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的背后:浅说女艺术家卡列拉

2015-09-28 12:29牛志远
电影评介 2015年8期
关键词:洛可可肖像画威尼斯

牛志远

辉煌的“威尼斯画派”源远流长,18世纪的女画家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1675-1757)①卡列拉跨越了两个世纪,之所以将其归为18世纪是因为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集中在18世纪。让这一画派更是锦上添花。由着手刺绣手工艺转向绘烟盒装饰画,继而在鼻烟壶的象牙盖上画袖珍画,最后成为知名的女肖像画家,是她用一生在艺术上进行的跳跃。

卡列拉出生于威尼斯,她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她的母亲靠制作花边补贴家用。卡列拉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但并未因此经历美术学院的教育,而是为母亲设计花边式样,后因鼻烟壶广受大众欢迎继而将注意力投于此画袖珍画,俨然为了生计。1690年以后受法国画家Jean Steve的影响,才放弃了这项谋生,转向绘制18世纪最大的艺术日用品——肖像画,之后才走进公众的视野并被接受。卡列拉绘制肖像主要用色粉笔②色粉笔是彩色粉笔的简称,是一种用颜料粉末制成的干粉笔。一般为8-10com长的圆棒或方棒,也有价格昂贵的木皮色粉笔。色粉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于画油画的草图,直到15世纪,色粉笔被制成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彩笔棒,它的表现力才被人们认识。一些艺术家喜欢色粉笔绘画的速度及效果——从活泼的线到一块块柔软地摩擦而重叠起来的色块。,是她普及了这种新的绘画类型——色粉笔肖像画。

卡列拉进行色粉笔肖像画创作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成为罗马圣·路克学院和法国巴黎皇家学院的成员;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三世公爵、德国、波兰、法国、英国的上流社会成员,都要她的肖像画;在佛罗伦萨,对她的接待相当于一个凯旋仪式;1720年,一个法国收藏家邀请她到巴黎,当时路易十四刚刚去世,新国王路易十五还是个小男孩。卡列拉在巴黎的第一幅肖像就是给这个小男孩画的。虽然卡列拉名满欧洲,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威尼斯为当地的上层订货人服务,她地位稳固,对她绘制的肖像画需求也一直稳定。

卡列拉作品《绘画的寓言》

受法国影响,威尼斯也兴起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从卡列拉一举成名到她的垂垂暮年,这正是法国洛可可蓬勃发展的时期,她普及的色粉笔符合这个时代的语境。因为对于洛可可风格的肖像画家来说,色粉笔是非常理想的材料,它细腻柔和的变化满足了他们所要追求的淋漓尽致的效果。卡列拉的色粉笔毫无遗漏地展现了她婉约的画风,这种画风既有洛可可的华丽,又多少带点古典主义的庄重,对洛可可风格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跃动的光线、丰富晶莹的色调、透明的蕾丝花边、反光的绸缎、人物头发和面部柔软的质感等等,精致的画面让人情不自禁想到洛可可的“好口味”[1];虽然情欲和女性化的效果在卡列拉画的肖像画和想象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其所画题材没有“爱的丛林与凉亭”[2]、没有“富人的娱乐场”,这也就从某个程度避开了被定性为所谓的“轻浮”“艳情”,或多或少捍卫了自己无辜的艺术。

卡列拉画作很多,收藏家较广。撇开那些小客户不说,光是英国驻威尼斯的领事约瑟夫·史密斯就收集了她40幅作品,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奥古斯丁三世是她的另一个重要客户,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是她作品的主要收藏者。我想以她的一幅想象画《绘画的寓言》和一幅《自画像》为例言说她过硬的画功,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卡列拉,未尝不可以说“画的功夫好了,也就不愁没人竞卖、收藏了”。

这两幅画,一幅唯美,一幅真实,各有千秋。在1720年的《绘画的寓言》中,她选择了她最喜欢的学生馥荔斯塔·萨塔拉作模特,画作上透亮的肌肤、含羞带媚的眼神、或隐或现的褶皱、人头上怒放的的花朵、梦幻般的阴影、珍珠般晶莹的色调、浅淡的色彩,轻松愉快,整个画细节处现完美,用强烈的一体感连接在一起,赏心悦目,这幅画几乎被贴家收藏。《自画像》是1745年她的某位收藏家要一幅她的肖像画作为他收藏的卡列拉众多绘画的压轴之物时画的。这幅画抛却了她以前的美化经验,完成了没有掩饰的真实,紧抿的双唇、无奈的眼神、严肃的表情、简单的衣着,此时的她年近七旬,将近失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幅画写照的是一个女人身心疲惫的暮年。虽然她使用蜡笔使自己的脸与绘画平面接近,使背景朦胧,使自己没有伪装,没有炫耀,没有对观察者的诱骗,可这种真实而不加任何修饰的美仍让人忍不住驻足。

18世纪威尼斯受法国影响兴起了洛可可艺术风格,时势造伟人,关于卡列拉的显赫和荣誉,除了她个人的才能与努力,时代也是功臣之一,她顺应了时代潮流。在这里,我想透过社会背景看卡列拉的那份荣誉。

