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山深处飘来创业风

2015-09-27 09:18李纯
中国青年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绞股蓝恩施

文/本刊记者 李纯

恩施:大山深处飘来创业风

文/本刊记者 李纯

古老的风骨与时代所需的创客精神,柔软而坚强地缠绕在一处,构建了这座城市创客文化的独到风貌与未来……

车,驶入群山之中。

山势蜿蜒,像极吴道子笔下的泼墨山水。停车歇脚,取清泉一桶,便取得可以做羹汤的无污染水源。一垄垄茶树,倔强地直立着身子,注视着陌生的访客。茶叶蓊蓊郁郁,等待着采摘。

“我今年茶园的产量增加了。只是劳动力不好解决。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请来的大学生,80,90,还不懂得如何劳动,如何择菜,采茶。”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回乡创业的杨华毅说道。

他踩足了油门。汽车奋力驶向群山之巅。

恩施,是记忆中“山中的山”。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往北是神农架。高中毕业,一位同学考去恩施的大学,大家为她送行,如送昭君出塞。

熟悉又陌生的所在。

真实的恩施,今日的恩施,是何容颜?

在大山深处、在农业的第一线创业的小伙伴们,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都市创业的创业小伙伴,有着怎样的不同?

……

抱着好奇、探究、疑惑的心理,记者“走入”群山之中。

1.请叫我尚风寨寨主

以下是八八年出生的、恩施“养蜂大王”姚俊招聘时的情景:

“请问有没有五险一金?一周可不可以休两天?”应聘者小邓问。

“我们是创业型公司,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姚俊答道。

姚俊,生于1988年,当地120户蜂农的“带头人”,恩施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当然,“我们更喜欢称呼他尚风寨寨主。”后成为姚俊员工的90后邓春晖如是说。

武侠味十足的称谓,显然更符合这个80、90创业团队的画风。

与其他传统型企业的掌门人不同,姚俊努力使他的蜜蜂养殖行业,不太一样。他这样解释安排员工们一周上六天班的初衷:

“我要他们多学习!想让这些90后在家里自学?不可能。那我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专门抽出两个小时让他们看科幻片,看最科技前沿的作品。观影结束之后,又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脑力激荡。我也会请一些对营销很有心得的朋友过来,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创业真经。”

不走寻常路,脑子里装满了“求异”思维,是身边人对姚俊的评价。

2008年,姚俊职高毕业后,没有立刻创业,而是去一家公司工作。他去的是一家由温州人开办的公司。去公司之前,老乡曾向姚俊抱怨过:“老板太严厉,太苛刻!”

恰恰是这句话,勾动了姚俊去这家公司求职的心弦:“温州人很聪明很认真的。”

那段时间,姚俊常因勤奋遭遇同事们的腹诽,“太会拍马屁了吧,又端茶又送水。”面对“不屑”,姚俊说:“我到这家公司来,就是要学到东西。”

2010年,一条“全国即将清理假蜂蜜”的新闻,让他找到了创业的引爆点:既然假蜂蜜被打,那么,质优价良的蜂蜜,是时候横空出世了吧?

养殖蜜蜂的表哥文继祥,给了他一个“试手”的机会。

此前,在恩施州来凤县,家家户户都养蜜蜂。蜂蜜,在大家心目中,不过是个平平常常的吃食。没人想过去经营。一斤5块钱——这惨淡的价格也就不足为奇。

听说姚俊在城里混得不错,文继祥找到他,请他帮忙推销下蜂蜜。谁曾想,“城会玩”,短短几天内,姚俊就帮忙卖掉了400多斤蜂蜜,三个月赚了10万元钱!

策划的力量,经营的力量,让文继祥瞠目结舌。他拉当时才22岁的表弟入伙:“你来当老板,我给你打工!”

姚俊由此踏上蜜蜂养殖的漫漫长路。

要成为“蜂王”,成为“寨主”,没那么简单。单枪匹马形不成产量,但要把那些养殖蜜蜂的老农吸引过来,提供蜂源,人家又不“待见”他:

“你一个刚毕业的娃娃,让我相信你,真是个笑话!”

无奈,姚俊只得找了几个乡亲,几个比较信任他、心甘情愿把蜂蜜交给他、让他去折腾的“死忠粉”,一起去战斗。所幸,那一年,按他的说法,“运气还不错,年产5000斤,其中有5个人生产了4000斤洋槐蜜。真的是疯了!”

