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另一只靴子”交给学生

2015-09-10 07:22李学斌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物课堂主动学习

李学斌

摘 要 以“另一只靴子”的故事隐喻当下生物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并以“鸟类”一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课堂学习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生物课堂 生物学教学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另一只靴子”故事的由来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表演的“另一只靴子”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家喻户晓。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租住一位老人的木板楼房。年轻人住在楼上,老人住在楼下。年轻人每天回来较晚。到了房间,先脱一只靴子,咚!扔在地板上,接着再脱另一只靴子,咚!又扔在地板上。房东老人心脏有毛病,靴子重重的落地声使他的心脏特别难受。每天晚上都要等到两只靴子落地后才能安稳入睡。后来,老人实在受不了,就要求年轻人脱靴子时轻轻放下,年轻人满口答应。可第二天夜里,年轻人回家脱靴子时竟然忘了,第一只靴子又重重地落在地板上,当扔另一只靴子时他突然想起房东老人的抗议,赶忙接住落下的靴子,把靴子轻轻地放在地板上,没有弄出响声。可老人不知道,还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直到天亮也没有等到,一夜都没有睡着。

2 精彩课堂背后的隐忧

在当下的生物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生物学课堂精彩纷呈,尤其是公开教学的课堂,具有相当的观赏性。一些教师,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既有视频,又有动画;既有学生探究,又有实物展示;既有材料研读,又有活动游戏等。

省市大赛的课堂更是如此,似乎没有一点“噱头”,不给评委来点“意外”,就不是什么好课,就不能拿到奖。笔者有幸观摩某市初中生物赛课活动,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鸟的发育”一节时,非常辛苦。自己买了孵化器,买了种鸡蛋,亲自照料种蛋的孵化。上课前一天终于有一只小鸡成功出壳了,他非常激动,将这只小鸡带进了课堂。但由于课堂中安排的程序太多,重要的小组探究活动:孵化7 d、14 d、20 d的鸡的胚胎观察,只留了5 min给学生小组活动,而讲台下那只一直不停叫着的小鸡他却给忘了。评委在后面悄悄议论:“小鸡什么时候粉墨登场呢?”结果,“另一只靴子”直到下课也没有落地。评委都在关心那只“靴子”,难保多数学生不在关心那只“靴子”,何况它还一直不停地叫着呢!

诚然,课堂精彩无可厚非,偶尔有一两个“噱头”吸引学生注意,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应该知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是教师的追求,千万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不能将学生训练成木偶,你牵一下他动一下,你牵左边他不会动右边。否则,学生有了依赖性,思维就会僵化,课堂上就只能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另一只靴子”,离开教师,学生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3 把课堂的“另一只靴子”交给学生

把课堂的“另一只靴子”交给学生,教师就是要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打造本色课堂;就是要将课堂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下面,笔者以苏科版七下“鸟类”一节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将课堂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鸟类”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七下)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二章“空中的生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千姿百态的鸟类、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和保护鸟类的多样性等三部分内容。

3.1 理清思路、突出主线

一般而言,按照教材思路,结合活的家鸽及其骨骼标本等材料,采用观察外形、量量翼展、摸摸胸肌、掂掂骨骼标本重量等方法,就可以归纳出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虽然这些活动多数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但仍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被动探究,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从哪几方面去探究,怎样探究,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

如果教师从“鸟类飞行需具备哪些条件”入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从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方面,探究符合飞行的条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果会怎样呢?笔者经过尝试,学生不仅对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得了解非常透彻,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而且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也特别好。

3.2 围绕条件,找寻特征

在实施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首先安排学习小组课外浏览、收集鸟类适应飞行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在有关鸟类的背景音乐中,教师展示千姿百态的鸟类图片,将学生带进鸟类的王国,让学生总体认识鸟类世界。接着设问:你们想不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呢?鸟儿为什么能飞,我们为什么不能飞呢?引导学生探究鸟类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接着教师演示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1) 用同一把玩具枪发射差不多重的铁块和子弹,哪一个飞的更远?为什么?(2) 用劲吹平放在手上的石子和羽毛,哪一个会飞起来?为什么?(3) 平放在手上的羽毛不吹不会飞,轻轻一吹就可以飞起来,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鸟类飞行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减小阻力、减轻重量、增加动力。

然后学习小组交流、阅读收集到的资料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鸟类知识的资料,在鸟类的特征中找一找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特征。每一小组在三个飞行条件中任选两个条件进行探究,学有余力的小组可以三个条件一起探究。

3.3 组内合作、组间PK

除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收集鸟类资料外,教师课前也将鸟的知识按鸟的翼和羽毛、鸟的胸肌和骨骼、鸟的消化系统、鸟的呼吸系统、鸟的循环系统等五部分编成学案。每部分都图文并茂,独立成章,上课时分发给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学生研读、交流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各自收集的资料,完成本组学习任务;组内交流讨论,形成本组观点;然后大组交流,其他学习小组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鸟类”一节学习的知识脉络如图1所示。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得出结论,加之实物佐证,学生印象能不深吗?他们对这样学来的知识能轻易忘吗?

3.4 思维拓展、灵活运用

在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找出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同是鸟类的鸵鸟、企鹅为什么不能飞呢?对照飞行的3个条件,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此时,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鸟类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可谓是水到渠成。

接着,教师可以考考学生:鸟类会飞,但会飞的动物如蝙蝠、昆虫都是鸟类吗?鸭嘴兽是不是鸟类呢?为什么?学生运用鸟类的主要特征知识,就很轻松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5 还需注意的几个环节

将课堂还给学生,不是教师简单地放手、不管不问,要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洞悉目标。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明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对照课标,了解本节有哪些概念、有无重要概念,了解本节教学内容的课标要求,并在上课时开宗明义,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学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要掌握哪些内容。

其次,要梳理知识。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梳理,理出有效教学的头绪来。本节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有哪些?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前概念有多少?本课适宜采取什么方法教学?……这些都是梳理知识环节教师应该解决的。如“鸟类”一节内容中,有关呼吸、消化的知识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系统的知识虽没有学过,但学生凭借生活常识能够理解“胸肌发达牵引两翼飞行的力就大”等知识,而气囊辅助呼吸、心脏四腔等对鸟类飞行的意义,则需要教师借助于动画、视频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再如,本节内容有多种教学方法,但教师从飞行条件出发,让学生寻找符合条件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要教给方法,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学生在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特征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鸟类空中飞行需具备3个条件后,要教学生研读资料的方法,从资料中找寻适于飞行条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特征的方法。

最后,要宏观调控。要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教师的课堂调控相当重要。教师要做到准备到位、铺垫到位,半扶半放、统而不死、活而有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总揽全局,确保课堂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生物课堂主动学习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