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理念下该如何爱生

2015-09-10 20:42俸燕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俸燕

摘 要: 师爱,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怎样爱学生,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老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广泛的爱,老师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老师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急躁,要充满爱心,以诚相待,对症下药,多启发引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爱相伴,一定可以让孩子充分信任你。教师只有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关键词: 爱生理念 爱生如子 以人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某教育家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无限的爱生之心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师爱,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怎样爱学生,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老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广泛的爱,老师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老师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急躁,充满爱心,以诚相待,对症下药,多启发引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爱相伴,一定可以让孩子充分信任你。爱是相互的,只有你爱他人的同时你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爱是情感的基础,爱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只有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随着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观等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体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开始向新的素质教育转变。如今在新的形势下,该如何“爱生如子”呢?

首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再是只为教书而教书,最重要的是育人。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以帮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真正的奉献,常常是牺牲的结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奉献和牺牲。爱生之情不会从天而降。教师要做到能爱生、会育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书育人工作,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以自己的心发现心,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的爱应爱之得法,不能对学生产生偏爱,偏爱学生会失去爱的教育力量。爱更不等于迁就,失之严格要求的迁就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才能充分发挥爱的教育力量。只有真真切切的爱,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一、深入学习爱生学校理念,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提升爱生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发展出现朝气蓬勃、日渐振兴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最优化的,很多教师仍沉浸在改革带来的喜悦与快乐中,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最大的思想仍存在部分教师心中,低下身来和学生平视、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是我们需要树立的观念,深入学习爱生理念,用爱生教育方法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更应该解放思想,用全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还学生应有的自由空间,让智慧之花开放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们应该相信:如果你想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是改变你自己。因此,我们应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让爱生理念渗透在每一位教师的点点滴滴教育活动中。

二、充分了解学生在该阶段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该阶段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而爱学生。对于学生的行为,能正确判断,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易于接受。

三、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研究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中掌握好新的知识,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教学技巧及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索。在教与学互动相长的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教学难题,教师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时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不断迸发出教学的灵性之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为此,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

以“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心态换位”。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感受,用“学生的大脑”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如果学生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该学什么知识,又可能造成某些弊端,如“所学非社会所需”、“想学非教师所教”或者“学得好的非考试要考的”等问题。因此应该让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让学生知道教师能够教授些什么知识和为什么教授这些知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进行“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社会的急速变化知识变得越来越多元,学生所知未必比老师少。教师应改变心态,秉承“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精神,在“学中教、教中学”和学生共同成长。

让教师和学生换位,就是把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开。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径,并在教学中细心引导。对于学生的昨天,教师要思考的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及性格品行,以便“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对于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如何给,很显然,换位教学是一项双赢的工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爱学生要张弛有度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要求他们达到比现有水平更高的标准。

很显然,从根本上说,我们之所以对学生有所要求,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牵引。所以,我们的严格,不是匪徒对良民的欺压,我们的要求,不是压迫与强行,不是勒令与呵斥,不是向学生逞能,更不会演变成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压抑与遏制。

这里,我们端正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态度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应该对学生严格,我们怎样表现才算是真正的“严格到位”——不损伤师生关系,而又切合度量与性质的平衡,更能对学生的进步提高有所助益。

严格要求学生,并非一味地约束、管制学生,它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要求,讲究一定的原则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以热爱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出于真诚关心学生,而不是为管制学生使其呆板化,也不是为完成任务或使学生顺从自己。真正的“严”不是“凶”,而是和“爱”相结合的“严”,由于爱而产生的“严”。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而不是教师随行任意提出的清规戒律,一切要求都应该是合理的、力所能及的,而不是多余的、有害学生和教育事业的。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等于惩罚,不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要讲究分寸和适度的。它既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做得到。要求太低的话,起不到提高的作用,甚至等于放任自流,严格就如同空言口号而已;而要求太高则脱离实际,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实际上等于取消学生的上进要求,有时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尽量为学生接受和理解。要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与培养。而且要求本身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要求完全是强人所难、故意刁难,是怪僻专横和吹毛求疵。教师的责任心在于提出正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把它当做正确的要求接受,并愿自觉践行教师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还要注意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对后进生、优等生都严格要求。那种对后进生冷漠、歧视的态度,更是不足取的。当后进生学习有困难时,我们要在心态上增添对他们爱的权重,不能在心底就给他们的学习前景宣判死刑,认为他们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干脆放而任之,破罐子破摔。在一视同仁的原则下,对后进生、难教的学生不能“不管不问”,而又对优等生呵护备至、偏爱有加甚至包庇纵容。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权利要求得到来自教师的平等的爱,而对于后进生,只要真正从教育的本质理解教师的爱,就会对后进生更包容,更照顾。同时,我们认为,对待优等生应一丝不苟,不能认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就迁就纵容他们的缺点错误。响鼓要重锤敲,所以,聪明的学生固然潜力可挖,但是为了他们健康成长,必须严格地要求他们。

五、向前辈多加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这就是我的座右铭。”这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是一位大师的经历,教育家霍懋征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一个小女孩每逢提问她都举手,可当要她站起来回答时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霍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会也举手,小女孩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的。”出人意料的回答使霍老师陷入歉疚中: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这种尊容不得丝毫的忽视。于是就和这位学生悄悄“约定”,今后老师提问时,你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不长时间,这个小女孩就在这样的约定中变得开朗了,成绩进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荷叶上颤动欲坠的露珠。”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非常敏感的自尊,特别是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也更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刺伤他们脆弱的心灵。赞可夫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而不仅仅是为了优等生,这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

六、“爱生”体现要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

“爱”是爱生学校理念的根本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都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一旦被教师冷淡或厌恶过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所以,爱生学校理念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既要爱优秀学生,又要注重对那些暂时性的“差生”给予更多的爱。

七、对待学生要多赞扬、鼓励,少指责、批评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生之心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师忽略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教育的灵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激活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育人务必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鼓励,少指责批评。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炽热的爱,才会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操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越深,责任心就越强,办法也就越多,师生之间的爱具有双向性,师爱不仅鼓舞了学生的上进心,而且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仰慕和爱戴。反过来,教师又从学生对自己的爱戴中,得到深刻的职业情感体验,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意义,更热爱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