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思考

2015-09-10 20:42李梦梅李亚军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李梦梅 李亚军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主体发生转变,学生的地位得到凸显,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拟出的讲授过程,可见一节出彩的课背后必定会有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本身。如何写出一份成功的教学设计是值得每一位生物学教师深讨的问题。本文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导入、重难点落实及结尾等部分出发,阐述对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想写好一篇成功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1]。

1.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是镶嵌于有目的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2],而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的学习为目的[2]。这一系列事件正是根据学习过程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而准备的相关资料、流程等,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学习。因为学习者对教师要教授的知识不了解,所以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分析学习者的现状,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制订详实的计划,除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知识点多,知识网络系统化,要上好一节,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已经必不可少,而且一节优秀的生物课必然有一份精心编写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实现与否是一节生物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没有教学目标或者教学目标不准确或者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不准确,都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因为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时间的多少、可供教学选择的工具等都会影响教学活动开展。学生不仅要学习生物,还要学习其他科目,而时间和精力是相对有限的;教师可能不止教一个班,精力不充足,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破解这些矛盾,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框架

一份完整的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恰当运用行为动词的三维目标,表述清楚教学重难点,贴切的教学方法,详实的教学设计思路,充实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清晰的板书等。此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部分:课标解读。现以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例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作简要论述。

2.1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实现教学目标。“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隶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部分“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内容,《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从行为动词可以看出,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属于理解水平,即结合已知知识,把握转录和翻译的内在联系。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概述”层面的要求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落实,也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教学。

2.2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处于第4章第一节,是在充分学习《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对生物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同时是学习后继章节的有效保证。因为转录和翻译过程抽象复杂,知识点考点众多,设计内容广泛,所以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内容被分成两个课时完成,分别是第一课时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第二课时完成“遗传信息的翻译”,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

在教材开篇部分,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或者看过的选自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图片,基于学生可能对影片背后相关科学研究不了解,提出问题: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由此引入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电影中的场面记忆深刻,但是很少会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承上启下的问题,进入“遗传信息的转录”的学习。因为RNA的发现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所以教材直接给出RNA这一充当信使的物质,再继续分析RNA与DNA的区别,然后介绍RNA的种类,为转录过程做准备。教材给出了转录的概念,然后分析转录的过程,以文字和图解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并把转录的具体过程分步讲解。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简化处理,并且给了教师选择空间,可以用图讲解,也可以自行制作动态过程。在图解的后边,专门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提示学生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与第一部分“遗传信息的转录”相似,教材同样以主要问题为主线,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阐述翻译的具体过程,体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此外,教材还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翻译过程。

总体来看,教材将转录和翻译的抽象性尽可能降到最低,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内容逻辑严密,由简单到复杂,还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师生构建系统知识。

2.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思维活跃,理解吸收能力较强。但是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不仅发挥想象,而且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数学排列组合知识学习。转录和翻译相对抽象,无法用肉眼观察,最多就是模拟动画。两个过程中参与的物质和细胞结构很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容易引起知识的混淆和模棱两可。该内容涉及必修一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可以自己制作相关模型,帮助对过程的理解。

2.4教学过程

2.4.1导入

导入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3]。导入作为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其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因此,导入首先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次应具有趣味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在人教版的高中生物书中,每节课的开篇都有“问题探讨”这样一个栏目,该栏目设计的目的是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做鼓动、印子和铺垫。教师若不知如何导入本节课学习,就可以参考这节课“问题探讨”的内容。

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门课可采用情境导入和复习导入两种方式。情境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创设熟悉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情景,如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精彩片段,震撼的画面可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用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可。复习导入可以将学生学习的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的结合更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也控制生物的形状,那么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联想,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再者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电影进行导入,如《风声》,这部电影里也有翻译这样一个情节,可剪辑这一情节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2.4.2重难点落实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教学重难点。根据分析,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为本课题的重难点,下面以翻译为例,探讨重难点的达成。“遗传信息的翻译”即为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教材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的。这有一个好处,即学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但是,既然是一个动态过程,就应该尽可能让这个抽象的过程具体生动起来。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蛋白质合成示意图”课前准备教具,也就是将图转化成可操作的模型,这个模型比较简单,而且制作起来简单明了。这样,学生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感受核糖体、碱基、氨基酸,然后将这个过程展示出来,印象更深刻。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制作动画,课上播放。多种形式结合,多角度思考,多种感官调度,化解重难点。另外,多媒体的应用为重难点的化解提供了更多途径。类比、比喻、对比等方式都可以适当运用。总之,选择适合的方式很重要。

2.4.3重视结尾

一节完整的课应做到“善始善终”,有好的导入当然不能忽视结尾,可是通常情况下,一些教师上课时会因为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导致结尾仓促,甚至没有结尾就直接下课。生物课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生物学科学素养,一节课若运用好了结尾,则能使这节课锦上添花。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节课的结尾处就可以结合“问题探讨”中的《侏罗纪公园》渲染氛围,让学生大胆创造,发挥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更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所在,整节课会因此处的设计而加分。因而,一节精彩的课,结尾是不容忽视的。

3.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生物学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需要大量热爱生物科学的人才投身到实践中,这些人才就来自教育。高中作为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教师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人才的好时机,必须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撰写教学设计。只有注重教学设计的各个细节,精心准备,有的放矢,才能上好课,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龚雪梅.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J].试题与研究,2012(16):30.

[2]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