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项目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

2015-09-26 07:38陈维彪
音乐生活 2015年12期
关键词:锡伯族民间故事传奇

文/陈维彪

浅谈“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项目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

文/陈维彪

2007年起,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江帆的指导下,对“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这一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工作,先后5次派出专业小组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完成了《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黄柯氏神医传奇》《勃合大神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吾初勒西漫游记》《擅石槐统一鲜卑》7部锡伯族长篇故事的采录整理;出版发行了《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上、下)。2011年5月,该项目正式命名为“锡伯族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据何钧佑手稿整理出20余万字的《塔顿建国》。

在项目保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进行简要探析,以便“锡伯族民间故事”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

一、“锡伯族民间故事”项目缘起:先保护、后立项

2007年6月,沈阳市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时年83岁、善讲故事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他会讲述多部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在附近十里八村很有名气。

据何钧佑老人讲,他从小就听家族长辈讲述锡伯族民间故事,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较强的讲述能力传承了《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勃合大神传奇》等数个长篇故事。从2005年开始,何老自己动手记录、整理从祖辈承传下来的反映本民族部落时代生活的长篇故事。他记述的故事一共写了密密麻麻50多本。据粗略统计,他记述的这些由家族传承下来的锡伯族长篇故事共有60余万字。

作为于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于洪区文化馆认真对待这一普查线索,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和调查,得知何钧佑的家族中有讲故事的传统。2008年4月,江帆教授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同去拜访老人,在认真聆听了老人的讲述并了解老人的基本状况之后,江帆教授充分肯定了何钧佑所讲述的锡伯族古老叙事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针对老人已 83岁高龄,建议于洪区对“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采取“先保护、后立项”的方式,抢救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你们要的就是我爷爷讲的东西”:回归传统叙事

我们在调查接触中发现:何钧佑老人对待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这些民间故事时常持有一种考古考证的主观倾向。

这种情况与老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平经历有着直接联系:何钧佑早年曾到日本留学,后到苏联就职,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和神话方面的书籍,并将其中内容与家族流传下来的长篇故事进行对照,力图还原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以致他晚年再现这些故事时,讲述风格和语言表述总是带有学术考证的倾向,与传统的民间叙事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让何钧佑老人能更直观地体会民间叙事的特点与风格,在江帆教授的帮助下,我们带着何钧佑老人前往新民,让他与国宝级“故事大王”谭振山以及故事家杨久清会面,何钧佑现场聆听谭振山和杨久清老人讲述民间故事。在听了两位老人讲的故事后,何老找回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他豁然开朗地说:“你们想要听的不就是我爷爷当年讲的东西吗!”

何钧佑在之后的故事讲述中,自觉避开了来自本人的生活经历及现代社会对民间叙事的冲击与影响,努力用最传统的方式,回归到原生态的民间叙事,再现其家族传承的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的原貌。

三、文化馆开展采录出版工作:先保护、后宣传

早在项目保护之初,江帆教授就明确提出“先保护、后宣传”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接受媒体、专家和领导来访,为老人营造一个自然、传统的讲述环境。

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于洪区文化馆历经五年,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和帮助下,先后派出5个由民俗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调查采录小组,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化的设备,以专业的水准,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调查与采录工作。

第一个采录小组进驻村子是2008年,小组成员们围坐在老人家的小炕上,聆听老人讲述那些反映锡伯族部落时代生活的故事。当我们把整理完的《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稿子拿给何钧佑老人时,他看了几遍文稿,说这部文稿保持了自己家族讲述的风貌。

后续第二、第三、第四采录小组分别于2009年2月、2010年7月、2012年8月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完成了《黄柯氏神医传奇》《勃合大神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吾初勒西漫游记》《擅石槐统一鲜卑》6部长篇故事的采录整理工作。

由于4个采录小组成员均是民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得采录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也是4次采录工作都圆满完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就此,我们认识到拥有一支专业队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在文化馆的积极争取和区文广局的支持下,2011年,文化馆以政府雇员的形式引进了一名民俗学专业硕士,专门从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开展采录整理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故事出版工作。2009年8月,故事集《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上、下)经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黄柯氏神医传奇》《勃合大神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5部故事。2013年将出版《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全四册),这套故事集将收录5年来文化馆采录的7部何钧佑家族传承的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及由何钧佑老人生前手绘的50余幅故事插图。

四、“我遇到事情就得找你们”:注重人文关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我们一切以何钧佑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利于故事的传承为原则,对项目开展多角度的保护工作。

首先,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钧佑高度重视。在我们发现何钧佑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是83岁高龄,老人说自己眼前总是像有一层雾,有时候看东西不方便。我们于是专门到何钧佑家中接老人到医院,经检查发现其双眼均患有白内障,于是我们多方联络拜访名医,并承担全部的手术治疗费用,手术十分成功,老人再度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世界。平日里,我们定期带上水果和营养品前往何钧佑老人家,问候老人及其家人。逢年过节,我们尽力争取经费,为老人送去补助金,提高其生活质量。

其次,调解家庭矛盾解除何钧佑的后顾之忧。与一般家庭不同,何钧佑的家庭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何钧佑早年曾在苏联有过一段婚姻,并生有二子。后来何钧佑因“反苏”罪名被苏联政府逮捕,这段婚姻就此结束。后来何钧佑回国,来到黑龙江北安县引龙河农场工作。迫于生计,何钧佑的父亲让寡居在沈阳的弟妹刘秀英带着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到农场,与何钧佑一起生活。于是何钧佑和刘秀英一起将孩子抚养成人,他既是孩子们的大伯,又是孩子们的父亲。

当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后,晚年的何钧佑时常挂念生活在平罗地区的侄儿,不时还送钱送物贴补他们的家用。久而久之,自己的孩子、老伴就产生了不满,经常与老人发生矛盾。每当何钧佑老人打电话说自己家庭出现矛盾时,我们就前往其家中,将其儿女召集在一起,敞开心扉为他们化解矛盾,消除老人生活上的烦恼,让老人过上愉快舒心的晚年生活。用何钧佑老人自己的话说:“我遇到事情就得找你们,你们总是能解决我的烦恼。”

2012年10月,何钧佑老人打来电话,说觉得身体不舒服。我们马上接他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老人已患肺癌。由于老人年事已高,病情也已经到了晚期,专家建议老人回家静养。老人患病期间,于洪区文广局领导多次探望老人,关心病情。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半天时间,到老人家看望慰问,尽量帮助其家里解决生活和治疗上的困难。

2012年11月28日中午,何钧佑与世长辞,文化馆在得到这个不幸消息后,立即向于洪区文广局以及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汇报。翌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领导亲自前往何钧佑家中吊唁。

综观“锡伯族民间故事”项目几年来的保护工作,从保护工作实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保护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力量,尤其是有经验的保护专家的引入,以及学科专业出身的保护工作人员。如果说政府部门的重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起点,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和参与加上专业的保护工作队伍则是项目保护善始善终的关键因素。

简介:陈维彪,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于洪区文化馆馆长,于洪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副高级研究员。

对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研究长达十年之久,该项目于2011年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主编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60余万字的《何钧佑民间故事》上下册。作为副主编由万卷出版社出版发行120万字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四册。2012年《擅石槐统一鲜卑》被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百部史诗序目,并于2014年成功结项。2014年根据何钧佑手稿整理出20余万字的《塔顿建国》。

(责任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锡伯族民间故事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坚持,造就传奇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逍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