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考点从“图”开始

2015-09-10 21:08吕斌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1期
关键词:乙地风带北半球

吕斌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其应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题题配图,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本文笔者就以“全球气压带、风带”为例,谈一谈如何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如何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以提高识图、用图的能力。

【考点展示】

最新考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纲解读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知识体系

【考点图解】

【考点突破】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地球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引起了大气运动,进而形成了三圈环流和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可以确定风的原始风向,根据所在半球可以确定偏转方向,这样就可以判定出风的具体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考地理试题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对于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具体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在考试中还经常以另一种图的形式出现,如下图所示:

典例解析:

例1.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并回答(1)~(2)题。

(1)所示分布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采用“五步法”读图。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明确是哪一种分布图,为深入分析问题做好准备。该题题干的表述“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表明这是不同日期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来回答问题。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根据图例,结合气压带与23°26′、66°34′纬线的相对位置和风带中风向的关系,判断出是哪一半球,进而判断每一幅图表示哪一个日期。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根据题目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反过来再次观察图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图①中风向为西南风,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且已移动到北极圈以北,位置偏北,因而该图所示日期应为夏至日。图②中风带为南半球的西风带,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置偏北,因而该图所示日期应为夏至日。图③中风带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因而该图所示日期应为冬至日。图④中的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相对居中,因而该图所示日期应为春秋分日。逐一分析后就会发现图①、②所示日期同为夏至日。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常年盛行西风造成的,图③中没有西风带,不会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可以判断以下问题:

(1)根据所受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判断各地的天气、气候特点。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受来自低纬的风的影响,一般降水较多;受来自高纬的风的影响,一般降水较少。

(2)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移动判断所示节气或日期。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其位置变化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判断特殊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使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不同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例如,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4)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解释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一个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图示气压带、风带所在半球的判定。我们一定要根据标注的极圈(或回归线)及风向,确定所示半球。这样在整个判读过程中,才不容易出错。

答案:(1)A(2)C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典例解析:

例2.下图示意某区域五个不同地点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时长。读图完成(1)~(2)题。

(1)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2)当北半球的乙地受信风带控制时()

A.尼罗河正值枯水期B.阿尔卑斯山雪线较高

C.华北平原正值雨季D.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解析:第(1)题,甲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丙地全年受信风带控制,可能为热带沙漠气候。丁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戊地大部分时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所以,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三种气候类型。第(2)题,当北半球的乙地受信风带控制时,为北半球冬季,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答案:(1)B(2)A

例3.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右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2)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解析:第(1)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因而常被雾笼罩,故C项正确。第(2)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D项正确。

答案:(1)C(2)D

例4.2010年3月,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的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不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由此可排除选项A、C;又因冰岛位于大西洋,处于欧洲西侧,使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流不可能是东北风,故可排除选项D。

答案:B

例5.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参考右图说明原因。

解析:

新加坡→纬度低→气压带

分布→大气

运动

状况→天气

特征

答案: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例6.图甲为北非简图,图乙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试从气压带或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解析:先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判断出两地在气温和降水上的差异,然后根据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来解释水热差异的原因。

答案:气温:乙地气温全年高于甲地;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地。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原因: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信风控制。

猜你喜欢
乙地风带北半球
清凉一夏
差不多和差得多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