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上)

2015-09-26 07:25王成邹天伦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孩子

文/王成 译/邹天伦

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上)

文/王成 译/邹天伦

今天,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业的原因,世界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关注度在与日俱增。比如,在拉斯维加斯或者新加坡建赌场时,建造者就需要知道中国人喜欢什么。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的住宅设计中会体现中国的生活方式,会有两个厨房,其中一

间厨房是专门用来做中国菜的。不过对多数外国人来说,即使你每天都在阅读关于中国的信息,你也许对中国仍然只是略知皮毛。一位研究中国的美国人烦恼地说:“中国太古老了,太多变了,太深奥了,太复杂了。即使我用尽一生去研究中国,直到临终时,我对中国还只是一知半解”。肤色、眼睛和头发的不同只是体现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外表上的差异。但是,中国人与美国人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了显而易见地说明这一点,我会通过日常生活多方面的对比来阐述中美文化之异同及其历史根源。

一、中庸之道

据统计,在2012年,平均每个美国家庭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欠银行债务近15,950美元。而中国人也经常使用信用卡,但通常每个月会归还全款,以此获得更多奖励积分。这种行为会获得较高的信用评分,并能以此获得办理低息贷款的资格。在近年严重的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滑坡的余波中,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已成为每天的头条新闻,但是中国家庭却多能得以幸免。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能在准确的时间买入或卖掉资产,而是因为中国人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鲜有利用贷款进行过度投机。

在中国,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代代相传,并已深入人心。《论语》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在当今这个 “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的社会,没有人把使中国人远离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功于孔子。但是,孔子确实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不能没有节制的生活。有限度的生活理念就好比是一套免疫系统,它可以用来抵抗现代慢性“金融病毒”。也正因如此,中国近30年来经济迅猛发展, 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经济危机。这有悖于西方经济学常理, 以至于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的预测频频失误。不难看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应是其主要原因。

二、情感与精神生活

中国人有了情感问题会不会到外面寻求帮助?答案是:很少。中国人需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再决定是否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并以此谋生。而在美国,这却是非常流行的职业。 甚至连心理咨询师也会请心理咨询师作精神医疗。在中国,风水大师或者看手相算命的人也许会更赚钱。中国家庭也会吵架,离婚率在逐年攀升。但是古人云,“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一个人的脸面问题。另外,《论语》中提到,品行端正、孝敬父母是基本的伦理。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活动中,遵守道德、尊敬长辈都会起到关键作用。

2500年前,孔子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世的从属地位。毛泽东同志否定、破除了各种超自然的信仰。俗话说,眼见为实。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能力。然而,“信仰危机”从未从中国社会主流讨论的话题中消失,它已上升到当今中国社会热点话题的首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后,当许多人得到物质的东西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日常所需,更多人会开始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以及人生的意义。2014年11月刊登在《经济学家》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叫《基督教席卷中国》,它从侧面解释了中国人日渐增长的情感与精神需求。

三、医疗保健

45岁至60岁这代人是伴随着贫困和饥饿成长的。然而,今天多数中国人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以在健康方面的开支所占比例为例,2013年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平均为3.8%, 而美国为17.9%。在美国,中国人可以代表最健康的种族之一。我所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每年会公布总体津贴声明,我作为一名员工,每年会得到8000美元的健康保险补贴。平均每年我只使用十分之一,而员工需要支付的保险费却在逐年增长。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不需要健康保险的人不会用到它; 而每天都依赖健康保险的人却不必感到愧疚,因为其他人正在提供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催生出大量高薪的保险工作。这看起来是一个“三赢”的模式。除非有一半的人口身体变得肥胖或糟糕起来,美国的经济才会濒临破产。

中国人的身体更健康一些,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更好或者生长的环境更健康。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文革期间,我们经历了严重的粮食短缺,所有食物只能限量供应。例如当年在我的家乡,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城市,每人每月只能限量供给0.15公斤的食油。为此,那个定下此规矩的领导获得了个绰号叫“陈三两”。现在食品供应充足,肥胖的人到处可见。但是在美国,中国人却多半能做到独善其身, 远离现代富贵病。这与未雨绸缪的思维传统,中庸的生活有节制的文化理念不无关联。

