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在湄潭

2015-09-10 22:38汪敬羞
红岩春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湄潭新潮浙江大学

汪敬羞

“新潮社”是湄潭浙江大学的一个进步学生社团。它从1945年初成立至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一直在浙江大学进步学运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曾受到国民党的重点打击。它的活动进程是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立

1945年初,浙江大学刚从“黔南事变”的影响中初步安定下来,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读完二年级的同学(当时龙泉分校除师范学院外只办到二年级,三年级起要到贵州的遵义、湄潭校部就读——作者注),经过艰难万险,越过湘桂战区,千里迢迢来到湄潭。战争的烽火虽已远去,但大多数同学的心情仍未平静,不少同学因为此次事件,进一步看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深深地为抗战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而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我和陈建新从龙泉分校来到湄潭,与原在湄潭的向协五、石开士等人发起,再联系黄世民、余叔文、薛希孟、李植燕、彭昌祐等人,共同组织了“新潮社”,准备出版《新潮》壁报。当时的分工是:向协五、陈建新负责学习,我和石开士负责壁报。我被推选为社长。后来陆续参加的还有何大堪、周尚汾、傅文吾、郦伯瑾、于子三、周学淳、赵致康、刘逸放等人。

第1期《新潮》壁报于1945年3月1日刊出,创刊号上发刊词的标题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不久,浙江大学遵义学生自治会发表了痛斥国民党腐败黑暗、要求废止一党专政的《国是宣言》。宣言在湄潭的进步、爱国和正直的同学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可是某些三青团员却大吵大嚷,表示反对。为此,湄潭的学生自治会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进行公开辩论。会上,进步同学用大量的事实指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黑暗,并指出,作为爱国学生,遵义同学们发表《国是宣言》完全是正当的行动。考虑到同一个浙江大学发表两个宣言不妥,进步同学便主张湄潭不再另发宣言,并最终获得通过。这场辩论,无论从性质上还是规模上,都是湄潭学运中前所未有的,它对于湄潭的同学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学生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其他社团的进步学生一样,“新潮社”的成员在这次辩论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潮》壁报

在开展了关于《国是宣言》的辩论之后,湄潭浙江大学的政治气氛逐渐浓厚,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增多了。以壁报为例,湄潭就有10余个。其中篇幅最大的是由“浙大剧团”主办的进步文艺性的《海鸥》,但出版期数不多。《新潮》壁报是小型综合性质的,特别是刊期短(先是半月刊,后改为周刊)和持续期长(一直出刊到迁校之前),刊出的期数比其他壁报多,且内容更新快、形式多样、文字活泼,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每期《新潮》壁报张贴于财神庙(文庙隔壁)教室的显著位置,颇引人注意。

《新潮》壁报一般每期都有一篇社论,还有通讯和关于当前国内外大事的议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以争取民主,反对一党专政为主;而抗战胜利之后,则以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为主。社论通常由社里几位主要成员集体讨论后命题起草。壁报都是在夜间张贴,曾经还几次发生壁报被撕的事件,但是我们每撕必补,即使全版被撕,我们也全版重抄贴出,从未中断。从1945年3月开始,到1946年4月迁校为止,《新潮》壁报共出了50期。这50期的稿子当时装订成册,并于1957年纪念于子三烈士牺牲10周年之际,和烈士的血衣及生前遗物等一并在杭州市青年会展出,可惜在“文革”中散失,现在已不知下落了。除《新潮》壁报外,“新潮社”还以《东南西北》为刊名出过简报和壁报。

“新潮社”有个成员的哥哥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当时在美国留学,不时为《新潮》壁报写一些议论美国社会政治的通讯,我们就抄登在壁报上。有一篇通讯曾提到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讲了几句他的好话。《明天》壁报马上写了一篇社论《历史的绊脚石》,说罗斯福是美国大资本家代表,是残酷镇压美国工人运动的刽子手。可见当时的同学们以各个壁报为阵地,热烈讨论,并不局限于对国内时事形势的探讨。

读书讨论会

“新潮社”除出壁报外,另一个主要活动就是组织社员学习革命理论书刊和讨论时事形势。平时各人自学,常组织交流学习心得,也进行专题集中讨论。学习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以及《群众》月刊和《新华日报》社论等。读书讨论会最开始是利用晚上在教室里或假日到郊外、江边举行,后来人数增多,活动日益频繁,便决定在湄潭城里,由石开士以个人名义租下城内一家居民楼上的一个小阁楼,作为活动的地点。阁楼约10平方米,楼梯很暗,只在临街一侧开有一小窗,内放一张小木床,一张方桌和几条长凳。我们还陆续把收集到的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存放在这个小阁楼里,到1946年暑假迁校时,共有书刊100余册。除读书会以外,我们平常还在这里交流、讨论,每当收到《新华日报》或《群众》杂志后也到这里传阅,一般是边看边议,有了不同看法就展开讨论,搞得很活跃。同时,每个社员又以进步书刊来带动周围更多的同学学习,接受进步思想。

