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2015-09-10 19:47刘朝进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高中生物

刘朝进

摘 要 旨在分析高中生物学科通过课堂渗透环境教育、依托多种载体平台拓展环境教育的策略,促使中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提升环境意识及环保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环境问题 环境意识 环保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谈及环境教育,在学校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普通高中,很多人总是认为这是学校德育、政教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在追求高考分数的文化科目的教学中,环境教育往往会被淡化。即使进行学科渗透,很多学科也经常会遇到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尴尬,而高中生物是各学科中与环境教育联系相对较为紧密的学科。下面在分析高中开展环境教育必要性的同时,对其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开展的途径策略进行一些研究。

1 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15年2月28日,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时长达103 min 55 s的《穹顶之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人民的环境意识在视频播出后的一段时间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引发股市等金融市场的躁动。而这仅仅是因为这是由著名主持人柴静制作、借助央视平台播放的原因吗?诚然央视影响力不容小觑,视频的受播人群广泛是一个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个导火索将人们心目中对环境现象长期的存疑、压抑在心中对环境问题的不满与诧异给点燃了。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贪婪的攫取换来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泥石流、酸雨、雾霾、土地荒芜、海洋污染、淡水匮乏、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们在拥有更为便捷、高效的生活节奏时,回头看看,才发现心中的那片“绿色”已经渐行渐远。

1.2 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亟需培养

《穹顶之下》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但是过了半年之后,谈及这部视频,得到的反应往往只是几句抱怨和一声叹息,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究其原因,公众并不具备充分的环境知识,对于雾霾、温室效应、酸雨、水体富营养化这些词语,经常在报纸、网络上看到,知道一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知之甚少,对于自身的生活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很是漠然,更加难以有意识地主动做出行之有效的积极的环保行为。

1.3 中学时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适宜阶段

我国人口众多,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所接受的环境教育程度差异明显,短时间内要做到全民教育、全面提升仍然难度较大。但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甚至高中教育的今天,对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长、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学习能力较强,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技能水平都是可以快速提升的阶段。教师要让中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知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掌握一些环境问题处理的方法、技能,从而自觉地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念意识。中学阶段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阶段,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一项有意义、有必要且可行的关键措施。

2 依托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从2004年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5个版本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尽管略有差异,但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生态、环境相关知识。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列举相关知识内容(表1)。

3 通过多种载体平台,拓展环境教育

3.1 校本课程

新课改以来,校本课程作为一所学校的品牌课程,在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生物教师可以着手研发环境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在生物课堂中因为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等限制而不宜过分拓展的一些环境知识可以编入校本教材,对环境问题的现象、原因、危害展开阐述的同时,思考讨论防治方法、解决方案等。通过校本环境课程,进一步唤醒中学生的环境意识,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研究。

3.2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而广受关注。根据学校内的师资、实验条件以及当地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等客观条件,高中生物教师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环境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为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呵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及能力,校内开设了水质监测实验室、PM2.5检测实验室,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验设施,指导学生开展诸如调查xxx河流水质情况及保护建议、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建议、不同土质对xxx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课题研究。课题小组的学生自行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小组分工、讨论交流、开展实验、撰写课题报告等研究性学习。一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及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社会交际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在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发现环境问题,提升环保意识及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能力。

3.3 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在各阶段的学校中都是学生广泛喜爱并能积极主动参与的组织,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帮助一些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筹建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学生社团,例如生态环保社、鸟类研究社、植物分类社、微观世界社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建立社团规章、活动计划、组织分工等;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单位,开展社会采访调研;陪同学生一起观看环保影像资料,共同参与植绿、护绿、保护母亲河、收集废旧电池、街道卫生保洁等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访谈、行动,从而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下,高中生物学科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渗透环境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以上分析的一些途径拓展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亲身参与调查、研究,掌握环保技术,从而才能真正地“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赵功伟.生态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0(12).

[3]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环境教育技术,2007(9).

[4] 祝怀新,潘慧萍.香港学校生态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高中生物
建设现代高效生态林业工程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