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09-10 20:42李杰志
考试周刊 2015年53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李杰志

摘 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本文探索初中科学课堂生本教学模式,构建生态科学课堂,追求个体发展与考试的统一,提升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

“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是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真正使学生课业负担减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娱乐中成长,没有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教育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以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一、生本教育课堂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和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让知识融入生命。我们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是点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我觉得,生本课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学生展示—师生探究—全班交流。

第一步:自主学习。每个人都有爱学习的天性,我们要相信学生是喜欢学习的。学生可以课前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教师可以提供自主学习学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自主完成课前学习内容。这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兴趣,探究学习内容。

第二步:小组探究。初中科学可以安排学生课堂上进行新知识的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或者一些材料总结出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对学困生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

第三步:学生展示。根据小组探究的结果,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探究结果。学生非常有欲望上台展示,让同学和老师知道他们组探究的结果和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第四步:师生探究。对于较难的课程内容,学生组内自主探究很难完成,这时需要教师的参与与点拨。生本课堂中,师生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因为初中学生学习能力毕竟有限,需要教师的及时参与,有效引导。

第五步:全班交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和生成的知识,可以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或疑问,一时不能很好解决的,或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拿出来进行全班讨论解决,让能解决的学生进行解答,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绝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二、初中科学生本课堂实施的关键

我认为建立高效的生本科学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学习小组的建设,导学案的编写,课堂实施。

第一,学习小组的建设。我是这样分组的,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把班级学生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优秀生,B类为一般学生,C类为学困生。在A类学生中投票选取大组长,根据各小组均衡性质,分配A、B类学生,其中C类学生由大组长自由选择。每个小组成立后要给本小组起名,以此增强小组战斗力。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分工,本组的纪律、总结、板演、表达等都责任到人。

第二,生本导学案的编写。生本的课程观认为:学生获取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的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活动。

根据课堂教学流程,导学案的编写应该符合课堂教学流程。导学案的编写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方面:(1)课前自主学习,编写符合本节课实际的课前前置作业;(2)课堂学生组内自主探究,设置情景,让学生组内自主完成有能力完成的探究内容;(3)设置师生合作内容,编写符合学生学情实际的师生合作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和点拨。(4)编写学生自主提升内容,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升能力。

第三,生本课堂进行有效组织和调控。根据导学案的编写,调控课堂进程:(1)组织学生课前完成前置作业,留取时间课堂学生讨论、展示。(2)关注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自主组内探究,教师进行一定帮助。(3)引导学生完成展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4)展开有效的师生合作交流,教师设置有效问题引导,点拨,高效完成较难课程内容。(5)留取时间自主完成课堂巩固练习,提高学习能力。

第四,评价与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三、初中科学生本课堂教学方式策略

1.前置性作业设置。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一种无知群体,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而学生不需要任何准备,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教师的作用是反复讲解到学生听懂为止,这样就算是实现教学目标了。其实,很多课堂教学内容并不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述才能学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下就可以学会。前置作业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先完成前置作业,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体现。

例如《凸透镜成像》这节课的内容十分抽象,但是每个学生都可买到放大镜,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先玩放大镜,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感受放大镜的神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前置作业。

(1)小实验:“放大镜取火”。将你的放大镜放在阳光下,反复移动放大镜,直到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可以将一根火柴引燃或将一张纸烧焦。不信?你试试看。(注意安全,并远离周边的可燃物)

(2)同学之间的凸透镜各不相同,其本质是焦距不同。请测一测你的凸透镜焦距多大?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

(3)“放大镜看到物体都是放大的”,这句正确吗?你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请试一试,并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前置性作业,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发生根本性转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实施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学方式。

2.生活化的初中科学课堂。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睿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寻找生活现实中的科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科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案例分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课题:“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

【播放】各种各样的自行车。

【讲述】它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地方。

【小组组讨论,代表发言】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干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螺丝旋紧,亦可增大压力,增大摩擦。需要转动的地方,在抽与抽套之间装上滚珠轴承,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减小摩擦,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个片断,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精心选择的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将科学教学根植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土壤”中寻找科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生学习科学就会如身临其境,产生亲切感。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呈现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

3.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实践去实践。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以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挖掘创新潜能。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睿智地选择探究手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探究中感悟知识,在满怀期望中取得成功。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乐于探究,主动探究,使创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在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晾衣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初步猜想。

设问:你自己晾过衣服或帮助你妈妈晾过衣服吗?

讨论:运用你的经验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让衣服更容易晾干?

——摊开、挂在朝太阳处、通风、挂得开一些,等等。

师: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关蒸发的科学小问题吗?

生: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们提出了科学问题,接下来要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能建立哪些假设?

生: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至此可以初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基本猜想。

4.生本课堂融入情感教学。科学生本课堂应该洋溢人文的光辉,让灵感轻舞飞扬,情感得以沟通、智慧得以交流。教师不仅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而且要用科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唯有如此,科学课堂教学才能吸引住学生,振作学生的精神,激起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情感性是情境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优秀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凡的功能,在有血有肉的学习情境中,知识、思维与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事件中,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中,可以以一个真实的“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亮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V,设置问题情境,以真实感人的事件震撼学生,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观看MV时,适时提出问题: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

可可西里的故事,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可以给“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人文关怀情感,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生本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已有认知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依据。追寻生本课堂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

四、初中科学生本课堂需注意问题

第一,不局限于每节课必须都是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初中科学学科有些课程比较抽象,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决定,当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出手,合理调控课堂进程。

第二,生本课堂需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思维资料,同时必须保证一定的练习量。

第三,在学习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纪律,以确保汇报和展示有序进行,让学生动静分明。教师必须掌控课堂学习环境,而不要误解为生本课堂是学生做主,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在生本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仍要加强检查力度,前置作业的检查、作业的批改、课后辅导,环环相扣,一着不让,否则就会出现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教学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课堂教学混乱的现象。

总之,生本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已有认知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依据。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追寻生本课堂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著.彭正梅,译.民主.经验.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