这一年,他们卖掉的蜂蜜,营业额达几十万块钱。纯收入10万元。

养蜂男孩姚俊,一夜成了来凤县的红人。电视台来报道,蜂农也蜂拥而至,蜂源从5箱到30万箱。他再也不愁产量。

对自己的创业道路,姚俊起初想得很简单,“当个农场主,自己产,自己卖,”可做着做着,他发现,“周围的人,对你的期望变了,他们希望你来帮助他解决问题。”

这好像是比养活自己、自己赚钱,更累、更苦、但也……更了不得的承担。

对他触动最大的,是合作社里一位年近七十的蜂农。老人一年要忙活地里所有的庄稼,辛苦之极。加入合作社后,老人养了一年,提供了20余箱的蜜蜂。

姚俊选取了其中16箱。支付给老人25000元的货款。

付款的瞬间,姚俊至今难忘:

“他(指老农)的手一直在抖,肌肉都是紧绷的,我没有办法形容那种感觉。”

还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父亲。为解孩子上学的燃眉之急,也加入姚俊的“联盟”。去这位父亲家取蜂蜜,要经过一段长长的石板路。从头一天晚上到翌日4点,来来回回十余趟,姚俊和表哥穿梭于石板路两头,搬运了20箱蜜蜂。

搬运完毕,在青灰色的石板路的尽头,姚俊亲手把货款交给这位父亲:

“他数着钱,数着数着,钞票就掉了。一连数了三次。一连数了三次。”

因了这颤抖的瞬间,姚俊脑海中的青灰色,也化为明丽的画风。

蜂农袁超,女儿患脑瘫,由妻子陪着在老家做康复治疗。袁超攒足了气力,养殖中蜂,以纾解看病之难。谁知中蜂集体感染中老病,庞大的蜂群遭遇灭顶之灾,35箱只剩下3箱。对袁超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这些蜜蜂是他和女儿生活、治病的全部来源。

姚俊给他提供了35箱义蜂。“先养着,不收钱。”

为此,袁超至今仍十分感谢姚俊。此后,他给姚俊送蜂蜜,从不问斤两,直接打好包送到厂里来。

现场没有秤,姚俊问袁超:

“大概多少斤?”

“没关系。你骗我,我都愿意。”袁超答。

创业伊始,没有车,也无人帮他们开车。在尚未盈利时,姚俊和表哥借钱添置了一辆价格为两万八的福田。蜜蜂一般在晚上转场,姚俊便与表哥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开车,一个负责搬卸。

箱子沉重,一箱约有七八十斤,“只能当媳妇抱,那气力才腾地一下,冒出来。”

上述一年“盈利10万”的战绩就是这样“抱出来”的。

得失相依。这一年固然有收获,又植下意外的“后遗症”。姚俊的体质不及表哥。连夜转场让他隐约觉着,身体有些吃不消。去医院检查,医生奇怪地问:

“小伙子看起来很年轻嘛,为什么白细胞只有2.8?”

再跌,就是白血病了。

“我快吓死了,赶紧回去吃药。”

几个药罐子,几乎吃去姚俊前一年的所有盈利。治疗费前前后后,花去15万元左右。

可病愈之后,姚寨主依然出山,重振他的尚风寨。如同少女玛丽苏都有一颗不死的玻璃心,创业者也都有着不死的创业梦。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接受了尚风寨的原生态土蜂蜜。2013年,尚风寨蜂蜜销售额达到300多万!至2015年10月,销售额达356万。

而姚俊对当地青年的影响,可能不止于这些数字。

90后邓春晖,是听了姚俊在创业会上的分享,主动跑到尚风寨,要求来上班的。他看好尚风寨寨主能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技能。姚俊在小小的办公区内,开辟了一个食堂,让小伙伴们自己做饭,“可以锻炼大家的能力。”邓春晖不会做饭,就负责洗碗。还擅长一样——所有吃不了的菜,包圆。三个月下来,长得十分健康、相当壮实。

姚寨主还“要求”每一位员工写博客,每个人必须写,必须发。一位做视频的女孩儿,最初的微博名是,“为梦想启航”。姚寨主瞅见,对她说:“你把这个名字改一下?”

“是公司的品牌不够突出么?”女孩犯蒙。

“不,是你个人的品牌不够突出。”

你现在是尚风寨人,但你未必永远是尚风寨人。为了企业忽略你自己,不是我想看到的启航。你要的,是把你在这儿学到的东西,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后,你想去任何的公司时,只需要把你的博客给人家看,这就是你最好的简历。

最好的简历,并不厚实。一封信,一个电话,一个博客地址(或微博名称),足够。

这个时代,做企业和建一个国家,是一样的。你要做自己的代言人。你自己产品的代言人。自己做“领袖”。企业卖的是什么?卖的是你个人的人品,个人的作为,以此形成粉丝,让他们认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回忆和复述这些话时,姚俊在镜头前挥舞着手势,八八年的男孩放得很开。

