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实证分析

2015-09-17 10:59张文彬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认知高职院校

摘要:笔者选择了广东省十所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性的认知和认同感较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多样化;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流失、重建问题和全球多元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效地融合贯通,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对接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14-04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张文彬(1982-),男,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文化。(广东广州/51092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为了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2014年4月至12月期间,调查组对广东省十所高职院校在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分,回收989份,问卷回收率为98.9%;其中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8.3%。同时,还对这十所高职院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通过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采访。这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了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代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特性的认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也有学者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累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一)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进入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国学教育,初中开始到大学一直不间断地接受历史知识教育。但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程度存在差异。有37.1%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从有历史记载的夏朝算起,53.6%的学生认为应该从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时代算起,7.2%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开始有制度文化、文字统一的秦汉时期算起,还有2.1%的学生认为应从打开对外之门的盛唐时期算起。

(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认知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思想、生活习俗等约定俗成的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日积月累后积淀成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社会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调查中,92.8%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包括其他民族文化。从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来说,82.5%的学生认为儒、道、佛三教为主流思想,其他思想多元互补。94.9%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三)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认知

94.5%的学生坚定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65%的学生认为“三纲五伦”就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后来发展到“三纲六纪”。 88.6%的学生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孔子的“尊师重道”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因此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承担着教育和教化的职责。但也有43.2%的学生认为古代的教师只是统治者拿来维护自身权力而教化大众的工具。

(四)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认知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家族为本位,是传统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传统社会的家庭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家一户,而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95.8%的学生认为传统社会是以男性为主轴的,父亲是家中的权威者。61.9%的学生赞成传统家族中女性相夫教子、以传宗接代为主要功能的身份。但89.4%的学生不认同传统社会中“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74.9%的学生认为无论在传统社会中亦或是现代社会,家族世系的成员才是自己身边最可靠的人脉网。

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实证分析(五)关于中国传统选拔制度的认知

文官制度和科举考试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绝无仅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也影响着现代高考等升学选拔制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当时这种文官制度带来的价值观。62.2%的学生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庶民打开仕途之门的唯一途径。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对本国和世界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儿女,学生是否身同感受,真心地热爱它,并发自肺腑地去支持并维护它呢?针对这个问题,调查组制作做了一份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表1),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不可取代的有591人,占71.1%;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有830人,占85.4%。应该说大多数学生能客观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承认其不可取代性。认为实行中华传统文化全民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深入的有385人,占39.6%;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文化素质培养有较明显影响的412人,占42.4%。在谈到传统文化对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和教育必须持续这一问题,学生的认可度较低。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有458人,占47.1%,说明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缺乏足够的热情。就该问题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回访,学生表示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接触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在大学的学习最主要是掌握一技之长;而且科学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为了能与时俱进,自己更渴望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三、全球多元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认知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文化互相取长补短,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繁荣的景象。就如当年印度佛教的强势“来袭”,最终被中华文化吸收并壮大、“汉化”。当今世界,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也是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除了西方欧美文化外,还有东南亚文化、中东北非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我们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入侵,容易走向“全盘西化”表示了担忧。

较中华传统文化来讲,西方文化更注重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则强调人文的、德性的文化。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有其不足之处。中华传统文化的德性正是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缺乏的;西方文化的科学创新精神又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亟需的。

在如何看待全球多元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问题上,调查组也做了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表2),分别有781人和801人同意“多元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和“更具包容性”的看法,分别占80.3%和82.4%。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宝库可以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观点上,赞同人数只有362人,占37.2%,结果不容乐观。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到底能对全球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过调查分析再结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仁学、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矛盾的,甚至可以解决当今的国家矛盾、种族矛盾。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生产劳动等生活方式。调查显示(表3),82.2%的学生通过学校语文、历史、人文类课程等课堂途径获取传统文化知识,这也是最重要的途径;63%的学生通过历史纪录片、影视媒体等途径;只有45.9%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去文化博物馆或通过书籍去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表3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