四、养育子女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主要城市生活的那些年轻父母们一旦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且收入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之后,孩子的未来便成了家庭首要考虑的事情。我有一位从大学时就认识的朋友,她有个女儿,在北京。她和丈夫都想要移民到北美,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当时孩子还不到一岁。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并不少见。最近新华通讯报道,在中国某个主要城市最好的学区买一套4.4平方米的房子,要花135万元,每平方米将近31万元,虽说房子的面积小,不适于居住,但这个房子却是能使孩子到那个学区上学的“门票”。最近的调查显示,在富有的中国人中,近一半人有五年内移居国外的计划,美国是他们首选的国家。最主要的移居原因就是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一些人会认为布鲁克林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全世界最具强迫性的。但是,我认为当他们看到年轻的中国父母以后,就不会这么认为了。中国的父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持一种以父母意志为主的教养方式,这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为孩子铺好一条明确的路,是孩子在未来得到生活保障的最好方式。结果,这一代的年轻人在功课的成绩上明显优于平均水平。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这并不难理解。那些成功人士不太可能成长在一个父母独断的教养环境。相反,成功人士都是成长在一个自励、充满激情的环境。曾经有段时间人们一直疑问:为什么在中国就没有像乔布斯这样的人呢?人们应该认识到,生长在这个年代的美国的乔布斯和许多精英人士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他们是靠努力地追求自我走到今天的。

五、教育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被大部分中国人所奉行不渝。据彭博通讯社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一半的高中留美学生来自中国。外国学生每年为美国的经济贡献价值超过300亿美元。中国即占了1/3。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把攒下来的钱留给孩子到美国读书,这在中国很常见。不过 ,令人觉得讽刺的是,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评估结果表明,上海本地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门科目方面的测评分数均高踞榜首,而美国的高中生的测评分数却排行在第25位。但很少有中国家长会因此殊荣而雀跃,他们依旧热切地渴望把孩子送到太平洋彼岸。

美国的新闻媒体一直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高昂的教育花费却不能使美国的孩子考出高分数?也许是他们忽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在中国,来自父母、邻居以及校领导,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压力使得孩子们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努力地学习,考出好成绩。中国的父母每周都希望能在一天当孩子的司机,开车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类辅导班。而美国的父母则多半会反对家庭作业的重负。在中国,大多数的学生别无选择,只能把好奇心和敏感性放在一边,去加倍地学习以便通过接连不断的考试。而所有的这些考试都是“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模式。今天这种“高压锅”似的学习环境看起来像是在“吮吸”年轻的生命,使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自由地思考、想象。

我的中学大半时间是在学工、学农中度过。当我不在田地里或厂房干活时,我花多半时间来阅读我喜爱的书。在当时,书的种类十分有限,所以我常常把一本好书读到三遍以上,获益匪浅。现在当我发现一本好书时,也是读上几遍,如同是在品茶: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

现在的中国大不一样了。几年前,当我的侄女在上高中的时候,每天晚上我们会出去吃饭,在等服务员上菜期间,她会写作业。同桌的客人丝毫没有感到奇怪,因为这就是人们眼中正常的高中生的生活。当我在她这个年龄时,没有人要求我点灯熬油地学习,去通过连续不断的考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兜里只有200美元。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送餐。这些年来,我完成了经济学博士的课程与资格考试,然后成为一家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实现了财务自由,享有太平洋两岸的家居生活。我觉得,对于想学习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学习,并乐此不疲;对于受压力所迫而学习的人来说,他们在通过考试之后就不想再学习了,尤其是在拿到第一笔薪水后就更不想学习了。学校的考试分数几乎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能做什么,校领导、父母和学生们都懂得这一点。但是,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依然难以改变。

学习能否成为一种愉快的、吸引人的、有启发似的活动而不是像在跑步机上原地赛跑一样去学习?这个问题还是交给教育家、父母、政治家和学生们去思考吧。在美国,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们从名校中途退学,怀着强烈的激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了一番成功的事业。这也证明了学习是有多种方式的。

(责任编辑 姜 楠)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