那一瞬间手势和神情,有点像一个人。

一个电影演员。叫做卢奇的电影演员。

卢奇所扮演的那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做企业不是人干的活儿

“老板不是人当的。”

张喜一上来就说。

虽然无论从哪个维度看,他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10年。当年在鸦丘坪村建设绞股蓝基地500亩,带动500多户农户种植,最高每亩年收入达1.8万元。

2013年,公司在首届硒博会上,签下1000余万的订单。目前,绞股蓝种植基地面积已扩大到1500亩,建成绞股蓝龙须茶加工生产线5条,年产值3000万元。

但张喜还是忍不住“吐槽”。因为,“打工,你只需要把工作搞好,而当老板,你要操心的问题太多。企业发展的问题,招工的问题,给员工发工资的问题。”

张喜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绞股蓝的。

2011年,他去外地开会,与一位老专家住同一个房间,老专家酷爱抽烟,隔一小段时间,便在房间里吞云吐雾。他陶醉之际,就是张喜往屋外狂奔之时。

“小张,你怎么回事?”

“我有慢性咽炎。您一抽烟,我受不了。”

“我教你一个秘方——绞股蓝。能治你的咽炎。”

咽炎是困扰张喜良久的顽疾。每回感冒,他就会犯咽炎,就要打针、输液,就得被折磨四五天。

张喜试饮了几次绞股蓝,发现咽炎的状况,的确有所缓解。“这产品不错,养生,降血脂,减肥,并且,不像固本植物,周期长,回报慢,种下去四五年,可能都没有收入。”

张喜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回恩施创业之前,张喜曾在一国企任职,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恩施,是他心里挥之不去的故乡的云。百川东流终到海,这里才是他的家园,他的根。

与姚俊遇到的问题类似,种植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取得农户的支持。乡亲们认可你的绞股蓝,才会种植你的绞股蓝。

与乡亲们经年累月、根深蒂固的观念打架,成为张喜要直面的、最最考验心智的攻坚之战。

老百姓的土地上,原本是玉米。一亩玉米,年产量六七百斤,一年的产值,只有2000余元。除去人工成本、肥料价格……每亩玉米的收入,只有几百元。

“虽然赚不到钱,但至少自己有得吃。”这就是老百姓抱着的能活下去就好的朴素愿望。

经济作物,可能高收入,也可能血本无归。对无路可退的他们来说,着实怕、怕、怕。

张喜明白,唯有坚实的保障,才能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他挨家挨户走访,与乡亲们约法三章:“我与你们签订合同!你们种植绞股蓝,种苗由我提供,每亩农田我补贴1000元,你们只需要出农家田。就算这一年下来,收成不好,市场惨淡,1000元补贴,我也原封不动地发给大家。”

纵使我血本无归,也还你“河山如故”。一言给了大家定心丸。

“张家小子讲诚信。说话靠谱。”周边的乡亲,早由一事得出判断。创业这事儿,是有基因传承的,张喜的父亲也曾响应政府号召,向信用社贷款,种植魔芋。

怎知魔芋产出之后,市场前景暗淡,无人接收,老人背负欠债。

张喜返乡后,他心中的头等大事,第一件是发动大家种植绞股蓝,第二件,是去信用社,一举帮父亲偿还陈年老账。

要老百姓跟你走,很简单。一,经济上,“跟着你,有肉吃”。二,品德上,“一个诚实可信的人”。

两个加分项,令张喜人气倍增。创业的第一年,赢得了10户人家的支持。10户人家在年底均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如恩施市屯堡乡鸦丘坪村茶园坪组村民张明菊,发展了3亩绞股蓝,全年收入4万元。4万元。奢侈品商店中的一个包包,明星奢华婚礼上的一顿“便饭”。却救赎、点亮了村民的整个人生。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老百姓的积极性,不请自来。第二年,张喜扩大了基地,增加了设备;第三年,销售跟上,资金回笼……

茶宜三泡见清奇。精于茶道之人,以泡茶的次数,鉴别茶叶之品。故有“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之说。亦有人以青年、中年、老年作喻,寓意茶味,泡得愈久俞是唇齿留甘。创业有时也如茶之三味,第一泡免不了骁勇热烈,第二泡,懂得风华内敛,沉稳寡言;第三泡,洗去所有的浮尘,看淡诸般妍丽,真正的高手潜水在人间。

诸般滋味,张喜一一尝过,大喜或大悲。2012年,他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但就在凤凰涅的前夕,2011年,他经历资金链几乎断裂的困境,基地规模要扩大,设备要增加,允诺给乡亲的补贴要如期兑付,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张喜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孝感动天,诚信动人。最终,张喜以“诚信”为注,向信用社贷到了数十万。恩施州的地方产业基金,此时也火力驰援了200万,帮这位在钢丝上独行了许久的创客,顺利渡过难关……

