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基本期训练内容基本结构特征分析

2015-10-08 20:35李忠谊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9期

李忠谊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认真探讨我国优秀运动员少年时期全能训练过程中的基本成功经验和方法,指导我国优秀仰泳基本训练运动员的成长。并通过三种常用占主导型结构模式的训练实验比较,发现基本期最佳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有五个的基本特征。这对加强仰泳的专项训练和仰泳基础训练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并丰富了训练结构和训练过程的理论。

关键词 仰泳专项训练 训练基本期 结构模式特征

仰泳运动员的基础训练的高水平训练,根据体育运动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主要是向高水平和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其任务是要打好基础。根据我国高水平训练仰泳基本训练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我国游泳界在认真总结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成功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反映我国少年儿童游泳训练规律的年龄训练大纲。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我国和广东省广大游泳教练员在中、初级高水平训练阶段在优秀运动员仰泳全能训练准备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安排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一、仰泳运动员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

运用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划分标准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将向七省市49名教练员问卷调查收回的48份优秀运动员的进入全国和各省仰泳基本训练比赛的前八名训练基本期,及通过资料收集法、档案查阅法收集的52份训练基本期进行分类。发现有三种常用主导型训练基本期结构模式,三者占统计数的68%。第一种我们根据类型划标准把它称之“循环二段式”。即仰泳基础训练训练的各主要内容和要素在一周之内的排列顺序及组合有二次循环。第二种,我们根据类型划分标准把它称之为“分层单项与专用递进串联集约式”,即主要训练内容各要求在一周之内按专项训练要求,仰泳由单项专项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专项基本素质到专项素质,最后集中到专项,量由大到小,强度由低到高。第三种根据划分类型标准,我们称之为“并联平衡式”。即训练的主要内容及训练要素按照仰泳基础训练比赛的项目要求,突出训练的重点,一周之内相关内容各出现一次。

二、三种不同典型的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的实验效果比较分析

我们对优秀运动员的仰泳基本训练运动员(男女各40名),12岁组10男10女,14岁组10男10女,16岁组10男10女,18岁组10男10女。进行了共12周三种不同训练基本期结构模式效果的比较实验。每一种典型结构模式的实验时间为四周,实验前和实验后都进行全能测验,(测验项目均通过随机抽查确定为12岁仰泳基本训练为蛙泳全能,14岁仰泳基本训练自由泳全能,16岁仰泳基本训练为仰泳全能,18岁仰泳基本训练为蝶泳全能)实验结果见表1。

(一)“循环二段式”四式一能训练

“循环二段式”四式一能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各要素和各训练内容的排列顺序与组合及课次变化。详见表2。

分析“循环二段式”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与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有:1.泳姿技术排列是蝶-仰-蛙-蝶-仰-蛙-(专项)的排列;2.素质是耐力-混合泳-力量-耐力-混合泳-速度-专项;③课次数量在此种结构中一般是13次左右。此循环二段式的根本特征是技术与素质的训练一周之中有二次循环重复。即四种姿式蝶、仰、蛙有二次重复,耐力-混合泳-速度也有二次重复。

(二)“并联平衡式”训练

“并联平衡式”的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与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是:1.训练内容和要素是按四式与素质交叉安排,第一天蝶泳,第二天耐力,第三天仰泳,第四天混合泳,第五天蛙泳,第六天速度,第七天自由泳。2.“并联平衡式”训练基本期计划的结构模式的一周总课次在13-14课次左右。3.并联平衡式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的训练基本期计划顺序和组合采用辅助型训练课和基本型训练组合模式,一般早上采用辅助型训练课,下午采用基本型训练课。4.辅助型训练课的时间一般是早上在一个小时或者50分钟左右,主要是基本技术和手腿的训练。基本型训练课的训练时间一般是2个多小时至3个小时左右。5.基本型训练课中一般具有2个训练重点或任务,由于在训练内容方面技术上实行泳姿分开。

