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儿“三步推论论证法”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应试系列讲座之十

2015-09-28 08:12◎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有志矩形结论

◎徐 江

考试·金手指

学点儿“三步推论论证法”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应试系列讲座之十

◎徐 江

一、“三步推论论证法”的定义鉴定

什么是“三步推论论证法”? 对此问题,暂不作回答。让我们先看一看有关的具体论证行为,然后再概括它的论证特点。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根据王安石所归纳的这个道理,我写下这样一篇小文章:

论观非常之观

徐 江

游之常识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盖易为之也;险以远,则至者罕,其因在难也,须有志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故欲观夫险远非常之观,须有志才能至也。

昔王安石游褒禅山探其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然终未穷其奇中途而返者何也?志不坚之过也。照明之火尚足,力亦未竭,随人出之,不得极夫游之乐,悔之不迭。悲夫!

然此仅游之事乎?非也!

君不闻马翁言——高境界的人生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以韧的精神勇于攀登的人,才能阅览人生的非常之观。

这篇议论小品文以游为话题。文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欲观非常之观须有志;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以王安石游褒禅山之经历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第三层包括第三、第四自然段。前者引导读者不要仅停留在游玩的表象之上,而要能由王安石褒禅山之游引申到人生之游,最后以马克思之言鼓励人们勇敢攀登的话作补充,与“有志”相呼应。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三个关键项,即反复出现的论证元素,整个推论在阐述它们三者的关系,分别是“险远”“有志”“非常之观”。在推论过程中,这三个论证元素又被论者两两结合,分别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分别的阐述,又分三步走,而且这三步是逐步演绎推进的关系,前两步是为后一步铺路。具体说来如下:

第一步讲的是“险远”与“有志”的关系,涉足“险远”之地须“有志”。

第二步讲的是“非常之观”与“险远”的关系,天下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处。

第三步讲的是“非常之观”与“有志”的关系,欲观“非常之观”须“有志”。

我们还会发现,在这样的推理论证过程中,“险远”是一个中介项,出现过两次,它在第一步——涉足“险远”之地须“有志”中连起了“有志”,它在第二步——天下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处连起了“非常之观”,由“险远”作中介使“非常之观”与“有志”发生联系——欲观“非常之观”须“有志”。

如果,我们把“险远”这一元素命名为“中介项”;“有志”是论证归宿,我们命名它为“本理项”;而欲观“非常之观”是论证要处理的事情,我们命名它为“问题项”的话,那么,整个论证是为解决“问题项”的问题而论的,很显然,论证的思考方向是以“问题项”的问题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包容着“中介项”和“本理项”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公理。

《论观非常之观》一文,“观非常之观”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呢?沿着这一问题去想、去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和有关知识介绍,“非常”之景观其所存在的空间往往是“险远”处,如陕西华山、海南天涯海角,去“险远”处重要的条件就是心理的准备——“有志”。对此王安石早已有结论,并被人们所认可。这样,我们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寻找到相关联的包容着“中介项”和“本理项”的人们已认可的公理,即“涉足险远”之地须“有志”,那么,论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不是难事了。

这样,《论观非常之观》的论证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提出——涉足“险远”之地须“有志”,这样一个公理,以它为整个论证的基础,它蕴含着全文的结论,我们命名它为“前提步”。

第二步提出——天下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处”,这是要解决的问题,是整篇论文的核心,论证的目的就是为它而作,我们命名它为“问题步”。

第三步推导结论——欲观“非常之观”须“有志”,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命名它为“结论步”。

如上,摆出“前提”、提出“问题”、得出“结论”,以此程序进行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即为“三步推论论证法”。

