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南》精神为指导,有效组织幼儿园游戏

2015-09-10 01:59陈冬贞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陈老师指南房子

陈冬贞

《指南》指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可见对幼儿来说,游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为此对幼儿教师来说,有效组织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体现学前教育特殊性最明显的专业水平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指南》精神,有效开展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学习,明确游戏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只要上学,主要目的就是识字、写字,做算术。因此幼儿园老师自然而然地按照家长的意愿设计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游戏活动常常被忽略。随着《指南》的深入学习,全体教师逐步认识到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懂得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单一学习活动带来的语言、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性和唯一性,其获得经验往往是最综合、多元的。同时每个幼儿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其次积极主动、好奇探究是幼儿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幼儿内部动机驱使下学习品质形成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教师应重视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积极研究和探索各种游戏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让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幼互动做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任何时间、地点,幼儿都会随时随地地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经验自发地玩起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发生在平时比较有互动的小伙伴之间,这样的游戏常常会为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幼儿提供参与和锻炼的机会。教师要用心关注这些自发性游戏,必要时及时介入活动,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游戏活动有效发展。如有一次几个幼儿自发地玩起“爬竹梯子”游戏,几个胆小的幼儿不敢一阶一阶往上爬,我看见后马上走到这几个孩子身边,鼓励他们说,你们只要把手抓紧,脚踩好,就可以大胆地往上爬,老师做你们的保护神在下面保护你们。孩子们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终于个个放开手脚上上下下地爬来爬去,脸上不再有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自信而快乐的表情。可见教师要关注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必要时给予及时支持和帮助,使这些游戏活动持续性地得到发展。

三、认真观察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教师要善于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认真的观察,从中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游戏经验、能力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如在一次听取陈老师组织的建构游戏《吕坊小区》活动中,有个小朋友总是把其他小朋友搭好的房子拆下来,陈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很生气地走过去给予制止,并告诉我这个孩子每次都是这样爱捣乱。等她到其他区域后,该小朋友又开始“捣乱”。“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带着疑问,我决定先观察他一会儿,只见由于老师提供的搭建房子的材料不是很多,当小朋友搭好房子后,他就把材料拿下来,反复几次。我猜想,是不是他想搭房子,而小朋友不愿他帮忙呢?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想搭房子是吗?”他点头,用一双期盼的眼睛看着我。于是我对他说:“好啊,能自己搭出和他们不一样的房子那就太好了!”他用赞同的眼光看着我。“可是把其他小朋友的房子拆了,他们多伤心啊!”他低下了头。我再问他:“你想搭房子把小朋友搭好的房子拆掉这样做好吗?”他小声说:“材料没有了。”我对他说,材料没有可以想办法,搭建房子还可以用什么材料?你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一起搭出又大又漂亮的房子。他看了看我,又在四周看了看,过一会儿,就在班级柜子上拿了托盘搭起房子。没一会儿他就搭好房子,开心地和小朋友一起装饰屋顶。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这个小朋友所谓的“捣乱”行为只是为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陈老师没有观察了解,只是简单地给予制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这个所谓爱“捣乱”的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让游戏无法进行。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后,幼儿的需求得到解决,游戏因此得以发展下去。可见教师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有效开展游戏的重要前提。

那么,怎样观察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每个幼儿进行非判断性观察,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不能忽视,观察时除了要细心聆听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外,还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状态,必要时还要做好个案观察记录。如在建构游戏《吕坊小区》这个案例中,老师发现“问题孩子”后,应该给予跟踪观察,了解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爱捣蛋”,下次活动他还是这样做吗?于是我让陈老师继续跟踪这个孩子的游戏行为。过了一星期,当我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陈老师告诉我,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所谓“爱捣蛋”的小朋友其实是个非常有个性和主见的孩子,每次动手操作他都会有不一样的做法,现在虽然偶尔还会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但已经渐渐懂得和小朋友讨论、商量、和平共处。

四、了解各年龄段典型表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为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在组织游戏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用不同方法指导游戏活动。

如在组织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在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当孩子对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示范新玩具的玩法,让孩子感知新玩具好玩的地方,从而引发孩子对新玩具的兴趣,对幼儿发挥积极的暗示性指导作用。如小班幼儿在玩角色游戏《娃娃家》时,老师新提供了小衣服和床铺等游戏材料。但在游戏时教师发现,孩子们只是热衷于煮饭、喂饭,对新投放的材料根本不加理会。组织游戏的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以奶奶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通过帮宝宝洗澡、穿衣、哄宝宝睡觉等情节把新投放的材料一一在游戏中使用。当“奶奶”走了之后,扮演妈妈的幼儿马上接替“奶奶”的工作,也学着给宝宝穿衣,带宝宝睡觉,新投放的小衣服、床铺自然而然地成了“娃娃家”里重要的道具。可见在小班幼儿游戏中,老师的暗示性指导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各种游戏方法和行为,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和丰富游戏经验。而在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很多时候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以帮助者的身份指导幼儿游戏。如一天教师在大班的角色游戏永福清汤粉店里新投放了一部电话机,扮演师傅、营业员的幼儿都不由自主地热衷于打电话,他们争着接电话,老是说有人要外卖,大家都炒了东西就往外送,一会儿送理发店,一会儿送超市,忙个不停,结果店里反而没人在,来了顾客也没人接待,这下顾客有意见了,纷纷跑来向老师告状。这下教师才意识到新投放的电话机:只是让幼儿增加了乐此不疲地打电话、送外卖的情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戏的正常开展。于是我组织幼儿讨论:“当店里有顾客时,可不可以把顾客扔着不管只管接电话和送外卖呢?”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可以通过轮流的方式分配角色和职责,做到店里顾客有人接待,电话有人接,外卖有人送,保证顾客满意。经过调整,“清汤粉店”的游戏又热热闹闹地开展下去。可见大班幼儿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点拨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向着更高目标和方向发展。

总之,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一定要以《指南》精神为指导,精心研究和探讨游戏的组织方法和策略,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性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陈老师指南房子
孤独的房子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