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适宜“零打碎敲””

2015-09-29 05:58雪猫
江西教育A 2015年8期
关键词:警觉女儿效果

雪猫

曾经一度的突击检查,接着就是集中整顿,的确,这样做有一定的教育效果,至少警觉了某些人的麻痹思想,促使他们的工作步伐紧张了许多。但我仔细观察,发觉这种警觉只是一段时间的过程,并非长久。我和一位语文教师商讨:“王老师,警觉的效果是不是片段时期的?”王老师想了一会,笑着说:“有这层面,不过,要想得到长久的效果,需要零打碎敲。”“零打碎敲?”我重复了好几遍。过后,我还在想教育工作究竟是“零存整取”好,还是“整存零取”好?

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事。年前,儿子、女儿的压岁钱共计2000元,两个孩子真懂事,把各自的压岁钱上交给妈妈保管。

女儿说:“妈妈,我要整存零取。”

儿子笑眯眯地说:“妈妈,我暂时让你保管,不是存在你那里,我和姐姐不同,我要零存整取。”

由此,我反复思考,进行仔细甄别,发觉儿子的理财方式要比女儿的好得多。零存整取有利于儿子科学花钱、节俭生活,而女儿的整存零取意味着一心想着花钱却不想着如何存钱。

从以上两个孩子的话语中,我悟出了这么一个观点:教育适宜零打碎敲,一味地集中整顿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深入化,教育效果也不会得到真正提高。

多年以来,教育部门采取的教育方式是“集中整治”,犹如一场暴风雨,来时气势凶猛,一段时间过后,教育痕迹荡然无存。比如,“严打”能说没有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严打期间,好多社会恶劣的陋习会连根铲除,但是,“严打”一过,某些原来隐藏的苗头偷偷地钻出来,这就叫“死灰复燃”。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家心知肚明这一场风过去了,就不会再有危险。这就和存款一样,“整存整取”的最大局限就是资源有限,数量上只会减少,丝毫不会增加。如果非要增加,那就不叫整存。集中整治的确有一定的危害性。

两者权衡,感觉“零打碎敲”的教育效果很好。原因何在呢?

一是“零打碎敲”具有坚持教育的长期性。学校教育不属于突击性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的特性就是长期性,发现一个教育一个,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早上发现就不要等到下午,晚上发现就不要过夜,这种零散积攒、从点滴中做起,教育效果很好。特别是小学生,自制能力很低,明辨是非的观念不是那么明朗,如果教育不坚持常态化,那等到他们一个个长得懂事了,再去教育,就不可救药了。另外,小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细节,细节的重要因子就是零散性。为此,坚持零打碎敲,教育才具有细雨般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是“零打碎敲”具有教育的警示性。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记得她的教育成功体现在几乎是一天24个小时都在观察自己的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就立刻提醒孩子,用图片、用故事、用视频、用动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里,我就想到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总认为放学了,我的教育工作就该停歇了。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孩子放学了,还可以利用网络去引导孩子在家庭中健康成长。

三是“零打碎敲”包含教育品质的优良化。英国一个家庭主妇说:“品质教育就好像我在一粒一粒地往筐里捡豆子。”这句话说明品质教育要从点滴做起。品质教育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最近,我们本地好多家庭村妇都在给苹果树疏花,一个枝上十朵花,按照一尺的间距,疏掉几朵,试想一下,一棵树上,成百上千朵花,要一朵一朵从中筛选,这说明了优良化绝不是集体化劳作的结果。教育也一样,对于同一个学生,脸脏了,我们就提醒他去洗脸;头发长了,我们动手帮他剪头发;言语粗俗了,我们当即去纠正,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举止言行自然会优秀起来。

四是“零打碎敲”具有教育的自觉性和随意性。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说教育不能随意,我不这样认为。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人性的自由化,如果教育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布袋子装起来挂在墙上,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来属性。目前,据我观察,教育教学过于禁锢学生或者教师,让他们的手臂自由一些,总比一直托举要好得多。无论是教育体罚还是教育奖励,我总感觉有一根绳子在捆绑着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我没有一天真正属于自己。捆绑是教育吗?我们何不换一种方式,让我们自由地一点一滴地接受教育吧。

猜你喜欢
警觉女儿效果
《重新派遣》中的战争创伤书写
今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警觉与时间期待效应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