“新潮社”还在校内举办时事座谈会和专题讨论会。这类讨论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比较公开、范围较广的时事座谈会,吸收较多的同学参加,一般都会借用教室,事先布置一番,把平时有联系的同学分别通知到会,座谈也较自由;另一种是小型、较为秘密的,个别邀请比较了解的进步同学参加,常在晚上借用僻静的教室,讨论内容多为《新华日报》的重要社论,也讨论过《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于子三就是这样在昆明“一二一惨案”后参加“新潮社”举办的一些讨论会的。有一次,我们得到了一本油印的毛主席著作《论联合政府》,于子三看了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更多的同学,并从中吸收了社员。吸收社员没有规定手续,只是经过相处了解,大家认可,几个负责的人商量通过就可以了。

学运高潮

1945年上半年,湄潭浙江大学的学生运动虽然逐步转向活跃,但基本上还是处在以壁报和读书讨论会等形式争取群众、积聚力量的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接着爆发了反内战的斗争,一下子把湄潭浙江大学的学生运动推向了高潮。

1945年暑假后,浙江大学地下党派吕东明来到湄潭。当时他叫吕欣良,是史地系学生,他以选修湄潭两位教授的课程为缘由,经院系领导同意在暑假过后来到湄潭。他因为和“新潮社”的向协五熟悉,就有意安排自己和向协五连床连桌住在一起。吕东明未参加进步社团,只参加了“基督教团契”,平时和进步的同学公开接触也不多。当时,由于和吕东明同房间的同学中有一人是三青团成员,在宿舍谈话很受限制,他们只能利用晚自习时笔谈交换意见,向协五把“新潮社”的动态写在纸上交给他,他也把意见写在纸上。从此,“新潮社”的活动便直接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内战爆发后,校内三青团分子的气焰一度甚是嚣张。《江流》壁报等也叫嚷着要“取消封建割据”(指解放区)“全国军政令统一”之类的反共宣传。当时浙江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战区或敌后,家乡沦陷,经济断绝,生活困苦。大家苦苦熬过了8年的战乱生活,十分向往和平,但对国民党的反共宣传难以辨别,对内战真相也不清楚。于是,校内最先展开了一场关于内战和反内战的大辩论。《新潮》壁报和其他进步壁报都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民主,内容论点逐渐集中到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除壁报论战外,还有过几次关于内战与反内战问题的公开辩论。

正当湄潭浙江大学反内战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1945年12月初,传来昆明西南联大等校学生举行罢课、反对内战的行动遭到镇压,并有4位师生被反动派杀害的“一二一惨案”的消息,进一步激起了湄潭浙江大学学生的强烈义愤,反内战的吼声像火山爆发般汹涌。《新潮》壁报为此出了专刊,揭露惨案真相,还在版面贴上3个鲜红的大字:血!血!血!其他进步壁报也都一致声援昆明师生的斗争。此时,我们把进步壁报联合起来,出版了大型联合壁报《笔联》。后来,《笔联》的篇幅也不够用了,索性把稿件直接贴在墙上,开始还用稿纸,后来字越写越大,写成了大字报,有的大字报从屋檐一直挂在地面。声援昆明师生、反对内战的舆论,终于在校内占了压倒性的优势。学生自治会还向昆明师生发出慰问和声援电,并通过素食和募捐等形式,表示对昆明师生斗争的支援的决心。接着,又发生了“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庆祝政协决议举行集会,几百名暴徒特务捣毁会场,打伤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60多人——作者注),消息传来,湄潭浙江大学又掀起了拥护政协决议和停战令的斗争。两次斗争高潮,吸引学生之多,锻炼教育之深,带来的影响和意义都是空前的。

194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为打击进步力量,利用苏军在东北的军纪不好等为口实,掀起大规模的“反苏反共”浪潮,对大后方的民主运动进行突然袭击。这一股逆流,在湄潭浙江大学由三青团“诚社”办的《江流》壁报首先发动,恶毒攻击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诬蔑共产党“出卖主权”,并煽动要求学生自治会召开所谓“护权大会”。在第一天所谓的“护权大会”上,双方辩论十分激烈,在进步同学发言时,一些人大吵大闹,有几次几乎要打起来,辩论进行了整整一天。第二天学生自治会继续召开大会,然而我们在这次斗争中失利,大会被迫通过了举行所谓“反苏游行的决议”。就在“反苏游行”举行前夕,“新潮社”社员和一些进步同学聚集一起举行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决定连夜分头行动,争取和组织尽可能多的同学第二天一早就分散外出郊游,以抵制这场反动游行。

反对“反苏游行”的斗争之后,学校准备从贵州迁返杭州,同学们也转而迎接考试。1946年5月放暑假,迁校开始。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邓明珠)

猜你喜欢
湄潭新潮浙江大学
白露月夜吟
“新潮”的旧刷子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轻松一夏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
大学生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