(三)“专项串联集约式”训练

“串联集约式”训练基本期计划的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及训练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是从专项基本技术、专项技术、专项速度、专项耐力、专项速度耐力、混合泳、耐力、全能比赛项目的安排方式进行的。每周的课次均是13-14次课。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每次课安排均有1-4个训练要素及1-2个重点训练内容。2.仰泳均是由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技术,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素质,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速度,四式单项与专项与专项基本耐力同时发展的,逐步由低级到高级,由软至硬,由量至质,强度逐步提高,由分散到集中,衔接过程紧密,因而仰泳同时推进,通过组合自由泳、混合泳训练,最后以全能比赛项目作为集约点突出训练,效果明显。

三、仰泳基本训练仰泳全能训练基本期最佳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特征的确认

分析三种基本期仰泳基本训练全能训练训练基本期结构模式的实验结果,我认为一个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基本期训练内容基本结构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才能取得训练的基本成功。

(一)结构模式的整体性和平衡性特征

在仰泳基本训练的仰泳基础训练项目的训练中,由于仰泳基础训练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涉及众多的训练内容、训练要素的安排。同时还因为训练对象是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正是打基础、长身体的时期,加之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任务就是为了向上一级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苗子。因此在训练基本期计划的最佳结构模式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各训练内容、训练要素的顺序及组合。第一位就是从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要素和训练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安排、协调各训练内容、各训练要素的平衡发展。这一特征是仰泳基本训练全能训练中并联性规律的反映。

(二)结构模式的顺序性和交叉性的特征

由于构成训练内容和训练要素的主要成份,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之间内在的逻辑性联系。运动素质的供能体系及方式不同,不同能量体系的恢复有异时性,由于仰泳基本训练儿童少年的训练是属于高水平训练的范畴训练时间较少,再加之仰泳基础训练训练的内容及训练要素很多。只有突出训练重点才是提高全能比赛四个项目的有效途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突出训练内容和顺序的排列和重视能量恢复的异时性。在耐力速度训练中注意交叉性安排,在技术训练中注意泳姿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交替安排,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构模式单项性和专项性与集约性特征

突出单项和专项性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唯一办法。是在仰泳基础训练训练众多训练内容与要素中,选择主要训练内容和训练要素的重要依据。训练的集约性要求,是对仰泳基础训练训练内容丰富,训练要素众多的必然要求。也是仰泳基本训练仰泳基础训练训练串联联性规律的反映。是由仰泳基础训练训练中众多训练要素,训练内容和高水平训练时间有限这一对矛盾所决定的。

(四)训练要素的同时并进性与不同课之间训练要素的循环性特征

仰泳基础训练训练因技术、姿式、距离、素质的广而多,又因高水平训练的时间受限的影响,在突出训练重点与弱点的前提下,重视不同课之间训练重点内容的衔接。在突出主要训练内容与要素的前提下,依据训练要素的顺序性和交叉性特征,注意在一堂训练课中,尽量将多个要素排列成不同组合,使尽可能多的有关要素在课中出现,以便使仰泳基础训练有关的训练要素同步发展。以确保仰泳基础训练运动员的后续能力。高水平训练,因时间的有限性和仰泳基础训练训练的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不同课之间训练要素的衔接,以达到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益的目的。

四、结论

通过对游泳仰泳基本训练全能训练训练基本期结构模式的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发现仰泳基本训练优秀运动员全能训练获得优异成绩有“循环二段式”;“并联平衡式”;“分级递进串联集约式”三种典型的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仰泳基本训练全能训练必须遵循“并联性”、“串联性”、“多课次组合性”和“训练要素的多周转率”的四项基本训练规律。游泳仰泳基本训练全能训练的不同训练基本期计划结构模式因其特征不同,虽然提高全能运动成绩的分数进步幅度有相似性,但是不同距离、不同泳姿的刺激阈与敏感度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全能四项成绩提高的幅度是有差别的。

参考文献:

[1] 孙晋海.我国优秀田径全能运动员子项训练结构初探[J].体育科学.1996.2(16).

[2] 李建平.多种训练要素的周转率与成绩的关系[J].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

[4] 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教出版社.1996.10.

[5] 中国田径训练与科学.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