调查内容经常较常偶尔较少极少通过学校语文、历史、人文类课程获取频率408391123482百分比42.0%40.2%12.7%4.9%0.2%参观历史遗迹或各地文化博物馆频率21123510235866百分比21.7%24.2%10.5%36.8%6.8%观看历史纪录片、影视媒体等传播途径频率28932418513242百分比29.7%33.3%19.0%13.7%4.3%图书馆、书店、网络的书籍频率26129422016433百分比26.9%30.2%22.6%16.9%3.4%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俗频率27837516712428百分比28.6%38.6%17.2%12.7%2.9%

五、 对中华传统文化流失的认知

(一)中华传统文化严重流失的时期

古代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大胆开放吸收西域文化,在旧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许多外来文化。正因如此当时我们很好地吸收了佛教,加强了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入侵取代了自身文化。

调查统计中发现,有8.4%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应该从元朝和清朝算起,因为当时少数民族侵入中原进而统治了全国,对整个社会体系及传统文化的破坏较大。36.1%的学生认为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开始算起,晚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标志着外来文化正式入侵。有40.5%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应该从“五四”运动算起,因为许多仁人志士发现固步自封的中国传统体制和文化已经令中国落后于人,为了挽救中国急于改变当时传统落后的局面而否定传统文化。15%的学生认为文革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遭破坏而流失最严重的一段时间。

(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

调查发现,8.2%认为清兵入侵北京,是造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流失,因为当时剃发留辫,改变衣冠,清朝在元明清三代中历时最长,而且还出现了“文字狱”等文化偏执的现象。有12.6%的学生认为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也是导致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42.4%的学生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中华传统文化被否定和排斥最严重的时期, 82.6%的学生认为“五四”运动一方面引入了新文化和新思潮,使得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可以畅所欲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批判传统体制,检讨和反思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部分人借此大力攻击传统文化中的理念、信仰等,将其等同于封建文化,连其文化育人等精华部分都一一否定,甚至将其全盘否定。他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和体制阻碍了中国前行的步伐,中国应该走西方文化引领的新路,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也即是要“全盘西化”。“五四”文化运动是一场规模、力度前所未有的反传统的文化运动,有矫枉过正之嫌。

36.8%的学生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西方思潮的涌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从70年代至今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青年,因为较少机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较多地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接触西方文化,他们开始把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作为自己的节日。加之现在各种电视剧为了提升收视率和迎合社会大众心理,开始拍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戏说”、“穿越”等古装戏,流俗的电视综艺节目泛滥等,长此以往造成了传统文化与客观事实脱节。

六、对中华传统文化重建的认知

目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严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认识存在着偏差,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重新建构传统文化及将其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将自己“西化”才代表自己是时尚的,跟得上潮流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去适应国际文化环境,取长补短,巩固自我的同时,学习他人以完善自我,修复自身的不足或流失的部分,成为目前我国重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至于如何重建,学生的看法各有侧重(表4)。有886人同意通过社会各界对文化典范的保护和适度合理的开放来做好传统文化重建的工作,占91.2%。有382人赞同在传统文化中有效融入现代元素,占39.3%。回访中我们也就该问题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他们纷纷表示重建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融合不恰当的话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

综上所述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总体认知度较高,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宝库可以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调查中,我们看到持赞同态度的学生较少,实际上学生还是没能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孔子的仁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处之道,放大来说也是对国家和民族间如何和平与发展的一种诠释。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外来文化确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给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合理的定位,发掘其精华所在,发挥古老文化的内在精神,这样文化自身才能站得稳,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以滋养自身,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文化共享给世界文明。当然,纵观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要反思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吸纳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在这个分析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文化自觉。

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要不断注入新元素,传统才能更充实壮大,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有效地融入到当代,成为“活”的内容,虽然这个新融入的部分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处于边缘地带,或如学生所讲,融入不恰当会适得其反,但这不代表只有一味地排斥。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机械地复制,还必须摒弃封建糟粕部分,大胆地吸收新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将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效地融汇贯通。当今社会出现信仰缺失和道德沦陷等种种现象,正是由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断层造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重构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准则,立足传统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对接,正是新时代的转化和创新,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高职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34.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认知高职院校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