说服力很强。

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创设氛围,学生在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胆设想、感于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不仅深化理解,而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得到提高。

三、反思与启示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始于问题的开发,终于问题的解决。问题驱动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引导要适时,分组讨论要有序。这样化学课堂必然能高效有序地开展。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问题驱动式的课堂,能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对于化学教学中一些逻辑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设计合理而有效的问题组,步步引导,层层深入,辅以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可以自然生成知识,进而轻松顺利地完成化学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黄素芳.巧妙设计“问题串”激活学生创新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2014,(4):22.

[2]程波.设计问题串构建高效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15-16.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