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拍门 (selfie) 看跨文化交际

2015-09-10 07:22张慧
考试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追悼会文化背景跨文化

张慧

2013年12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和丹麦女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一同出席了曼德拉官方追悼会。与追悼会氛围不符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坐在一起说笑,还在追悼会上玩起了自拍。

在我们看来,首先,悼念会堂本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所,不管是谁,都要保持死了亲人一样的悲痛表情,不能说笑,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其次,奥巴马、卡梅伦和施密特玩自拍, 一国的领导人自拍会让人觉得不符合礼仪规范,不符合国家级领导人的行事规范。

2014年8月16日的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现场与运动员一起自拍,并呼吁观众自拍,将照片上传社交网络,与世界人们分享2014南京青奥会现场盛况,而中方官员则不知所措地站在旁边。其实,在国外,官员自拍早就不是稀罕事,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世界政要都已加入自拍行列,政府官员与选民的互动,从传统的握手拍照向“参与式文化”演变,从王子到教皇,甚至令人敬畏的权威人士,都出现在了自拍照里。然而,我国的报刊媒体中却从未出现过领导人的自拍照片。

由此可见,从自拍可以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 在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上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中国人还重视传统的论资排辈,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会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从普通老百姓到领导人体现自我、张扬自我的自拍照,在国外媒体中随处可见,因此,对于在追悼会上的说笑和自拍是见怪不怪的。

跨文化交际[1]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问题可以用3个英文词语来概括: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该如何)。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以一个在交际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为例:

Chinese hostess: 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Zhang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ritish tourist: Thank you, Mrs. Zhang. It’s a pleasure to meet you, Mrs. Zhang. I’m Lucy Swift.

Chinese hostess: Have a seat, Madam Swift.

在这则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交际失误,首先,这位英国游客认为张红的姓是她丈夫的姓,她不知道在中国,女人结婚后不随夫姓(Mrs.后应该跟的是丈夫的姓)。其次, 张红认为Madam对任何一个说英语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种尊敬的称呼,却不知它只用于像售货员等提供服务的女性或是女警察。如“Can I help you, madam?”,而且它只能单独使用,从来不加在人名之前。最后,她将Lucy Taylor名字Lucy误认为是她的姓。

这个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一个人不知不觉地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其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女性没有结婚后随夫姓的习俗,而西方国家,女子结婚后就要改姓夫姓。 在当地的文化习俗中,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偏离了本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结果就可能在生活中碰壁。家庭及学校的教育,使人多少懂得了本民族的交际规则,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迫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有关交际准则。一个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里,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多数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交际行为已了然于心,这习惯成自然便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比如,西方人是不吝啬对外人的赞美的,而我们却很少直接当面表扬别人。对于西方人的赞扬,我们只要说声“谢谢”,而不必说任何自谦的话,可含蓄的东方人在遇到这种场合,虽不再自谦一番,却无法很自然地道谢,往往显得局促不安,不知道如何回答。其他民族的交际习惯对我们说来,有一种出自本能的排他性和不适应,假如置身于一个崭新的文化氛围中,“入乡随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2]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上“得体”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改变“以己心度人意”的习惯,假如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对中美文化怀有各自的认同感,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那么两人在交际中难免会出现矛盾。 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了解别国的文化背景和处事习惯,在交际之初就应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在交际行为上存在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以及该如何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item/跨文化交际/83343.

[2]http://www.171english.cn/article.asp?ThreadID=1261.

猜你喜欢
追悼会文化背景跨文化
冰岛举行首场冰川追悼会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聚餐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昨晚没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