二、寻找“三步推论论论证法”的前提性公理及完成论证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人是要死的,约翰是人,所以约翰是要死的,这是一个真论证,但不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论证。如果演绎方法的追求不过如此,那么它就会像是为了得到一片烤猪而烧毁城市一样。”这里吉尔比提到的关于约翰之死的论证的确是一个真论证,是一个完整的三步推论论证。但约翰告诉人们,这样从形式上满足于演绎方法的认知是荒唐的,是无聊的。虽然说这种演绎论证可以是从已知的一般走向对特殊的认知,并不产生新的知识,但是它能够让我们利用已知的一般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在人们熟知的事理间作无谓的推导,是一种“自上而下运作”的论证。

由此,面对“下位”的具体问题,寻求“上位”是完成论证的关键。在写作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让我们再返回《论观非常之观》的推断:

第一步,涉足“险远”之地须“有志”

第二步,“非常之观”多在“险远”处

我们仔细观察这三步推论的前两步,即“前提步”和“问题步”,它们构成了一个矩形,而其中三个关键项——“险远”“有志”与“非常之观”占据了矩形的四个角顶位置,其中的中介项——“险远”成为一组对角角顶,呈“险远”——“险远”对角线相联系,而“非常之观”与“有志”这“问题项”和“本理项”占据矩形另一组对角角顶,并由对角线相连。

这时,我们再看“结论步”的结论——欲观“非常之观”须“有志”,恰恰与矩形图相吻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1.下位“问题项”已有明确结论,只是要从上位给出根本性的“原因”说明。

比如,以人们熟知的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例,为了论证方便我把这句古语用白话表示:“小善也是要做的”。根据矩形图原理推断,这个“结论步”中的两个关键项是“小善”和“做”,它俩占据矩形图的两个对角角顶位置:

(中介项)………………………要做的

小善……………………………(中介项)

那么,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找到上边矩形图的“中介项”,而这个“中介项”在上边的“前提步”中与“本理项”——“做”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为社会公认的常理,同时,又与“问题步”和谐地组和在一起,这就是前边所说——从“问题项”的问题出发,去寻找包容着“中介项”和“本理项”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公理。而在这里,“本理项”——“做”已确定,主要是找到“中介项”。这就相当于造两个判断句:

X……………………………………要做的

小善…………………………………X

关于“X”的这个二元方程的共解答案是——善举。这样便形成如下三步推论格局:

凡善举都是人们应该要做的(前提步)

小善也是善举(问题步)

小善也应该做 (结论步,即“勿以善小而不为)

后续补之——积小善则成大善

同样的思路,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可作如下推断:

X……………………………………不能做的

小恶………………………………………X

关于“X”的这个二元方程的共解答案是——恶举,这样便形成如下推论格局:

凡恶举都是人们不应该做的(前提步)

小恶也是恶举(问题步)

小恶也都是不应该做的 (结论步,即“勿以恶小而为之”)

后续补之——积小恶则成大恶

我们可以命名这一思维过程为“矩形对角分析法”。形成这一格局的基本原因是常用的“三段论”演绎思维格式是这样的:在大前提那一判断句子里,中介项是主项;在小前提那一判断句子里,中介项是谓项。比如:

任何小说都是文学作品……………(前提步)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问题步)

所以,《红楼梦》是文学作品……(结论步)

大家看,“前提步”与“问题步”构成矩形格局,“小说”——“小说”构成“中介项”对角线相连。而《红楼梦》“文学作品”成对角线相连,并与“结论”相吻合。

2.以人们熟知、认可的公理为纲,真正从上位对下位的“问题项”给予解决。

比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则古训为例来推论某具体事情,可作如下推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步)

X…………己所不欲的(问题步)

X勿施于人 (结论步)

其中“X”可指代表一切负面的行动、做法等等。如“搬弄是非”“传小道消息”“口是心非”等等,都可以像代数方程一样代入“X”,都能构成三步推论格局: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步)

搬弄是非的行为是己所不欲的(问题步)

搬弄是非的行为勿施于人(结论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步)

传小道消息的做法是己所不欲的(问题步)

传小道消息的做法勿施于人(结论步)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步)

