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的屋檐下

2015-09-29 05:51贾宪章
江西教育A 2015年8期
关键词:屋檐下屋檐反省

贾宪章

午饭的时间,有学生在餐厅里玩起了篮球。执勤的王老师慢慢走近目标,和颜悦色地说:“孙楚杰,餐厅不能打球,这是纪律。再拍可就没收了!”可没过多久,砰砰砰的声音又响起来。王老师抱起篮球一边走一边思量——孙楚杰特别喜欢打篮球,把篮球没收了,他一定会好几天没有心思学习的。王老师又走回来对他说:“吃饭时拍球会给自己和同学带来哪些影响?如果你能说出七条我就把球还给你。”听到此话,原本垂头丧气的孙楚杰又来了精神,一口气说出了五条,还有两条实在说不出来了,经过身边同学的提醒,终于凑齐了七条,“赢”回了自己的球……

王老师在这个案例中,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有尊重、给尊严的惩罚,就像把学生呵护到屋檐底下遮风避雨一般。这不仅展示了他挥洒自如的施教风采,也为我们每一位育人者演绎了“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的独特内涵。

很多时候,惩罚远离了原本应该坚守的“尊重屋檐”——误读的有之,直观地认为犯错的人就该受罚,就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吃点苦头,丝毫顾及不到惩罚美好的初衷;念歪的有之,嘴上不断地强调“我会尊重你”,可自己蔑视的眼神、愤怒的吼声却难以让犯错者感受到一丁点儿“尊重”,换来的也只会是他们敌意的目光、设防的心灵;忘记的也有之,一遇到要惩罚犯错的学生,就会将“尊重”早早抛在脑后,动辄不是“停课”就是“罚站”,不知道学生如何修炼,自尊才会不受摧残……

如此惩罚方式生硬,手段单一,既无法缓和,也难以躲避,让学生难以承受的同时,各种抵触情绪和逆反现象自然不断蔓延。可有的惩罚者却根本不去反省自己“无尊重之罚”受到质疑、敌视、顶撞的原因,反而会让自己的惩罚变本加厉……惩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伤害、一种摧残,完全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惩罚的初衷旨在换一种方式育人,任何一种惩罚都应清晰描绘这一“唤醒的屋檐”。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约束自我、改变自我、规范自我。一是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育人良机”。每个人犯错后都会愧疚,都会准备承担责任、准备接受惩罚。育人者面对犯错的学生,应该清楚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并且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二是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呵护痕迹”。不论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惩罚,让被罚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被警示、被规范、被激励的背后,有育人者的良苦用心,清晰地感觉到惩罚针对的只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在具体细节中格外呵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清晰地体会到惩罚中各种情感手段释放出来的种种特殊关爱。这样才会在惩罚中及时唤起他们的自知。

惩罚的魅力贵在找一种激励选项,任何一种惩罚都应主动勾勒这一“宽容的屋檐”。被罚者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此时的说教只会是白费口舌,不如用惩罚给予疏导,特别是及时找到一种可以及时滋生出激励作用的惩罚,既可以及时消除他们因错滋生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引导主动反省、促进自我教育。

一是主动创设“商量空间”。王老师当众说出两种惩罚方式让孙楚杰选择,为惩罚创设了一个“商量空间”,让被罚者可以从中看清自身的错误,看清虽然处罚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惩罚尺度依然公正,确实都能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这个“商量空间”让惩罚有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让被罚者充分体会育人者的呵护用心,及时找到自觉接受惩罚的台阶、找回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退路,并可以激励他们平心静气地接受惩罚,自觉反省、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是要主动把握“有效时间”。学生犯错后必然会惴惴不安地等着处理,育人者主动把握好“有效时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及时矫正犯错者的错误言行、及时警示其他学生,也可以及时控制不良事态,让惩罚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如果失去了最佳“惩罚时间”,对一些错误行为听之任之,等到酿成大错后再来“算大账”,就极易在情绪上让被罚者反感和对立,难以让其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育人者只有站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才会拥有自身应有的温度、温馨和温情,育人者的施教行为才会变得明确、合理、科学。

猜你喜欢
屋檐下屋檐反省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屋檐
屋檐
壹月记事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星檐
反省与克制
同一屋檐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