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县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015-10-08 18:57荣昌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课题组
重庆行政 2015年4期
关键词:荣昌全区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性力量。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重视创新驱动,就是重视重庆的发展;投资科技创新,就是投资重庆的未来。”荣昌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区域,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荣昌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课题组深入17个企业及相关部门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召开创新驱动专题座谈会,深入了解荣昌区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研发成果、成果转化、人才需求等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提升全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荣昌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一)企业人才情况。据荣昌区人才办粗略统计,全区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万人,非公有制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1.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71人,中级职称人才608人。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科研人员拥有院士2名,博士后2名,博士9名,硕士36名,本科328人。

(二)企业科技投入情况。2014年全区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5.6亿元,占GDP(300.4亿元)的1.9%。规上企业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4.6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总值(583.6亿元)的0.8%。通过多年努力,全区已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金融支持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三)企业品牌建设情况。全区累计拥有专利1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科技成果登记并转化的94项。全区拥有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2012年15家增至2014年的70家。专利成果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水暖卫浴、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夏布、陶器等传统产业在工艺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提档升级中也形成和增加了新的专利。全区企业累计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重庆著名商标21个,区级知名商标47个。有 “中华名小吃”品牌4个,“重庆老字号”品牌2个,重庆市名牌产品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区级“科技型企业”5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

(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全区建有省部级重点试验室12个, 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10个,市级畜牧科技城孵化器1个。

(五)新兴产业及新产品产业化发展情况。荣昌区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物科技领先全国,已形成生物制药、兽药及绿色生物制剂、育种和生物工程体系。累计市级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51个。2014年,新产品产值全年完成126.3亿元,占GDP的42%。

(六)企业创新环境情况。撤县设区前,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县的决定》、《关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荣昌县专利资助与奖励暂行办法》、《荣昌县科技成长型企业评选办法》、《荣昌县企业技术中心评定办法》、《荣昌县强兴工业发展十五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加大政策指导力度,科技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优化。

(七)科技创新工作成果情况。荣昌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全市第13位,列城市发展新区第3位。荣昌区科技工作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重庆市科技成果登记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青年农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荣誉。

二、荣昌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引导扶持力度不够。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市、区县(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作为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4年荣昌区科技发展资金财政投入为200万元(不含过路经费),占区级财政收入22.1亿元的比例仅为0.1%,与周边区区相比相差较大,如长寿区科技发展资金财政投入为1800万元、涪陵区1500万元、璧山区1281万元、永川区860万元、铜梁区540万元、潼南区325万元等(均不含过路经费)。二是扶持政策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政策激励不够,例如《荣昌县强兴工业发展十五条》规定“首次获得国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的,分别奖励企业10万元、5万元”,奖励标准偏低,且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没有奖励,全区仅有一家企业获5万元奖励;有的政策不接地气,例如企业组织新员工培训奖励400元/人的政策,条件限制较多,审批程序复杂,此项政策出台以来,全区没有一家企业申报兑现奖励;有的政策需要探索完善,例如入驻区工业园区需达到5000万元产值,把一些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成长型企业挡在了门外。三是企业融资难。企业科技投入融资服务机制没有建立,科技创新风险预防与补偿机制急需完善。目前针对企业的技术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没有形成,缺乏完善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市场,导致银行在开展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非常谨慎,全区目前开展专利融资工作的银行仅1家。

