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良田

2015-09-10 07:22朱芸锋
红岩春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田地时节县城

朱芸锋

谈及老家马蹬坝村的田地,必得从我的曾祖父说起。曾祖父家境不错,当时拥有10亩稻田,还有几家佃户。到了我爷爷十几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家里甚至拿不出钱供我爷爷去县城读书。不得已,家里卖掉了红李子沟的一块水田,才化解了囊中羞涩的难堪。

我的爷爷念书非常用功,在县城读完初中后考上了国民党举办的“简师”。当时从“简师”毕业后,就可以成为学堂里的教书先生。对于马蹬坝这个小山村来说,这确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然而,我的爷爷终究没有当成教书先生。还未及毕业,碰上国民党抓壮丁,我的爷爷被抓充军。不到两个月,由于所在部队的团长率部起义,爷爷一下子又成了解放军。后来,他随部队抗美援朝去了朝鲜,回国后,又到山东等地参加平匪,最后辗转回到老家县城,当上了干部。

爷爷有3个儿子,我父亲是老大。当时只有爷爷在县城工作,奶奶带着3个孩子住在乡下。我至今仍记得,每年有两三个时节,爷爷必回老家探亲。

一是春节。家家户户团圆之际,爷爷一定会给孙辈们买回新衣服;二是栽秧时节。爷爷惦记家里的田地,回乡和帮忙栽秧的邻居们吃饭聊天,给他们敬上城里带回的纸烟;三是收割谷子的秋季。爷爷通常会提前一天回来,和奶奶安排收割事宜,直到谷子割完、晒干,爷爷又带上刚碾出的新米,坐客车回县城。

多年后,爷爷退休了,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我的幺叔去接班,在单位继续工作。再后来,奶奶岁数大了,爷爷把她接到县城生活,奶奶的田地就分摊给我的父亲和二叔。如此一来,我家就有了3亩多水田和近2亩的田地。

对于祖辈留下的田地,我的父母付诸了一腔心血。“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尤其到了栽秧、割谷等农忙时节,他们每天不等天亮就饿着肚子到田里干活,到了中午回家吃一顿饭,下午继续干活,一般要很晚才收工,回家吃第二顿。父母如此辛劳,主要是为了几个孩子。他们不仅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

随着学业的完成,我们这一代逐渐脱离了农村,也脱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田地。因为参加工作,有了城市户口,我们不再是拥有耕地的农村人。然而,至今仍在老家劳作的父母,每年仍以固定的时节与方式,进行着栽秧、割谷等农作。

直到最近,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不想再干农活了。我才意识到:父母逐渐老了,老家的几亩田地,他们终究会力不从心。而几个孩子都留在各自的城市,不会回老家去耕种庄稼。至于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乡愁……

家族耕种了好几代的那些田地,如今已不再属于我们,且大多已荒芜寂寥。红李子沟、落蛋丘、三角丘、大湾、水井湾、大丘、咕泥堡、枞树堡……多么熟悉的名字,想到它们的离去,我的心里顿时翻涌出莫名的难受与空虚!

猜你喜欢
田地时节县城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找梦
初夏时节,一个人极其享受的那些事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初夏时节要缤纷
田埂
金秋时节画老年
好雨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