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9-10 19:47凌宗超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课程资源初中生物

凌宗超

摘 要 以当地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园内植被的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介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课程资源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新课标生物教材为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注重让学生动手体验,动脑思考,突出生物教材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知识和行动上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且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中从教材到课程资源的变化,让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大有可为。

1 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直接经验的学习越来越不受重视,知识学习变成了纯书本知识的学习,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成了教学的唯一任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新课标生物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生物知识的具体应用,有很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契机,如“动手实践”“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学惯性及教学手段等诸多原因,部分教师没有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仍然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周围大量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进入教学过程。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是:一边是课堂教学手段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边是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 生物学教材与当地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的研究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的分析、梳理,发现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是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抓手。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实验成为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的的“瓶颈”。为实现对“瓶颈”的突破,笔者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了整体梳理和重新架构,对某些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方式,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后、课外和家庭,积极探索教材内容与课外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2.1 所有的实验全盘考虑,提前规划,充分做好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新课标教材相关实验进行梳理,发现植物学部分教材安排的实验内容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即有些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相关连的,而有些实验的材料的准备受季节性影响大。因此,在学期初制定实验计划表时,教师要对所有的实验全盘考虑,提前规划,充分做好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针对“观察花的结构”实验,由于受季节影响,进行该教学内容时,已很难采集到桃花。为此,笔者在三月份提前采集桃花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备用。同时,通过对当地常见的百合花的研究发现,该花一年四季都比较容易能买到,也可以作为备用实验材料。再如,通过培育玉米(或小麦)的过程,实现了从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植株的发育、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系列实验的探究过程。

2.2 改进实验材料,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材中部分探究实验所提供的实验方案多为实验室常用的玻璃器材,玻璃制品笨重、易碎,且实验装置设计复杂、操作难度大、不方便移动,同时还存在个别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这些现象有时也成为不能进行实验障碍。为此,笔者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家庭中、实验室和教室内的用具、材料等,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时,用一些透明的可乐瓶、废弃的玻璃罐,甚至一些透明的塑料袋作为容器,放置种子,还利用废弃的纸杯、泡沫塑料盒做花盆,在教室内栽培实验洋葱、玉米等实验器皿。再如学生在家中练习进行“无土栽培”,记录培育过程,并将培育过程拍下照片发在QQ空间上,与同学交流。

3 校园内植被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校园绿化植物、教室生物角和校内种植园可提供有关植物种类,为学科教学服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3.1 为校园植被挂牌

校园植物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观赏的对象,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来开展观察生长发育、认识器官结构、对植物进行为分类等生物学教学。为此,笔者从给校园植被挂牌作为切入点,通过组建生物兴趣小组、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设计标识牌、辨认植物,确定“名片”内容,学生逐一为全校植物挂牌注名。通过对学校植物的挂牌,让学生走近校园植物,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并了解学校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2 建设种植园和生物角

笔者利用校园的空闲地建成学校种植园,给每个班分一块“责任田”,在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对接的基础上,班主任和生物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管理,引导学生围绕种植的作物进行研究,了解植物基本的生长情况及栽培方法。

通过在班内建设生物角,在美化教室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组织学生在生物角培养小麦或玉米的过程中,进行根的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发现了许多在教材中学不到的、奇妙的生物现象。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3.3 开展“生物第二课堂”

生物学教学应该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生命的那种生机勃勃的面貌,让生物学科回到丰富多彩、生意盎然的自然的怀抱。教学越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就越能使枯燥的课堂知识焕发出生活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就越有效果。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特点,改变生物课只能在教室或实验室的束缚,选择性地将部分生物课堂“搬”到教室外面,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识”生物,让校园绿化植物、校内种植园成为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通过“一看、二摸、三思索”,亲自去领悟生物的奥秘,实现由图片到实物的转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4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不能脱节,强调教学反映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外实践、参观游览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生物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生物知识传授的随机性,社区、公园、动植物园、图书馆、卫生防疫站、菜市场等都是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每年植树节来临之际,学校部分班级会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活动中,将生物学知识与植树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带土坨”“剪掉树枝”“深挖坑”“支架固定”等生物学原理,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再如,自2013年以来,山东省兰陵县每年都会举办“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笔者利用部分班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学生参观“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的时机,提前拟定参观方案,并随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实习,了解高新农业科研成果、蔬菜新品种、生物农药、新型农业机械等整个蔬菜产业,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了解园艺植物的生长模式,从而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此外,抓住学生参加临沂市首届放鱼节、“寻找过去的龙”科技馆之旅等活动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生物拓展性学习。

总之,教师挖掘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课程资源初中生物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