(二)部门联动服务不够。一是缺乏全区统筹的企业信息服务平台。调研中,86.9%的企业反映,企业与相关部门日常工作衔接,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以及区经信委、工业园区工作QQ群,渠道不畅。各部门分别建有自己的网站,企业分别登陆浏览各网站费时费神,全区缺乏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二是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差。区科委、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缺乏统筹协调和整合,各类财政性科技专项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三是创新工作整合不够。具有科技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各抓各的示范单位,各授各的奖牌,例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由市科委牵头评定,“企业技术中心”由市经信委牵头评定,造成科技创新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等状况。四是科技资源集聚不够。华森制药厂等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建立的研究开发平台主要集中在重庆、成都等外地,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市畜科院等高校院所,畜牧局、农委、环保等不同系统部门对科技设备等资源大都实行封闭管理,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是企业创新主动性不强。企业科技创新是以现有的资本投入来换取未来可能的收益,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况且技术开发成本高,致使一些企业热衷将资金用于地产开发等高利润行业,而对自身企业的技术研发搁置一边。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重视科技,主动创新;一般大型企业稳打稳扎,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二是企业创新水平不高。荣昌区生产终端产品企业少,生产配套产品企业多。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成为纯粹的加工制造型企业或仿制型企业,很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据统计,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2014年仅有24.1%的企业开展了科技研发活动,仅有20%左右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一是缺乏系统的人才引进政策。荣昌区虽然多次谋划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但是因多种原因而流产。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涉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宏观性、指导性强,配套性、操作性较差。二是高层次人才总量不大。调研中,92.6%的企业反映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因素已成为制约荣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不少企业开展了“招智引才”活动,但因为荣昌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等诸多原因,收效不理想,高层次创新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现象普遍。三是全区重点(主导)产业缺乏科技团队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创新,一个专家、一个学科的力量很难完成产业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服务,需要多学科专家合作。目前,从荣昌区引进人才来看,基本都是单个专家、单一学科的引进,重点(主导)产业的专家组团式引进较少。荣昌区目前也还没有组建起“4+1”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五)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是受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制约。目前科技项目基本由政府、部门或专家进行设定,一些项目虽然取得成果,但与市场或生产上的需求脱节,难以实现转化。二是存在“重成果、轻转化”的传统理念。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通常是以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优评奖等方式进行。科技人员的职称往往也只与项目数、专利数和获奖情况等相关。造成一些科技人员不太关心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而是关心如何得到上级的认可、通过审议。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就难免会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的脱节,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三是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由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市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等原因,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关于提升区域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加强全区创新驱动的宏观统筹、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研究解决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分工协作、责权利一致的工作格局。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各镇街、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二)强化创新政策的落实。一是完善修订创新政策。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对荣昌区近年来出台的创新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完善修订,对标准过低、激励性较差的“一纸空文”,适当提高补偿或奖励标准;对要求过高、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的创新奖励政策,简化手续,适当降低要求;对科技成长型企业给予特殊扶持,如降低入驻工业园区的投入标准等。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督导评估制度。强化对相关部门工作的督办检查,强化对政策执行效果跟踪反馈与评估,及时总结分析政策执行情况并解决执行不力问题,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强化财政资金的引领整合。一是建立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区财政每年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至少应该达到全市区区平均水平。二是整合部门财政专项。整合具有科技管理职能部门的创新项目资金,联动扶持企业创新项目,重点向“4+1”主导产业创新项目倾斜,向具有牵动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技术含量高、产学研结合、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倾斜。三是建立企业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政府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对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等方式,实行创新风险补偿。建议组建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打造。一是在区工业园区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园。以园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园为平台,提升科技孵化、创新文化、科技金融等创新服务能力,推动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以园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园为平台,加快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开发产业性的战略整机或产品系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创新型工业园区。二是在区经信委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荣昌区企业网”,使这个网站成为具有科技管理职能的各部门集中发布创新政策的统一信息平台,成为融政府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成为全区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研究实验基地资源的数据库,方便各部门、科研人员、全区企业通过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查找所需要的资源。三是鼓励建设开放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功能。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支持园区、专业市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创新平台。鼓励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设备资源共享。

(五)强化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培育打造。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效应。强化示范单位和品牌的培育打造,意义重大。大力推进新兴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全区“4+1”产业,重点布局打造10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项目,培育50个以上科技型中小微骨干企业。通过“双管齐下”,使荣昌区大、中、小、微型企业都有科技创新的先锋,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

(六)强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落实“人才特区”特殊政策,强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一是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强区的决定》、《荣昌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大力引进一批“4+1”产业领域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对全区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所需科技人才,积极鼓励组团队式引进,充分发挥团队学科多、整体科研实力强的特点,为荣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开通高层次人才住房就医、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就业等“绿色通道”,千方百计留住高层次人才。二是完善专家关怀制度。建立区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引进专家“荣昌荣誉市民”证书。三是设立“荣昌区杰出人才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四是实施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本土科技人才库,制定培养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本地科技人才作用。

(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一是建立知识产权参与项目机制。围绕“4+1”产业,探索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纠纷预警机制、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活动知识产权参与机制。二是开展知识产权保险工作。知识产权一旦侵权,可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赔偿。三是构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开展专利股权化探索,推进专利抵押融资工作。

(八)强化创新宣传环境的改善优化。一是设立“科技创新宣传月”。要通过“科技创新宣传月”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干部充分认识到,荣昌区仍然处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把促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推创新的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优势形成上来。要紧密结合全区实际,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产业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向“4+1”产业和大型企业集中,使荣昌区早日走上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要通过“科技创新宣传月”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企业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探索科研设施开放模式。制定《科研设施开放管理办法》,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快科研设施向公众开放。三是设立“科技进步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落实2014年3月14日出台的《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精神,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区创新创业表彰奖励大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引导形成人人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课题执笔人:殷贤华)

责任编辑: 马 健

猜你喜欢
荣昌全区科技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全国首个荣昌猪数据标准体系发布
确保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开创“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新篇章——专访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类学视角中的荣昌陶艺——关于荣昌陶艺的田野调查
科技在线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