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功能区域中因村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2015-10-08 18:54钱宇航
重庆行政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美丽生态

钱宇航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石,是重庆市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重要补充,也是突出“五大功能区”发展特色的重要载体。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我市实践探索不断推进,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标尺,系统推进,已经成功创建了近200个市级示范村。市委要求建设“美丽乡村”要结合五大功能区发展实际,不做面子工程,不搞形式主义,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突出“乡村味道”、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一、框架背景

“五大功能区域”的科学划分为我市建设“美丽乡村”勾画了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战略框架。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市委、市政府综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部署,明确功能区域划分,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为各功能区结合本地实际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准确的定位。在“五大功能区”框架下思考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

二、存在问题

“美丽乡村”作为一个描绘型关键词,简洁明了,鼓舞人心,但在五大功能区建设实践中怎样由“理念蓝图”转化为“操作实践”,可持续地推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还存在一些需改进的方面。

(一)认识不足。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区域有部署才行动,未能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思考和开展区域“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认识存在局限。狭义地将建设“美丽乡村”等同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尚未上升到推进、绿色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高度。三是出发点存在偏差。建设“美丽乡村”的受益者和建设主体是农民群众,但少数地区存在“以点遮面”、“粉墙刷壁短平快”的现象。

(二)统筹不足。建设“美丽乡村”涉及多个行政部门,有农业口的农业产业发展、环保口的生态环境保护、建委口的农村危旧房改建、旅游口的乡村休闲旅游、交通口的乡村道路建设、市政口的场镇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口的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整合和资源有效利用,有时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重复、浪费、推诿、冲突等情况。

(三)特色不足。在突出功能特色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上有所不足,存在结合实际不够、千篇一律的情况。一些独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乡村,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展示魅力。

(四)规划不足。各区县都比较重视城市总体规划,忽视乡镇规划,特别是村规划的编制更是滞后。一方面存在凭感觉、凭经验、“拍脑袋”建设“美丽乡村”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使有规划,农民群众参与不够,认同不足,导致执行不力。

(五)资金不足。“美丽乡村”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农村集中发力的结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治本之策。现阶段,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深受农民群众好评,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但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农房等要素难以金融化,或金融评估值较低,无法引入可持续的货币“营养”,影响了“美丽”落地。

三、建议对策

针对以上不足,建议建立“五动”机制。一要领导推动。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推进、督查、考核机制。二要政策驱动。制定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环境整治等“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整合涉农的“资金、项目、资源”,统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要四级联动。建立“市里牵头、部门联动、区县主抓、镇村主体”的工作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突出规划先行、布局合理,突出保护传统、梳理特色。四要群众发动。以“富民、惠民、悦民”为根本宗旨,在乡村一线建立“群众积极参与、群众依法监督、群众民主评价、群众分享成果”的良性模式。五要市场拉动。在不违背国家法律、不损害农民利益、符合乡村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一切市场化的发展要素走乡进村,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共护美丽乡村。

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五大功能区”发展和特色,提出五个分区域的建议方向:

(一) 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文化乡村”

都市功能核心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高端要素聚焦的成熟区域,这片两江滋养汇流的197平方公里,寸土寸金,基本上不存在传统意义的“农耕乡村”。

建议对历史积淀下来的丰富的“乡村”资源进一步整合、挖掘,建设景区化的“文化乡村”。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是文化旅游驿站、传统记忆街区。一是打造“红色乡村”。整合红岩文化、中共南方局等系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等为代表的“红色乡村”。二是打造“巴渝乡村”。保护和挖掘古镇文化,突出巴渝历史特色,大力培育以磁器古镇为代表的“巴渝乡村”。三是打造“山水乡村”。依托“两江四山”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强化城市山水园林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二) 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休闲乡村”

都市功能拓展区是都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过渡地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乡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都市生态文明和生态红线的载体。

建议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生态休闲经济,建设“休闲乡村”。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是保护土地资源、形成生态屏障,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接二连三”发展休闲产业。一是充分认识土地是发展的保障,加强区域土地管护,严控违章建筑。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介入力度,以新一轮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正面引导,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特别是探索村域内的土地置换流转模式,适应农业项目“板块化”需要。三是引入“社区支持农业”等创新型农业运行模式,突出生态高效、休闲旅游,以农产品实地采摘体验、保鲜冷链物流、小批量精品化、不反季低药肥等为“卖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类似于成都“五朵金花”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规划和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土地集约利用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壮大一批现代农业龙头示范企业。

(三)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田园乡村”

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全市城镇化、工业化的新空间、主战场,它承担了再造一个都市集群、产业集群的重要任务。

建议利用农业耕地相对平坦成片、农业设施相对发达的优势,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在西南片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是着力突出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田园乡村”。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科学保护耕地,建设主城优质“米袋子”、“油瓶子”和“菜篮子”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全产链、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挖掘工业发展优势和工业园区载体对乡村建设的价值,从而实现工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就业、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同时,一体化治理城乡居民生活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工程,强化农村水、电、路、讯、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四是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三清”、“四改”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五是推进农村社区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小城镇聚集型、村企合一型、村村联合型等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建设农村社区。

(四)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生态乡村”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是着力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乡村”。一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涵养三峡库区青山绿水,加强石漠化、水土流失、消落带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控工业环境污染,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等。二是实行三峡库区后续发展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并举,着力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三峡移民后续发展和山区扶贫开发力度。三是以“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为中心,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以“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为带动,挖掘特色乡村旅游资源。

(五)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民俗乡村”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全市少数民族聚集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是突出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民俗乡村”。一是突出保护生态重要任务,特别是保护好武陵山、乌江等生态本底。坚持乡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要科学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将农村危旧房改造与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结合起来,整合水利、交通、林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建好生态移民新村。二是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更加注重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继承和延续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推进民俗村镇建设,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发挥“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的带动作用,推进山地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跨二连三”的延伸融合,将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作者:中共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马 健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美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