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预习“徒有虚名”

2015-09-17 08:35鲁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检查习惯文本

鲁静

众所周知,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内化。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预习习惯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自己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程序。预习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传统的课前预习,其二是公开课上经常出现的课内预习。其实,无论何种形式的预习,对学生来说,可以认知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可以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甚至可以初步领略文本语言的奇特,理清文本的层次结构,等等。在当今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如果坚持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预习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可以更好地有目的地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预习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

然而,纵观我们平时的教学实际,预习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现象一:要求单一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所提出的预习要求有两个: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和词语。

这两个要求在三年级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加深,仅仅只满足这两点自然是不够的。预习的要求应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加深加多,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阅读、去预习。

现象二:检查老套

听不少教师的家常课,最喜欢的是第一课时,问及原因才知道,第一课时只需要检查字词,会读课文即可。设想:班上学生人数众多,这一基本要求对部分优等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对部分后进生来说却是难上加难。而教师的检查关注最多的恐怕是那些中等生。长此以往,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荡然无存。

现象三:导入零起点

师:板书(争论的故事)并指名读题。

师:争论就是争辩,那《争论的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再读课题。

学生通过预习,大体已经知道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以此问题过渡学习,似乎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指导不力,耐心欠佳,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就肤浅地总结出“小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结论来,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于是,预习成了走过场,成了走形式,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带品。

思考一:预习,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就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其实就是思考的价值体现。

赞可夫也有句名言说得好:“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通过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预习中,可以适当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通过阅读读懂了哪些?还有哪里不明白?

思考二:检查,应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反复诵读,通过阅读大量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等,其原有的认知水平,情趣状态同课文所阐述的深刻道理、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会被诱发,从而产生疑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伊始,教师的检查重点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些疑问必将激发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去探索,去阅读,去聆听,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多,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

思考三:学文,应紧扣预习解疑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成为了知识的已知者。对掌握的一些新知识,他们有一些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发言时就特别积极。凡是学生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会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当围绕学生的不懂之处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不懂到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它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否则,预习的作用体现不出来,学生就会丧失主动学习、积极配合的热情,那这样的预习只能是“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检查习惯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婚前检查与孕前检查资源联合应用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好习惯
检查版
检查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