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人才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9-16 03:27苗建花段玉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

苗建花,段玉英

(内蒙古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包头市人才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苗建花,段玉英

(内蒙古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包头市人才资源规模、人才资源质量、科研投入等现状的分析,结合与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对比,指出当前包头市在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区域合作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现状分析;人才规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人才资源的多寡和结构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水平。关于人才资源,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有不同的见解。国外更多的使用“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概念。在国内,学者们更加注重使用“人才资源”,以突显其与具有普通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的区别,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笔者主要分析包头市人才资源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包头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包头市人才资源发展的有效对策。本课题将为包头市未来的人才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的依据。

1 包头市人才资源现状

1.1包头市人才规模和密度

表1中,内蒙古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24 706 321人,其中科技人才总数2 521 938,人才密度为10.21%,15~64岁人口19 355 565人,占总人口比率78.34%。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反映,包头市人才密度为14.79%,比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密度高4.58%,低于排第一位的呼和浩特市人才密度6.07%,高于鄂尔多斯市人才密度3.13%。各地区15~64岁人口所占比率在78%左右,差距不大。从科技人才数量和人才密度来看,包头市的数量和比例远远低于呼和浩特市,这反映了包头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表1 2010年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内蒙古科技人才规模

1.2包头市人才素质

在人才研究中,一般用一个地区的人均受教育状况来反映整个地区的人才素质。笔者用人口文盲率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包头市的人才素质。文盲人口是指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没有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脱盲标准的人。文盲率是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内蒙古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见表2,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 521 93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 736 92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 689 38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 279 8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人均受教育年限8.90年。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 005 102人,文盲率4.07%。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反映,包头市文盲率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0.06%,低于呼和浩特市0.2%,低于鄂尔多斯市1.43%。包头市人均受教育年限9.54年,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0.64年,高于鄂尔多斯市0.74年,低于排第一位的呼和浩特市0.3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位居自治区第二位。目前包头市的人口文盲率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内蒙古各地相对较高,但综合全国水平来看,包头市的人才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积蓄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应成为包头市重点关注的问题。

表2 2010年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人才素质

1.3包头市科研投入比较

由表3可知,内蒙古第二次R&D资源清查,2009年全区从事R&D活动人员31 387人,R&D经费支出52.1亿元,占当年GDP 的0.53%,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R&D人员全时当量为21 676人年。包头市R&D经费支出占自治区比重为37.2%,位居自治区第二位,低于排第一位的鄂尔多斯市1.48亿元,高于排第三位的呼和浩特市11.63亿元。包头市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0.89%,位居自治区第二位,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0.36%,低于排第一位的鄂尔多斯市0.07%,高于排第三位的呼和浩特市0.42%。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包头市R&D人员全时当量10 654人年,占自治区比重为49.3%,位居自治区第一位,高于排第二位的呼和浩特市5 298人年,高于排第三位的鄂尔多斯市8 097人年。虽然包头市R&D资源各项指标都呈上升趋势,在自治区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

表3 2010年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内蒙古科研投入

2 包头市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2.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截至2010年年底,包头市人才总量为56.7万人,仅占总人口的21.8%。包头市6岁及6岁以上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总量为3.92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4.79%。全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是从事R&D活动人员1.3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43.9%。截至2012年,全市稀土高层次科研人员1 500多名;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14 983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2 277名;冶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 840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 450名。包头市人才总量相对较低,特别是领军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远远不能满足包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合理

根据前面的统计,在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稀土高新区等中心城区集中了包头市90%以上的科技人才,而边远旗县区科技人才则相对较少。从事R&D活动的人员80%的集中在青昆两区,而边远旗县区相对较少,如土右旗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仅26人。传统产业工业企业人才相对较多,而新兴产业人才相对较少。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比例低已成为制约包头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另外,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占有的人才也远大于非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严重阻碍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有单位中,人才又集中于事业单位中,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2.3人才素质水平较低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无限的巨大潜力,能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动力,能为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进步,为知识经济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截止2010年年底,包头市人均受教育年限9.54年,低于北京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低于天津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年,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人才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3 包头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3.1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吸引人才

近年来,先后制定实施了《包头市人事局为重点企业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包头市人事局关于与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包头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包头市“十二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包头市“5512”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包头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暂行办法》等系列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配套政策文件,人才规模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但包头市地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市场化观念差,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较弱,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也难以留住。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营造吸引优秀人才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切实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通过调研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配套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发挥作用的良好政策环境,使人才政策措施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留住人才,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3.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搞好本地人才的培育工作

“引才”与“育才”并重,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地方稀缺人才,而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不易吸引人才流入的问题,包头市可以把立足点放在本市内有潜力的人力资源身上,加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层次。同时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办学、联合科研,加速产学研合作和交流,努力为人才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此外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起点,加快高新科技、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高层次人才知识的更新,突出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能力,改善人才知识结构。鼓励中高级人才以访问学者身份与国外科研、教学机构合作,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国内国外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国内国际教育合作,加大对各类领军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

3.3建立健全人才资源信息库,合理使用人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包头市人才资源信息库,有利于各级政府准确掌握本市的人才资源队伍现状。通过人才信息库的建立,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的掌握各类人才信息,并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类人才的有效使用。推动优势人才资源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集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引进竞争机制,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人才运作体制,创造一个人才公平竞争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同时,还要掌握人才资源动态,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消除各类歧视性的用人条件和规定,保证各类人才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分配权利的平等,建立机会平等的用人关系,激发人才资源积极发挥作用,合理使用人才。

3.4创建人才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各级组织应积极构建人才支撑体系,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资源积极发挥作用,打造政策平台。一是完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以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工作业绩和科技成果与报酬、奖励挂钩的分配办法,给予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优厚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二是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三是为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营造最佳社会环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激励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环境。

3.5跨区域人才协作,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共享

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是呼包鄂人才资源开发区域合作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包头市作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要积极实施跨区域人才流动协作,真正实现呼包鄂人才合作一体化。呼包鄂人才一体化的进程不仅依赖于呼包鄂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更需要三市人事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探索,共同推进。围绕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研究建立人才资源开发长期合作机制,通过人才政策协调、人才资源共享、人才信息互通、人才资格互认等具体工作推进人才区域合作,提高呼包鄂三市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水平。包头市要担当起主人翁的角色,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积极实施跨区域人才流动协作。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和外地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资源区域间的共享,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研究制定推进人才区域合作的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谦.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6-140.

[2]华为.人才概念与人才标准[J].中国人才,2004(2):61-62.

[3]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关于人才的概念[J].中国人才,2001(11):31.

[4]王金营.人才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5):13-17.

[5]张心淼,赵黎明.河北省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J].河北学刊,2010(3):196-19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4.073

F207

A

1673-0194(2015)04-0094-03

2015-01-13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学为例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诗书画印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4年鄂尔多斯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情况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措施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