口是心非是己所不欲的(问题步)

口是心非勿施于人(结论步)

三、 高考作文“三步推论论证法”例文示范

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 题目自拟;5.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若单纯地论在“人生的赛跑”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跑些路、多做些事情比较好论述,但试题把“运动比赛”与“人生比赛”联系在一起。怎样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要素都体现出来呢,就比较困难了。本来,这两件事并无关联,但冯骥才这样一提,就联系在一起了,有点儿参禅悟道的意味。很显然,冯骥才的话语机锋在后边,是讲一个人应该有点儿作为,从“运动比赛”中得的到启示用于“人生比赛”,并将这种精神用于争取“人生比赛”的胜利。相信,能写出这样文章的考生才能超越他人。

但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又将怎样论证呢?请看下面的应试例文:

以“比赛意识”做好该做的事情

徐 江

以“比赛意识”做好该做的事情,怎样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呢?

冯骥才说过这样的话:“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所以,为了在“人生中的赛跑”取得可观的成就,大家都需要这样做:以“比赛意识”做好该做的事情。

根据简单的数学法则作简单推论,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有限时间”内,三年、五年……乃至一生,以“运动比赛”的精神跑路,累积起来,他一般会比没有比赛劲头的跑路者跑的路程要长。

同样类比推断,以“比赛意识”做事的人在相同的“有限时间”内一般也会比没有“比赛意识”做事的人做的成就要大。

当然,这样以“比赛意识”做好该做的事,争朝夕,争分秒,不断地超越自我,当他回首往事时,就会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所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这样的演绎推断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其中关键之所在是“比赛意识”,同时,它提醒、鼓励人们要葆有“比赛”的精神。那么,又该怎样诠释“比赛意识”呢?

首先,要有“争第一”的拼搏精神。我们不见得保证能拿到冠军奖牌,但我们要有这么一股劲头,有这么一股气势。做任何事,无论是质量、数量,都要向高境界冲击。

其次,要为“争第一”坚持不懈地做好基本功锻炼。这是“比赛意识”中“争第一”的基础。以赛跑为例,基础是什么?体能和技术。没有好的体能谈不上比赛,这个道理好懂,而技术呢?以跨栏为例,步幅、频率在两栏之间不和谐,垫碎步、拉大步,都会影响速度,甚至会跌倒受伤。

由此,我们推想做其他事情,都需要体能和专业技术做保证,缺少任何一样,想超越他人便是空想。

最后,还需要有策略的头脑。人说体育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不然,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它相应的竞争策略。以跑路为例,领跑、跟跑、超越、冲剌,这都要涉及时机、体力等的均衡分配。这里所说的“有策略的头脑”就是智慧,要会做事、善做事、能做事。比如赛马,这也算是一种“运动比赛”,如田忌赛马的思维,至今仍在“运动比赛”乃至其他方面延续着,影响不可以说不长矣。

有争劲儿、有好功底、有好头脑,这是任何比赛都需要有的基本条件。在“人生的赛跑”中,以此“三有”之“比赛意识”为指导思想,做好该做的事,何愁在“有限的时间”内跑不出更长的路程呢?特别是与自我对比,答案是肯定的。

《以“比赛意识”做好该做的事》,例文标题即论点,它把“运动比赛”和“人生赛跑”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冯骥才话语的精神。不仅如此,其“三步推论论证”也可资借鉴:

在相同时间内有“比赛意识”者做事会胜过没有者。(前提步)

某人在相同时间内做事坚持“比赛意识”不懈怠。(问题步)

某人在相同时间内做事会胜过没有“比赛意识”的其他人。(结论步)

“三步推论论证”,这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分析方法,如果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势必会对学生的作文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

猜你喜欢
有志矩形结论
办有根有魂之学,育有志有气之人
——杭州市小营小学简介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有志无书五言联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张明
村民最听党的话
化归矩形证直角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