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实意义

2015-10-08 15:46贾秋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改革

贾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我国虽然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总结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意義。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改革 体育俱乐部

一、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是当前许多高校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总结,并结合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比较,为进一步实施和推广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

在高校中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是重大的:首先,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过去学生只能按照学校安排好的项目进行锻炼,而且学校在设定体育课科目的时候也没有综合考查学生的素质,就导致很多运动和学生自身不合适。其次,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理念。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了的,俱乐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锻炼,课下就荒废的不良局面。再者,这种俱乐部模式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体质势在必行,经济水平要发展,体质也要跟得上。最后,这种俱乐部模式可以高效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目前许多高校的一些体育设施都处在荒废、闲置的状态,深入开展俱乐部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体育设施。

二、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的,能够体现体育教学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与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身心和谐统一和健康体魄的向往与追求。它确立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自主活动空间,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借助体育运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的个人气质、智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实现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提高锻炼能力。课余体育俱乐部是自我能力展现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俱乐部不断地展现自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而这些正是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愿、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

体育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更多的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体育俱乐部活动中,由此推动了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体育俱乐部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准,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审美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占领课余思想文化阵地、抵制精神污染、防止和校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体育教学是强国战略的一部分,只有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进入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

本文对我国高校中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冀能为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希冀致力于把体育教学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去,希冀他们能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汪英.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02):81-83.

[2] 刘志敏,凌青东.我国普通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6):100-103.

[3] 岳保柱,周晓娟.安徽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6):146-150.

[4] 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9-20.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