在这里,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法国为什么会兴起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发端于路易十四(1638-1715)时代晚期的法国,盛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洛可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风格”,精致纤巧、色彩柔和艳丽。在法国的“地利”不言而喻。其次“天时”,洛可可艺术的兴起与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资产阶级的兴盛有关。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封建制度的危机已越来越明显,封建统治阶级已经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及时行乐”之风盛行。而在封建统治阶级没落的同时,资产阶级正在兴起,洛可可艺术风格正好也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再者“人和”,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1721~1764)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有人形容她“依靠美貌俘虏法王,使得自己的梳妆台成为王国大政方针的决策之地”。蓬巴杜夫人作为路易十五的政治与文化的实力人物, 不仅参与着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她对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以富有的或有权势的女性为中心的个人沙龙的影响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人沙龙在这个时代的盛行,原因可以长篇大论,这里不予涉及)。个人沙龙通常是有一个魅力四射的女性作为女主人,参加者包括艺术家、批评家、学者、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沙龙女主人,活跃在顶峰的当然是蓬巴杜夫人。由于沙龙的活跃,女性的影响力大大提高,女性在贵族、宫廷和上流社会的社交界影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也就为洛可可这种更偏向女性化的艺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尽从此一个局部就可以发现洛可可艺术在法国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

第二,威尼斯为什么容易接受洛可可艺术?15世纪的威尼斯已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它实行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氛,美术题材从15世纪后半期就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湛蓝的海水与东方商船绚烂的色彩交相辉映,使这儿的艺术家对色彩特别敏感,世俗的题材使他们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演奏了一段华丽的终曲。提到威尼斯的艺术避开不了源远流长的威尼斯画派,它是这个水城的象征之一。威尼斯画派由乔凡尼·贝尔尼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奠基,并拥有乔尔乔内(Giorgione 1478-1510)、提香(Tizianno Vecellio 1490-1576年)和丁托列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1508-1594)、卡列拉等艺术巨匠,这一画派有一个最高的理想—充分显示现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威尼斯向来就有艺术上追求享乐主义的传统,洛可可艺术在这里得到发展也不足为奇。

另外,卡列拉的非凡成就也来自于达到了“鉴赏力崇拜”要求的绘画能力。与传统的谴责“表达悲伤和辛酸”的禁欲社会相比,鉴赏力鼓励对人的感情的同情理解。鉴赏力与妇女的联系以及“女性”这个概念都是18世纪的产物。卡列拉能够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鉴赏力。

“时势造伟人”,此话不假。在男权社会,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女性往往处于被奴役、掌控、排挤的地位,这种掌控与排挤并不单单在政治上得以体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对女性的控制也多如牛毛。滔滔艺术长河中被屈辱埋没的女性艺术家不计其数,卓越的卡列拉被载入了正统的名单,这是一份幸运。尽管如此,还是能看到卡列拉身上被荣誉的光芒遮盖掉的不公平。

美术学院发展到18世纪已成为美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学院课程为美术家提供系统而规范的基础教育等,但对于女艺术家的发展,学院非但不扶持,反而采取限制和排斥的态度。在学院教育中,女性被排斥在人体课之外,大部分的女艺术家只能成为肖像和静物画家,或从事袖珍画和刺绣,基本上与历史画类型无缘,卡列拉就是一例。热衷艺术、悟性不错的她未经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自学成才,但也未摆脱掉美术学院给女艺术家指定的那些从业之路,她选择、奋斗,由刺绣转向袖珍画再投入到肖像画。虽然辉煌的她成为学院的成员,但也并未因此提高所谓的“绘画题材档次”;虽然她的色粉笔肖像画满欧文明,但终不过是被看作末流等级,远非历史画的高档次。艺术机构的影响塑造了复杂的艺术文化,其中包括理论和批评语言、社会关系,也影响到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渗透到主流力量的男性头脑中,也渗透到女性头脑中,习以为常。卡列拉是受害者,有着无可奈何,也有着心甘情愿。权力话语的麻痹作用可见一斑!

洛可可时代个人沙龙风行,但优势时间很短,在18世纪中叶就受到知识分子的挑战。虽然沙龙的参与者主要是男性,但因主持人是女性,这种更偏向女性特质的沙龙文化通常被认为是贵族的矫揉造作。启蒙主义思想家把这种文化视为堕落。大环境下的卡列拉自然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她的光芒被法国的后起之秀莫里斯·昆丹·德·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l704-1788)或多或少的遮盖了,都是在罗可可肖像画领域耕耘,而且是卡列拉普及了色粉笔肖像画,拉图尔受卡列拉影响在后。可是在艺术史上理所当然的就侧重于拉图尔,二者并列时卡列拉也只是拉图尔的点缀,只是被略带提及。强调大男子主义品质等级,这怎么会是公平!金子是会发光,但并不是能随时所地的随心所欲的绽放自己的亮丽!

[1][2](美)温尼•海德•米奈.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与文化[M].孙小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6.

猜你喜欢
洛可可肖像画威尼斯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寻常威尼斯(节选)
小丑的肖像画
威尼斯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独特的肖像画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