“老板不是人干的事儿。”

要么,你被创业虐成渣,摧残成狗,碾落成泥,要么,你像那只猴子,挥一个金箍棒魔挡杀魔,神挡杀神。最后,得了自己的天下。

3.番茄小妹的困与思

2015年10月初,恩施市副市长张伟与恩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本禹的朋友圈,几乎同时转发了一条消息:

85后女研究生恩施创业遭遇难题。万斤高品质西红水果倒农田令人心疼。“红得发紫”巧克力色有机西红水果,以色列非转基因品种,山东寿光技术支持,恩施利川富硒山泉水浇灌,番茄素十倍于普通西红柿,品尝绝对物超所值。

大学生创业,要点赞,大学生创业难,更需支招。

中南财经大学女研究生刘甜赴恩施的创业之旅,第一年以“折戟”告终。在一片创业热中,在对创业潮的歌咏中,它所引起的思索,尤为深远。

刘甜亦生于1988年,湖北襄阳人。中南财经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生。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而是赴恩施市凉雾乡,种起了番茄。

种植基地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上。刘甜租了6亩地,建造了10个大棚。

番茄的品种,是刘甜精心挑选的以色列进口品种,这种番茄,通体巧克力色,镶嵌了条纹绿。一位品尝者说,“肉质鲜美,水分充足。有小时候奶奶种的西红柿的味道。”

2015年,番茄开始挂果,6亩地,最高亩产达到10000斤,长势喜人。

销路却遇到了问题,由于事先对销售环节、交通运输、宣传推广预计不足,番茄出现滞销现象。这种番茄十分娇嫩,一熟就掉,一碰就损,快递到武汉,损坏率达40%。除非本地或临近县市大宗订购,否则,只能眼睁睁看见番茄烂在田地里。

好在番茄最终的归宿还不错,虽未在市场上热销,却经基地附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帮助,送达附近学校的孩子们的餐盘上。

“第一年的失败,就当买一个教训。哪有轻轻易易的成功。明年我们将整合一支有力的销售团队,采取预售制,在番茄尚未挂果时,就展开宣传。明年一定会有人,吃到这么可爱的果果。”刘甜一点儿不沮丧。

“全民创业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创投教父阎焱曾说。这“预言”有些悲观。但在一片热潮中,偶尔有人出来,穿插一下,泼泼冷水,也是万马奔腾中,不可缺少的提醒。

仅有理想主义和创业冲动,是远远不够的。理想之外,理性不可缺位。“人才团队、资本运营、科技研发、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推广方案、电商平台、销售渠道、政策渠道,一个都不能少。”张伟在朋友圈里小结。

采访结束,老城已夜色浓浓。

恩施建城已久。2015年7月4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投票表决,包括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申遗成功。这是我国拥有的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史记唐崖土司城遗址始建于元代初期,城主覃姓唐崖土司世代居宦,相延十八代,历位460余年。

时隔七百余年,老城几经更迭,数次更换容颜。“摔碗酒”的古老传统,绵延至今。

此风俗始于周朝,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池。楚兵解救巴国后,要求巴蔓子兑现诺言,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割下自己的头说,“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再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如你去恩施,当地人请你喝酒,将碗摔得瓷片四溅——千万不要伤感诧异,他们不是恨你,是爱你良深!

巴蔓子已逝,但他的坚忍卓绝、他的诚信笃诚,依然围绕于这座城池。古老的风骨与时代所需的创客精神,柔软而坚强地缠绕在一处,构建了这座城市创客文化的独到风貌与未来……

新闻链接:“恩施·中国硒谷”——西部新城的崛起

2014年6月8日,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恩施调研硒产业时,要求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抢占硒产业发展制高点和市场话语权,推动湖北省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5 年1月19日,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第二届中国硒博会上揭牌,落户恩施市农产品加工园。在恩施州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占地5000亩、汇聚世界级富硒产业集群的富硒产业园开始营建。5000亩的热土,规划打造集硒产业、居住、教育、养疗、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鄂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力争将此打造成中国硒谷城。

配合中国硒谷建设,恩施积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实施“创业硒都行动计划”,加速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器平台。力争3~5年,创客数量突破1000家,创业孵化载体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挂牌企业突破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零突破。创业创新产出上,科技型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创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猜你喜欢
绞股蓝恩施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UFLC-QTRAP-MS/MS法同时测定绞股蓝中11种氨基酸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平利绞股蓝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建设美丽恩施要让“山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