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精教活学

2015-09-10 07:22庄亚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乐园故乡教学内容

庄亚芳

“精教活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为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所追求。所谓“精教活学”,是指教师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凸现重点,把握本质,对教材作出艺术化的处理,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灵活地学习课文,最终实现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限于篇幅,本文从“精教”的角度,对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导入要快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就能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要求是:引发兴趣,适时提问,抓住关键,切入题旨。下面是笔者教学《故乡》的导入。

师:(朗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人说“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请齐读这一句。

师:这句话用了怎样的句式?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失望、惆怅、百感交集。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内容很多,能在一堂课内紧凑、有效地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找准了本课教学的切入点:“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答案:悲乡景之萧索,哀世人之隔膜。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都不着痕迹地、有效解决了。

二、目标要准

语文的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应有语文味,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并扣住文本,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唐江鹏老师在教学《生命的意义》时,为了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大病初愈之后的保尔在烈士墓前的心情,唐老师先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接着让学生回忆有没有体会过自己熟悉的亲人永远地离开自己的心情,直面死亡。学生们一改当初的嬉笑,静默下来,甚至泣不成声,很多教师在此时会推波助澜,打造声势,唐老师却戛然而止,让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体会刚刚到烈士公墓看望过战友的沉痛、悲愤的心情,将他们引领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静静地体验阅读的韵味。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与净化心灵、涵养人文、提升境界的过程的统一。只有细细地品,静静地悟,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读进去,进而读出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克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从文本当中寻找依据,抓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揣摩,玩味,有时候即便是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藤野先生》起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字,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中看似错误的“你同我”等等,细细品味咀嚼,都能从中感受文字那种洞幽烛微、力透纸背的魅力。

三、内容要精

教学内容要精是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也就是选准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所以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以加快教学的节奏。

比如《故乡》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可圈可点的内容太多,有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等,但真要如此一一分析的话,耗时太多,重复的也很多。笔者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时化繁为简,比如在分析闰土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后,以“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句式进行外貌上的对比概述;闰土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心灵的变化。言为心声,在分析闰土的语言时,并没有从大的方面入手,而是在省略号上做文章,通过省略号的分析让我们看到闰土的变化之大,也让我们看到了昔日的“小英雄”是如何变成“木偶人”的。

一节语文课会有很多内容可探讨、分析,有字词学习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有语言赏析的,有主旨挖掘的等等,但是应当确立一个纲,一个点,以帮助学生把握教学的精髓。如果每堂课都能扎实有效地达成一两点,聚沙成塔,学生就会课课有所得,堂堂有所获。

四、步骤要简

教学步骤要简就是要优化“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优化组合,争取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主问题是整堂课的一条线索,有了它,所有的枝节都被串联起来。它的设计展示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与细度。同时,为整堂课的开展搭建了阶梯,也为学生走进文本打开了大门。

笔者教学老舍《住的梦》一课,抓住“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这句话,围绕它设计主干问题,把整个教学的流程都融进去,用四句话结构全篇。(1)作者想另辟哪些乐园?(引出四季“住的梦”)(2)这些梦(或乐园)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乐园”的?(品味语言)(3)“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表明作者当下不在乐园,那么,作者的现实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寻找对比因素,找到隐含写作背景的语句)(4)作者“另辟乐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揭示主旨)作者对“住的梦”的追寻,实际上就是对“乐园”的向往。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水到渠成,颇有实效。

五、方法要巧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教”,必定要借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因对象的个性不同和文章的风格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题材,教师要运用“巧”的方法,它既可以是“重组重构”,又可以是“过滤筛选”,还可以是“删繁就简”。

比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完成故事情节的分析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一下。这种拟对联的语言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雀跃不已,跃跃欲试,有的从上下联意向的对比来分析,有的从社会问题的层面进行考虑,拟出了“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等横批,直击文章的主题。

笔者认为“精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对教师应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乐园故乡教学内容
故乡的牵挂
月之故乡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