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2015-10-08 19:37祝伶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法治大学生教育

摘 要:伴随着依法治国概念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已经形成并初步树立。然而,要真正实现整个国家法治,依旧任重而道远。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教育中法治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社会各方面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完整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以便在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发展特点和思想实际,促成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社会需要的知法守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法治;教育;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具有法律素质的公民,“公民法治观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1]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大学生不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法律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成为受害者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高校法治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现状

1.法治理论研究

“法治”(ruleoflaw),包含了“良法”(law)和“善治”(rule)两个方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到:“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法治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式,它是通过改变旧结构求得法律全新价值的。法治既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带有价值追求充满活力的概念。阶级性表现在:规定法治“质”的不是其价值和原则,而是阶级结构。资本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都追求理想的价值,但对“价值”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在资产阶级看来,法治的正义原则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法律平等;在无产阶级看来,法治正义的原则必须在于消灭剥削制度,追求人与人的实际平等。张钢成论述了法的基本价值有秩序、自由和公正(《论法治的价值》,《法律科学》1995.2);夏勇将法治解读为“一项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一种道德价值和一种社会实践”(夏勇:《法治源流一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综合上述研究,法治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价值性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它在不同的阶级社会被实践着。因而人们可以从实证意义上界定其含义,使其在一定层次或范围上排除主观的价值判断,成为一个可验证的科学化概念。

2.大学生法治教育理论研究

孟德斯鸠把政治美德归结为爱法律和祖国,因此,一切关键就在于在共和国里建立起对法律和国家的爱。要培养人们对法律的爱恋之情不能依靠严刑峻法使人们畏惧法律,因为严刑峻法并不能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和服从;重要的是教育。我国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之后,高校法治教育理论研究作为公民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军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探析》、何乐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等,谈到了法治可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其良好与否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日常生活中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理念的培养和各种法治教育意义重大,通过这些可以确保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正确领导,同时也符合各高校对高素质、强能力的法治管理队伍的迫切需求。

3.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手段研究

“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战略的最终落实需要将大学生法治教育落到实处。陈逸萍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中提出对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从中领悟到法律的知识和内涵;庄惠龙的《谈对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提出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法律类公共选修课,比如《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张宽政的《搞好高校法治教育的四点体会》提出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途径在于案例教学。宋贵臣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除了进行法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教育以外,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和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张美琴、章淑兰的《高校法治教育网络化的思考》针对网络时代对于法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论述,在文章中,他们指出网络化无疑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手段的研究,目前理论界主要有几种观点:①有的学者认为改革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加强法制实践性教育;②动员和发挥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总的说来研究者重视从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现状成因到相应机制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得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日趋全面。特别是和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学生应该重点了解。

三、问题分析

通过已有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于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角度,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从高校法治氛围建设、高校学生犯罪等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②缺乏目标明确、依据充分、效果明显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体系。③目前,对于高校大学生法治现状的研究中,学者引用的相关数据一般都属于上个世纪的调查结果,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数据少之又少,这明显不适应现阶段对于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把握和研究,所以针对现阶段的实证调查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

作者简介:

祝伶俐(1988 ~),女,四川泸州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