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5-09-10 07:22李亚敏
考试周刊 2015年4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

李亚敏

摘 要: 执政党的职能是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要管理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只有在社会良性运行的状态下,执政党才能正常领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从其宗旨和使命看,更应以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理念追求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意识的深刻自觉,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承担。

关键词: 新时期 和谐社会 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应该说比较重视甚至在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还需要重视社会和谐的问题。但此后不久,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宗旨下,片面地强调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不但使社会发展出现经济与政治关系严重失调,背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使整个社会长期处于敌对和动乱状态,社会和谐受到了严重破坏。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八大会议,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实际上否定了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不把人当人的所谓唯物主义;一个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际上也纠正了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轻视社会生活其他系统的错误观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要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目标是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应和谐的社会。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党的执政能力角度进一步把和谐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无疑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拨乱反正。

和谐社会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原则的理解,局限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狭隘的框架中,现在提出各得其所,就不仅是分配问题,而且是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作用、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幸福美好,但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而是要和谐相处,这就要求人们以无私成其私,互助友爱相美满。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理论上的重要创新,而且是催人奋进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更深刻的本质在于改变人的需要。人类的什么样的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显然,在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后,人类的自然需要是有可能被充分满足的,而需要中传统的社会性因素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消除物化,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使人类社会从注重物质生活向注重精神生活转变;使人类在创造性劳动和审美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类最终建立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社会和谐的视角看,在人类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的有两点:一是信奉斗争哲学的危害;二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误导。后者造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各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起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与价值危机。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所凸显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和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力求构建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和完成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中国正处在一个负重爬坡的发展阶段,有很多突出而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创建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执政能力正面临能否把握住中国崛起时机的严峻考验,而创建和谐社会正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的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和怎样判断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新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实践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理论也在为世界发展理论添加宝贵的思想财富。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理想。在经历了漫长的不和谐的发展之后,今天的人类终于又开始重新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和谐还是毁灭,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和谐作为一种新理性再次出现在人类思想的地平线上,面向未来的人们已经望见了新理性的曙光。

参考文献:

[1]政工师工作手册.科教文化出版社,2012.06.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